我们还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如何?若以美元国际化的水平为标准100,则人民币只有2至3。行至今日的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区域化阶段。
“计价、结算和价值储藏”是国际货币的三种主要职能。决策层希望通过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全面展开”这项制度安排,推动另两项国际货币职能的形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其他诸如边贸结算协定、货币互换协议、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离岸市场融资、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举措,均旨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逻辑上,政府建好“硬件”,提供结算通道后,货币国际化便是水道渠成的市场化过程。此前政府助推“离岸人民币中心”有本末倒置之嫌,因为它只是利于既有国际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人民币正在更为广泛的区域使用,但在资本项目不可兑换、人民币汇率与利率未市场化的背景下,人民币计价与储备的依据可能就不存在。
因此,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在完善国内金融防御体系前提下,适时放松资本管制,并辅之市场化的汇率、利率政策。同时,需要厘清概念——勿将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等同于人民币国际化,且不要再纠结于资本项目开放、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秩序之争。
(欧阳小红)
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对所掌控的财力和所承担的事权之间的划分关系。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形成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首先中央与地方间分享收入,目前这一比例为中央集中50%左右。事权的划分并没有那么清晰,但现状是地方承担了大部分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事务。随着这种分税制体制的不断深化,地方愈发觉得收不抵支。中央将集中的收入 70%以上用于划拨地方,称转移支付,但这一庞大的向下拨付的资金却大部分为与项目配套的专项资金,即已经确定用途。这是地方最为苦恼的问题,一边各种基本支出存在缺口,一边是项目资金不得挪用。地方更希望增加自己可支配的收入。
十七大之后中国明确将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由过去的 “财权与事权匹配”调整为“财力与事权匹配”。虽是一字之差,但已体现改革的方向。现有的财政体制增加了地方举债冲动,使得地方财政风险加大。在不改变财权情况下,中央也在试图通过其他途径为地方解决自有财力不足的问题。未来若不改变现有分成比例,那么首先中央应通过改善转移支付结构,大部分用于弥补地方财力缺口,而不是配套项目。同时应规范地方税种,不能为扶持地方财力而不顾总体税负。若要强化地税,必须相应降低中央税或分享税的税负。在事权上也应根据财力分配状况在中央与地方间作出明确的划分。
(席斯)
土地确权
在2010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工作,而完成时间则被定为三年。
目前,这项工作正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共同推进。国务院对三部委的要求是,2012年底基本完成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任务。这将是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在2008年成都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便提出了“确权赋能”的演进概念,随后逐渐成为各方共识。而土地确权,则被认为是改革推进的前提。
尽管最后期限将至,但目前来看,确权工作的推进却稍显迟缓。国土资源部曾在年初通报了确权工作的进展,称已完成70%,但在之后便没有新的信息对外公布。
(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