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关注
东亚自由贸易区
东亚自由贸易区是指由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和取消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实现相互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等自由化而建立起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东亚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10个东盟国家,以及与东盟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6个国家,即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
东亚国家之间贸易依存度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济基础。2011年2月26日,第十八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名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2011年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领导人正式批准成立RECP;2012年8月,东盟十国和中日韩等16国经济部长会议原则上同意组建RECP;预计2012年11月将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将正式推出。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1/3。贸易区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部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平抑经济波动和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
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将存在和发展数十年,并为今后设立关税同盟,组建共同市场,建立经济同盟,为贸易、金融、货币、财政等完全一体化打下基础。
(吴海珊)
C形包围圈
这是由国防大学教授戴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海陆并进,海上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印度为终点,陆地包围圈以印度为起点、中亚为终点,由海到陆形成了一个C形包围圈。目前,这种说法还存在较大争议。
处于崛起之中的力量,总会对已经存在的更为强大的势力产生某种担忧,担心后者如何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发展壮大。中国正处于这种担忧之中,特别是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中国各界的焦虑感明显上升。
关于地缘冲突,中国与周边不可避免会闹别扭,这种摩擦可能来自冷战思维,也可能来自发展过程中的碰撞,或者对不同文明的不同理解导致的误读。中国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这也是争取和平发展机遇的一种办法。如,中日钓鱼岛争端既反映了东海地区地缘政治形势敏感度的不断升级,也折射出中日在东海地缘政治的博弈。虽然中国处理类似问题有多种选项,其中不排除强化军事威慑力和武力的选择,但通过外交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始终是不应放弃的首选。
(林密)
利益攸关者
2005年,在中美关系方面,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提出:“美国和中国是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一国行为超越本国国界,影响国际社会,无论其有益或有害,均可称“攸关”。美借此提法避免为中美关系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也回避了国内遏华派与接触派的争论。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也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双方在各个维度都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不同利益。过去的两三年里,中美高层进行了很多交流对话,双方还在一系列全球和地区议题上展开合作,如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会议和核安全问题。尽管双方有很多的交流和合作,但是战略性的不信任仍在增加,贸易纠纷数量也在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在今年的总统选战的激烈辩论中,“中国”也是重要议题,双方都把矛头指向了亚洲,试图利用中国问题赢得政治加分。
长期来看,中美经贸关系仍然是中美关系中的坚强支柱,应该互利共赢,目前的一些问题是正常摩擦,不应过于将其泛政治化。中美两国应不断增进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简言之,一个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是有好处的,一个强大的美国对中国也是有好处的。
(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