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绣:我为奥运学英语(2)
1 | 2 |
铜壶滴漏
在故宫红墙之内的钟表馆,杨景绣兴致勃勃地用英文讲解,古时候没有钟表时,人们是如何用铜壶滴漏来丈量时光的。
提起志愿讲解的事,还要追溯到2004年底,当时他在《北京晚报》上看到故宫在招募志愿讲解员的消息,第二天就报了名。
干这个工作要过三关,头两关是申报资料、面试,通过后每个人会得到一张临时出入证,分配给一个馆,三个月后是第三关试讲,时间是40分钟。
杨景绣被分到了钟表馆。馆里几百块手表,故宫造办处制的、古时地方进贡给皇上的、瑞士的、法国的、英国的……光是搞明白它们的来历就挺费事,更不用说用英语讲解了。
那年冬天,杨景绣奔波于朝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甚至北京观象台,查阅了大量有关钟表的资料。
真到了试讲那一天,他开始有些怯怯的,但后来心一横,壮着胆子要求第一个讲。
40分钟过去了,他讲完了日晷和铜壶滴漏。评委笑着说:“你以前做过讲解员吧?”面试的主持人还高兴地塞给他一块巧克力。回去的路上,他一直开心地哼着《两只老虎》——他改编的英文版。
后来发生的事情,都浓缩在他的志愿者服务手册上:三年之内,他去故宫讲解了113次。最初招募的200多个讲解员,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其中就有杨景绣。现在讲解员的生活已暂时告一段落,但在他奥运志愿者胸牌的另一面,始终铭刻着另一个身份——故宫第061号讲解员。
不要“Idon’tknow”
除了腰椎有点毛病,杨景绣的身体格外硬朗,走得快的时候,年轻人都赶不上。他的解释是,“心情愉快,身体就好。”
如今,他每天都活跃在团结湖附近的三个志愿者站点。几点几分,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答,他都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
问题总是千奇百怪。前两天,一个外国人问他,在北京看病,哪家医院可以用自己国家的保险。杨景绣打听了一圈才了解到,近处的朝阳医院、远处的协和医院、亚洲紧急救助中心都可以。
“这些问题都是之前没想到的啊,包括北京有哪些教堂,都在什么地方。还有的外国人说,我们要看真正的中国功夫,不是电影或者说早晨打打太极拳那种的。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北京红剧场,排了一出戏,真是在那现场开打。”
杨景绣的团队把收集到的问题汇编整理,“目的就是让 ‘Idon’tknow’(我不知道)越来越少。”
杨景绣有一叠原创作品——根据报纸资料和实地考察完成的一系列手绘地图。绘制一条街道,一个大院,不仅方向和道路名称清晰可见,就连里面的餐饮、娱乐、购物场所,也都用相应LOGO在地图上标识出来。
为了考察这些地点,杨景绣每天骑着一辆女式单车,穿梭在三里屯周围的大街小巷。
最初的时候,他拿着志愿者的胸牌,挨家挨户的自我介绍,对人家说“我们是奥运志愿者站点的,将义务宣传你们单位的情况”,但常吃闭门羹。后来见识得多了,他发现了一个简单办法,到哪儿只需说“请给我一张订餐卡”,这样门都不用进,就把事情办了。
从四五月份开始,他就着手绘制“三里屯街道示意图”,每家目标场所都进去考察,“有多少座位,人均消费多少钱,放的音乐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动吧’还是‘静吧’”,日子久了,杨景绣对每一家都“门儿清”:北街有14家,最后一家是画廊,南街有五六家,大部分是餐厅。
杨景绣最近完成的作品,是一张 “北京城区新地铁线路和奥运场馆合成图”。
他将晚报上的新地铁示意图剪下,然后在对应站附近,贴上各处搜集的奥运场馆中英文标识,再彩色复印贴膜。“这样人家问路的时候,一目了然。”这幅手绘地图很快就被你推我荐,流传开来,统一印成了A3大小,分发到各个志愿者站点。
不过,杨景绣听说北京很快就要出一个新的中英文地图,“到时候说不定还得完善一下”。说完这句话,他又回到自己的工作,询问长着异国面孔的每一位路人。
1 | 2 |
- 别忘了奥运中国菜 | 2008-08-18
- 奥运年的机遇与挑战 | 2008-08-17
- 菲尔普斯一届奥运获八金 | 2008-08-17
- 秀水街:“奥运分赛场” | 2008-08-16
- 尽情欢乐,以北京奥运之名 | 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