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12-24 16:13
订阅

殷练编辑:

你好!

岁末已近,又到了盘点回顾的时刻。说起来有点惭愧,专栏的文章,从多到少,今年几乎绝迹。自嘲一点地说,算是为更好的文字腾出了版面。

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将精力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上。于是就有了今年和朋友们一起撰写的两份报告。一份是《以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另一份是《走向社会重建之路》。前者主要针对这些年形成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模式,提出要将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致起来,并且要为社会的变革留出空间。后者要面对的则是我们现在究竟是要重建权力还是重建社会的抉择,这种抉择的意义日后将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这两份报告出来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也经常有朋友在问,为什么要写这两份报告?背后有什么考虑?

这两份报告实际上是我们在这几年中要陆续发布的若干份系列报告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这些报告要体现什么东西的话,最简单地说,就是要体现一种社会进步的理念。几年前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这些年我们只有发展的理念,没有进步的理念。而发展往往只是意味着数量的增加,其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这样很多为人类的进步所必须的价值,就没有其位置。而且,不仅如此,没有一种好的理念注入其中,发展很容易进入走火入魔的状态。这种迹象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随处可见。

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社会的进步相伴随。以美国的情况为例,美国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与三件事情是分不开的:一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进步运动。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情况,和我们今天其实有很相近的一面。它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但政治的腐败、经济寡头的垄断、权力和市场的结合、权力和资本的结合等现象普遍存在,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样的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一个是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所实施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此前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赤裸裸、血淋淋、人吃人的资本主义。1930年代大萧条表明,这种资本主义已经穷途末路。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所进行的社会变革,通过以工代赈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规范劳资关系,重新塑造了一个资本主义,即福利资本主义;再有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约翰逊总统推动的建设伟大社会的运动。当时美国正好经历了二战后快速的增长,加尔布雷斯写了一本书《丰裕社会》,提出美国已经永远告别贫富,进入丰裕社会。但不久之后,一个社会学家也写了一本书《另一个美国》,把美国当时的阴暗面集中在一本书中,包括贫困、不平等和对人权的侵犯等。据说约翰逊看了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提出建设伟大社会,向贫困宣战、向不平等宣战。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与之相伴随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我们现在要注意到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我们现在发展的速度很快,二是政府很有钱,权力又处于没有制约的任性状态。这样的时候,如果一步迈出去迈错了,想收就很难收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社会进步理念相伴随,经济发展就很容易走入歧途。我最近就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说100年之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会怎么写我们这代人?我想我们这代人在子孙后代的眼睛中,很可能是一代很荒谬、很愚蠢,甚至是多少有点可耻的一代人。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代人做的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就是把地球演进这么多年形成的那点财富,仅我们一代人就给挖出来用光了。最后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空空如也、百孔千疮、一片废墟的地球。因此,中国的问题,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种超越的眼光来思考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而这场社会进步的目标,就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制止社会溃败。

祝好!
                                                                                                      孙立平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