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佳:“人民币回流香港的渠道将渐次打开”
刘兆佳 全国政协委员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
2010-12-24 15:49
订阅

《经济观察报》编辑同仁:

非常感谢您们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整理思路、畅想未来。

撰写此文时,我刚接受了香港主要报章及电台就香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定位的采访,也会同政府其他部门,协助全国侨联等机构举办“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机遇与挑战”的高端经济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先生专程来港并做了主题演讲。可以说,2010年我思考和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探讨香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定位,从而进一步探索香港如何运用“一国两制”的优势,为国家走向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这一年的探讨、交流和工作,颇有成效,有些建议已付诸实施,有些设想正蓄势待发。受篇幅所限,这里我仅简单地勾勒出三方面的内容,即香港在人民币“走出去”、制度建设与创新、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角色,与诸君分享。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自2003年底启动后,今年在各方面都有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截至9月底,人民币在港存款已经从去年的627亿增加到了1490亿元,翻了一番多。人民币贸易跨境清算增长则更为迅猛,到9月底,清算总量已到757亿元,较去年全年的7.1亿元,增长了一百多倍。同时,香港人民币金融债、国债、企业债的发行也颇令人鼓舞。目前,香港业界正在积极地探讨推出人民币计价股票、人民币计价各项保险产品等。

一旦时机成熟,香港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将渐次打开。香港作为国家人民币离岸和结算中心的基础建设,也就初步完成了。这将极大地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绩外,香港在国家制度的创新和建设方面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香港是中国最早完成现代化的城市,也是最国际化的城市。香港应该把自身及其他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很好地总结,为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当然,内地人口众多,底子薄,有着特殊的国情,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走过的弯路、错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这些制度建设大到民主法制、廉洁政府、公民社会,具体到公共交通、城市规划、专业培训等等,香港都可在制度和观念上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供内地参考。

例如,香港的公共交通是非常成功的。根据世界公交协会的调查,香港的交通成本最低,只占香港GDP的5%,远低于其他国际都市。来过香港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交通很方便,很有效率,尤其是我们的轨道交通,不仅经营得法,而且还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模式。目前,我们的港铁公司正通过合资等方式,把他们经营和管理的制度,推广到内地,北京地铁的四号线就采用了香港的管理,港铁也正在兴建深圳四号线。我相信,未来类似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在内地的城镇化、珠三角区域的发展中,香港都可以尽量发挥制度上的优势,深化国家的改革开放。国家在逐步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有必要也有条件来借鉴前者的得失,而最好的条件就是拥有香港,拥有香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更进一步地讲,国家的发展不仅要自己富强起来,还要把和谐世界的提法付诸实践,对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国际形象与我们的追求还有不少的距离,我们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也还有较大的差距。香港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香港应能承担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角色,告诉大家中国的进步在哪里、问题是什么、中国人在想什么、渴望什么。同时,香港还应承担让世界重新了解中华文明的责任,使大家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兼容”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认识到中华文明可以为解决一些现代的问题提供参考和答案、中华文明还可以为未来的选择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您来信也让我也讲讲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及对未来的期待。我想具体到香港和“十二五”规划,我欣慰的是,香港市民对政府积极参与国家的规划都非常支持。这是1997年刚回归时,不能想象的事情。这表现出市民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也是香港人心回归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何将这些支持转化为各界对香港未来发展路向的共识、转化为政府的创新施政理念和策略,如何调校政府一贯信奉的“积极不干预”的主张,又如何使我们的施政少些香港本位主义,多些国家及国际的视野,这些则是我工作中遇到的困扰。不过,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亲身感受了内地及香港这些年在观念和体制上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凸显出了港人超常的适应本领和内地极强的学习能力。

我的愿望,与过去近200年来中国众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所追求的愿望一样,就是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和谐民主的新中国,一个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如今看来,这个愿望极有可能在我有生之年达到。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也更觉鼓舞。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祝愿各位同仁:

新年进步,大展宏图!

刘兆佳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