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评 论     观 察     多媒体     生 活     电子报     活 动
活动介绍         现场盛况         活动流程         获奖榜单
《新玩法:消费升级+泛娱乐整合》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带给传统消费企业种种“不适”。在拉芳投资合伙人彭国强先生看来,当下“拳头”企业的落寞和网红经济火爆并存的现象,背后可能预示着消费在升级,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就是商品人格化,网红经济可以理解为商品在渠道和媒介上人格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传统消费企业的“玩法”也需要升级迭代。“新引擎·新增长—2015-2016年度产业与资本年会”于2016年6月29日在深圳隆重举办,与会嘉宾共聚一堂就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产业与资本的走势以及塑造中国经济新增长全新引擎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为拉芳投资合伙人彭国强先生在活动现场的演讲实录:
彭国强: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接到邀请,来这里就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分享我们的观点。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拉芳投资,我们是一家新成立的阳光私募,专注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股东背景就是广东拉芳家化集团。
先来看一个新闻,去年10月份,宝洁发布了新一财年的季报,公司营收下滑12%,旗下的所有业务部门均有下滑,宝洁采取了各种自救措施,包括换帅、瘦身,但是业绩都没有气色,很多人纷纷死扩,有人觉得是宝洁多渠道思路走不通了,有人认为是宝洁的广告投放出了问题,比如投放渠道不对,或者广告的诉求出了问题。
宝洁的新闻可能大家关注度不高,但是说到网红的话,在座的所有人肯定都耳熟能详,“网红被称为2016年资本市场最激动人心的现象”,伟大的人生导师徐小平说这句话的时候难免有点屁股决定脑袋,因为他自己投了很多IP。我们再仔细想想前面说的宝洁业绩下滑与火得一塌糊涂的网红现象之间,两者背后有没有一点黏性呢,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也许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个现象呢,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可能就是消费升级,背后反映的是同一个事情。
于是就引出今天的主题,我们如何理解消费升级现象?如何理解网红现象?传统的消费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玩法?
我们先看看在大工业时代,像宝洁这种传统巨头是怎么玩的?他们通过自动化、流水线来大规模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然后通过央视以及热门卫视这种全国性的广告投放,以及在各地找当地最大的总单或者全国连锁大商场来推送给全国的消费者,这种玩法背后依赖的逻辑是什么。现在的时代连接产品和消费者最重要的就是通路和媒体,比如说央视、各地的总代,当宝洁成为这类通路最重要的金主的时候,后来的人要想打造一个新的品牌,跟它抗衡,资金门槛和规模门槛很高,于是就会强者更强,比如康师傅绿茶,一年能卖10亿瓶,打个比方,它在央视投一个广告1亿,每瓶的成本摊下来才1毛钱,一个小企业一年卖5000万瓶,一个广告投1亿,一瓶摊下来就是2块钱,还怎么赚钱,怎么进步。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妈妈,也想追求个性,想买一款很小众的个性化的东西,比如说护手霜,但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能接触到看到的品牌都是电视和超市里面的牌子,不知道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其实有千千万万的小品牌、护手霜,然后就只能去超市里面买,看到的都是宝洁的产品,只能无奈的从里面选一款,但是到互联网时代这一切变了。也许这个年轻妈妈加入网上的辣妈社区,里面有一个人说有一个小伙伴在英国留学,上次给她带了英国的护手霜很好,这个年轻的妈妈在网上搜,果然有网上代沟,就在网上下单,几天后货到了,以前换个角度看,即使英国有一个小众的护手霜品牌,她也知道在中国可能大概一年零零星星有几万瓶的需求,可能有几千、几万的消费者,但是它没有能力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也没有能力花大价钱打广告从茫茫人海中把几千、几万人挑出来,他也没有办法花大价钱在超市摆上自己的产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他就可以,他可以通过网络成本很低的精准找到用户群体,可以把传统的媒介和渠道绕过去。而且支付手段的成熟、物流成本降低极大的减少了开店成本,甚至在微信圈发几条消息也算某种形式的创业,于是交易场景变化了,面对这个现象,宝洁能怎么办,没有办法,他只能束手无策,不是消费者不喜欢宝洁了,而是以前没有选择,现在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我们把这个现象理解为消费升级,但是消费升级不是随机的,它是有方向的,我们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方向就是商品的人格化,理解起来可能很抽象,但是借用一个专家的一句话可能就懂了。什么是商品人格化?就是没有人会成为安全套的粉丝,但是图中这位美女代言的除外。所以商品的人格化是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后,消费者主权表达的必然结果,它的延伸就是客户社群化,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才能走到一起。
商品进入到商品人格化的阶段之后,未来就会迎来人格为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商品会以一种人格化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在以前渠道为王的时候,可能人手一部诺基亚,到后面每个人心中都想拥有一部苹果,到后面可能每个人都想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锤子,当然这个锤子不一定是由罗永浩制造。
有了前面这个大的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网红现象,我个人觉得网红现象只是商品在渠道和媒介传播上的人格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比如淘宝网红张大奕店主,还有泛娱乐IP、意见领袖都属于这个范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手,比如罗辑思维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它的故事就是用故事带流量,实现商业闭环。
小野二郎因为一部寿司之神的纪录片成了网红,我们换个角度看,上面的人格化某种意义上不就是讲故事吗,能够把产品背后的故事讲出来,这就是商品人格化,比如说寿司,你是如何蒸米饭,如何给章鱼按摩,如何把握捏寿司的力道,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让消费者知道,就是商品人格化。我们再想想哪些领域最容易出网红,除了我们知道的女装、护肤品、直播,还有一个很大的领域就是餐饮,因为足够的个性化,而且高毛利,现在可能餐饮界的网红还比较少,但是我觉得以后会越来越多。谢霆锋做了一档《12道锋味》,但是毕竟不是厨子出身。但是我们现在看到苏俏的悦食中国也拿了几次融资,这是很好的现象,所以中国的餐饮行业也会出现像英国、美国这样的网红,未来我们可能去餐厅吃饭,餐厅外就是厨师的海报,菜单按厨师分页,很有可能。
网红经济现阶段面临什么瓶颈?1、可复制性待检验。2、持续性待检验。在座的各位谁能拍胸脯保证papi酱两三年后还有现在这么火。3、商业化变现能力可能被高估。罗辑思维有几百万粉丝,卖书可以,卖其他的东西粉丝不一定买账。4、网红成本上涨很快,小网红变成大网红之后翅膀硬了,难免想单飞,这时候要么给股权,要么让他单飞,这就和球员与俱乐部的关系是一样的,篮球、足球里面赚很多的明星很多,但是盈利的俱乐部真的没几家。5、供应链的难题。粉丝再多但是还是要通过电商的形式来落地变现,这中间就会涉及到很多环节,比如选料、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客服、支付一系列的问题,现在网红的平台能处理好这些平台的还真不多,但是这恰恰是传统品牌企业的强项,于是这里面就有了传统的企业整合网红经济的空间。
拉芳家化厂也注意到这个趋势,我们也在转型,我们注意到中国化妆品传播媒介的变迁,从以前的纸媒时代到PC端到现在的APP时代,我们也注意到线上新兴渠道的兴起,包括内容电商、跨境电商,所以我们也在做一件事情,我们希望通过品牌+新媒体+网红+IP+线上线下渠道的互动来打造一个消费升级与泛娱乐的产业闭环。
我们打算入股或者收购一些跨境电商类的项目,内容电商、电商代运营的项目,我们想做一些IP和网红经纪的资源,从而实现从营销到渠道的整合。
我们做个有什么优势?1、拉芳家化和央视、广东卫视、浙江卫视以及自媒体有长期的合作优势,我们可以安排网红参加线上线下的节目,增加媒体的曝光率,增强与粉丝的互动,达到吸粉和导流的目的。2、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或定制超高性价比的产品,保证客户体验,甚至我们可以帮他去海外拿下一些产品的独家代理权。拉芳已经有很多的独家代理权。另外拉芳家化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可以开放给合作伙伴。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看到拳头企业的落寞和网红经济火爆并存的现象,背后可能预示着一个事情,就是消费在升级,消费升级的很重要方向就是商品人格化,网红经济可以理解为商品在渠道和媒介上人格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未必是主流的商业模式,甚至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领域,但是它绝对适合创业,尤其是适合草根创业,因为它的门槛足够低,对资金的需求足够小。
网红经济虽然前途远大,但是短期还是受制于供应链和客户体验的短板,这些都是传统企业、品牌企业可以解决的,所以商业进化的另外一个方向可能就是传统品牌企业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来达到传播目的。现阶段网红经济与传统企业的关系可能是互补大过竞争,其中就有很多的融合整合的空间,传统企业应该主动适应新的玩法,要么转型“产品组合经理”,你转型成资本的控股平台,专门收购小而美的品牌,要么就充当“创业孵化平台”,跟海尔一样,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在生产、研发、供应链服务等领域去孵化新创品牌,从而实现自己的转型,这个可能就是像宝洁、拉芳未来的命运。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活动资讯、报名、互动请扫描二维码
或添加pinpaihuodong为好友
经济观察网 www.eeo.com.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德路47号院甲11号 邮编:100011
电话:4001560066 传真:86-10-52271368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