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大产业,考验转型企业“智慧”

交通行业正面临着从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转变,然而,在庞大的数据量面前,交通行业单位的IT能力备受考验,更好的提升IT能力、更高效获取数据洞察、有效降低IT成本,将决定企业发展的成败。本期《经观会客厅》栏目将深度解析交通行业转型先机。

本期嘉宾: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

主持人:郭宏超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春运买票难,难于唐僧上西天”,网友经常用这样调侃的言语表达对国内购票难的无奈。在今年2月,四川省南充地区电子客票服务系统全面上线,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当地的64个镇乡的旅客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和自助售票机实现长途客车的购票。这一便民措施的成功实现是国家交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其实是国家交通部门、大型IT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力推“互联网+转型”的结果。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交通行业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成绩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要素资源的数字化,二是运输管理的智能化,三是运输服务的信息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交通行业与其他行业面临的挑战相近,即整个交通发展要从智能化转变到智慧化,要从原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转变到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这对交通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孤岛”,即信息的碎片化,如铁路系统有铁路系统的信息、民航系统有民航系统的信息、公路系统有公路系统的信息,这些系统信息缺乏联系和整合。除了不同领域之间有信息孤岛现象,在相同领域之间的不同组织之间信息也缺乏整合。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加造成了用户数据量的指数式增长,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相关单位和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之,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镇人口以及城市间流动人口的组成更加复杂,由此造成的是人们对交通领域服务需求的愈加多样化与多元化。仅以滴滴、神州等互联网租约车平台的诞生就可以看出这种市场需求的部分释放,给行业和民众出行带来的巨大改变。

 

“我们看到政府、以及市场化的企业,已经在积极的拥抱这一趋势,这其中也包括传统的企业正在积极的转型。”张国华说。为迅速解决“信息孤岛”症结,政企联手的城市内部的交通信息整合工作正在推进。在中央政府积极支持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落实“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交通、高效物流、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车联网等的快速建设,已经风起云涌。

 

“三用”诉求倒逼企业转型

 

在张国华看来,顺势而为选择转型的交通行业相关企业,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实用、好用、耐用”的问题。所谓“实用、好用、耐用”,落实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就是要安全、便捷、高效。这里可以举一些“实时数据洞察”的例子,如不少航旅人士在用的航旅纵横手机APP,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第一时间查看航班信息。这只是简单的数据洞察能力,而如果需要针对居民出行数据、天气数据、商家数据进行更多复杂的数据洞察和分析,以便得出新的商业机会等时,就会更加复杂,这也是企业和行业转型的机会所在。

 

这些类似的应用更加需要实时的数据处理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对于底层计算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这仅仅是获取信息,其实交通行业对数据处理的稳定性要求完全不比银行系统低,一秒的‘宕机’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一位大型IT企业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而现实是,数据显示90%以上交通行业的数据分析企业是达不到现有要求的,需要大型云计算企业的介入,凭借更为领先的IT系统稳定、安全地承载超大量数据,并利用数据提供实时分析洞察。

 

研究多年“产业•空间•交通”新型协同规划技术体系的张国华,对“未来交通出行链条”有更多愿景。“未来交通出行链条,应放在国家城镇化、国家现代化等更大的尺度上。如何构建未来交通的生态圈?如何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愿景是基于对交通信息化的深刻认知。交通信息化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人们的出行更加高效;第二出行到达目的地后,如何让人们交往、交流的空间环境更加宜人舒适。交通运输行业相关企业,对交通生态圈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视野,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走向。“庞大的数据压力为我们未来的全面创新带来更大的机会,但这个新机遇的把握不仅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技术,还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理念。”张国华强调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生态圈中的应用单位、解决方案提供商、IT厂商、用户等主体思考如何实现更快速、直接的交流和互动?要想多方合作推动创新,在开放、开源的技术平台上更容易实现,因为开源技术及平台的本质特性能加速服务迭代。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单位已开始将其关键业务迁移到开源环境中。根据Gartner2015年报告《State of Open-Source RDBMSs》预测,到2018年,将会有超过70%的新企业应用基于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SDBMS)开发,取代50%的商业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

 

而在这方面,一些大型IT企业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基于开源平台构建全球和本地生态圈,促进行业内及跨行业之间的开放协作。

 

日前,在日前Easystack举办的Openstack创新盛会上,即出现了IBM、国家电网、顺丰速递、邮储银行、农信行、TCL、电信集成、国电通、乐视云、英特尔等不同企业的身影。在OpenStack这个全球仅次于Linux的第二大开源社区,已经有超过585家企业,接近4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个超过2000万行的开源项目。仅仅两年的时间,Easystack通过聚焦行业云平台和场景化需求,涉足到金融、电力、电信、银行、税务、政务等诸多领域。我们在由Linux基金会主导的Hyperledger(超级账本)项目中,也看到了众多厂商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商业应用方面的联手。另外,我们也能看到像IBM等国际厂商基于开源的前提与国内合作伙伴、企业客户联手构建本地生态系统方面的举措,为的就是更好地满足本地行业用户的需求。

 

敏锐抓住转型方向

 

伴随着我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进一步的发展,整个全球和中国都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就交通行业而言,日益紧密的生态交互与合作对交通业相关企业及单位的IT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就IT这一端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硬件方面,第二个层次是软件方面,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及其商业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运输企业会把这些数据作为将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础。”张国华表示。大数据就是信息,制式是这些信息构成的网络。对于大数据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逻辑去解决制式,建立更大的构架。

 

交通业相关企业的IT能力建设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这项工作从未停歇,基于现在大数据压力的陡增,对该领域的IT系统的升级,已经提上日程。在升级探索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和认知计算等技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和发展,区块链技术和认知计算是当前大家比较关注和呼应的两个热点。区块链技术的特征是去中心化,能够推动更为高效、安全的跨界商业交易。以前信息必须汇总到政府平台,然后再发布。现在很多信息通过虚拟平台直接和用户建立关系,如优步和滴滴所使用的就是这种。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多副本实时数据”的特性,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共享便利性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可以想象一个场景,用户通过APP约车,预约车辆的信息同时由用户、交通监控系统(路网摄像头)、出行平台的GPS系统共同验证,显然其安全性将得到极大的改进。

 

区块链的另一个应用是信用体系。如果每次交易都可以在网络上做好记录,就意味着中国真正进入了信用经济的社会,那样中国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再说认知计算,也被称作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能够通过与人的自然语言交流和学习,处理和分析由用户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凭借这些特性,认知计算或许将对交通行业的信息化进展贡献“加速度”。数据终端的多元化以及我国旅客组成的多样性,都使得由各种终端产生的旅客数据呈现日益激增的态势,这其中的数据大部分都是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由一般的计算技术进行有效分析。而认知计算则不同,将能够通过分析并从中学习这些旅客的数据,生成评估和推理,帮助交通行业单位实现对大量旅客数据的深度洞察,有助于为旅客提供更为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认知计算对一个行业的变革是巨大的,以保险行业抓骗保为例,以往都是靠人工调查分析,如今使用认知计算分析,能够分析得更为精准,效率更高。认知技术是学习人的思维模式,进行的一种快速智能分析的过程。他将在各个行业包括社保、金融、交通等有广泛的运用,当然它他对IT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为了将认知能力构建在重要的物件、产品、系统和企业资源中,企业必须构建新型IT基础架构。如果若想要快速、且经济地完成这项工作,企业必须确保公共云、私有云及混合云提供的技术、分布各地的设备、连于物联网的设备及以及现有的系统之间保持互相协调一致。

 

除了新技术的应用,交通行业的应用单位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IT成本的压力,包括资金层面、人员管理、机房空间等压力,这就涉及到“IT成本节约”的问题。。这要求需要转型中的企业,放眼未来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思考什么样的IT系统对于企业发展更有利。业内专家表示,采用Linux操作系统环境比运行与维护相似操作系统成本能降低几乎30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优势:一是低软件成本;二是低人员培训成本;三是低移植成本;四是低管理成本;五是高性能,Linux高性能方面的特点表现在Linux系统资源的低占用率和在高性能运算的优势。然而,如想要最大限度地挖掘Linux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性能上的潜力,使得企业或应用单位在将关键任务迁移到开源环境、利用开源平台发展新兴工作负载时高枕无忧,则需要无论是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具备性能领先性的底层IT架构的支持。

 

日本某银行将原来运行在104台服务器上的多渠道系统整合到2台z Systems主机和18台Power服务器(其中网银的所有业务、电话银行等业务的数据库都整合到z Systems主机上,其他业务的应用部分整合到Power中)上后,服务器数量减少81%,占地空间减少40%,与x86分布式环境相比,投资减少1500万美元,维护成本降低了20%。

 

 

“对于投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企业,要想有所创新和创造,谁敏锐的抓住了未来方向的判断,谁就会成为真正成功的企业。”张国华表示。这意味着,想要在“智慧”交通大产业中分食蛋糕,考验的就是转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智慧”!

 

嘉宾简介

张国华,现任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社会兼职主要有: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专家。 研究方向包括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产业·空间·交通”的新型协同规划技术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整体规划设计、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智慧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投融资等新型城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