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改革需要自由的理论辩论
今天,人们随口就说“市场经济”如何如何。但在二十年前,人们几乎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即便是关于“商品经济”这么一个过渡性概念,人们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说起来,尽管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中国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制度。自那之后,则建立了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制度,这套制度以财产公有、集体经营、国家计划为支柱。
在这种体制下,每个人都在“单位”之内,由政府安排工作;各种资源也都由政府安排,政府也负责向每个人分配工资和消费品。那么,很自然地,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存在个人、企业之间的自由交易的,因而,各种资源、产品就都不是商品。没有自由交易,就没有商品。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制度无法正常运转。就像哈耶克所分析的,对复杂的经济活动制定全盘计划,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貌似科学的计划经常会导致混乱和低效率。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差异也很大。市场经济所描述的是一套较广泛的制度安排,商品经济一词则只突出了其中的一点:资源、产品可以交换,它更多的是一种在公有-计划制度框架内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关于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整全性制度安排。
很容易理解,在五十年代之后的环境下,经济学家们只能讨论“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即便如此,讨论也充满风险。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在旧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洋跃进又失败之后,政府重新寻找经济增长之道,经济学家才再提商品经济话题。最终,到了1984年,高层才正式承认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的理论努力甚至可以用“悲壮”一词来形容。哪怕是提出商品经济,也是要冒风险的。而恰恰是这种风险过大的制度环境,经常使实践出现偏差。因为,环境限制使得经济学家们无法对理论进行公开的、深入的辩论,更无法让公民在公共空间内参与讨论。依据这样的理论和认识所制定的改革措施,经常不能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预作筹备。
更多的时候,学者透过理论研究和各国实践明明知道解决某些问题正确制度设计,但面对理论禁区,只好违心地以理论迁就环境,对正确的制度设计肆意裁剪,结果所提供的改革方案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出不少问题。
中国改革要取得良好进展,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学者们能自由地就改革所涉及的理论进行辩论,公众也能够以其常识影响、参与这种辩论。
文章来源:08年7月11日 《新京报》

- · 坚冰的碎裂 | 2009-08-12
- · 沪指跌破3200点 短期注意风险 | 2009-08-12
- · 【传媒视角:上海的户籍改革】 | 2009-08-11
- · 银监会祭出政策组合拳 | 2009-08-08
- · 高善文:未来风险是微调变超调 | 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