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15:24
2010-06-10
梅新育
订阅

梅新育:中国仍要保持“世界工厂”地位

记者:有观点认为,中国“世界工厂”的用工模式已经终结。如何看待制造业传统模式目前所遭遇的挑战?

梅新育: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劳资纠纷案件迅速增长,这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由于生活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工人要求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这是工人天经地义的权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必然要上升,这是必然趋势,是不可人为进行阻挡的。企业想要继续过去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策略,必然会导致劳资冲突事件接连发生。所以,现在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该形成共识,原来基于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在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要改善员工待遇,最大障碍就是同行之间的跨国恶性竞争,我称之为“全球化绞肉机”,也就是争先恐后地为欧美跨国企业和资本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成本,以此铸造自己的“成本优势”。这样,假如我国要求改善员工待遇,某些资本将在逐利动机下外流。有些外资企业就是摆出了这样的姿态:你让我加薪,我就关了厂去别的国家投资。

而从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在宏观经济稳定性、政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凸显出来,且不说其它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无法和中国相比。由此看来,当前是推动提高工人待遇的好时机。

记者:80后、90后的新生代打工者,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竞争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新生代打工者的福利诉求,政府、企业和劳工组织应该如何行动起来,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梅新育:未来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首要的竞争优势应该是我们人力资本的高素质。新中国建国以来,政府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推动,目前我国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被视为我们主要竞争对手的印度,起点比我们好,但目前的识字率还在百分之五六十左右。一个还有近一半人口是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呢?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本上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另外,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很强,我们的文化传统让人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奋斗得到更好的生活。自我奋斗的精神是中国人力资本的核心价值。

现在的80后、90后的新生代也继承了前一辈人的奋斗精神,照样有吃苦精神。社会上对80后、90后的自我奋斗和吃苦精神有担心,这一方面是没有注意到现在吃苦的形式与以前不完全一样,另一方面是过多地注意了只占一小撮的颓废之徒,把他们当做80后、90后的代表,却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现在产业工人的主体都是新生代劳动者,既然“世界工厂”的称号在他们手里铸就,那么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奋斗和吃苦精神。他们艰辛工作、承受工作压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方面,他们都表现出了可贵的能力、担当和魄力,这些品质和干劲值得肯定,社会应该更多的关注这个群体当中“沉默的大多数”,让大多数人的合理要求和公平诉求体表达出来。

记者: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就近务工,到家乡附近的城市和乡镇谋求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在区域上应该如何布局?沿海向内陆的产业传递应如何完成?

梅新育:产业政策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对于传统产业发展,在成本上升趋势下,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适当缓解成本上升压力。我们有广大的国土,不同区域之间发展落差较大。所以,可以进行产业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这样进行产业转移的好处很多,内地打工者不用再背井离乡就可以找到有体面收入的就业机会,能够享受家庭生活,生活质量更高,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

记者: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如何完成?“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如何保持?

梅新育: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旧是制造业和出口大国,还是要保持世界工厂地位。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制造业的基础上,没有制造业做基础,现代服务业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为足够多的人提供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可能一时分享的份额不理想,但是多分享比少分享好,少分享比没有分享好。未来政府和社会都会推动劳动者收入和福利水平适度提高,以前单纯的讲“创造就业机会”会转为“创造体面收入就业机会”。

而且,未来依靠内需不等于说出口不再重要了。我国很多产品产量占全世界总量的80%-90%,虽然我们有广大的国内市场,但是以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市场,如何消化这么高的产出?还是要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目前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建国后60年艰苦奋斗的成果,不应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旗号下轻易放弃,自废武功。并且我们的产业想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有海外市场。仅仅依靠国内市场的企业和产业,等到国内市场饱和、中国人口老龄化来临时,必然没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现在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不能收缩,还要进一步扩大,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另外,中国的基础设施现在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好的,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对于想要赶超我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优势可以维持比较长的时间。像印度、越南等国家,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有效率的集中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制造业拥有规模经济效应,这是其他小经济体很难具备的。整个产业链的配套非常完备,国内市场也逐步发育成熟,代工企业可以在中国高效的配置生产。随着“中国奇迹”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我们可以把国内市场的标准和风尚转化为全球市场的标准和风尚,超越“全球化绞肉机”的困境。目前很多的流行产品,承载的都是西方的生活风尚和价值。这些产品风行世界,制造商就只能给他们做代工、做贴牌,各个出口加工国在制造环节杀得头破血流,而设计、品牌、流通等高附加值的环节都握在欧美跨国公司手中。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就能够让中国企业占据收益率最高的环节,主导全球产品的方向。

 

 

 

(文章来源:10年6月8日    21世纪网)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