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6-04
丁学良
订阅

丁学良: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危机

这些天我连续参加北京地区的几个高校研讨会,会议的主题虽然不同,会余聊天时不断涌现的一个话题却是一样的:又到一年一度中国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了,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比2001年的115万翻了近五倍。然而,本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的不令人鼓舞。

看看以前的,从2005-2006年度起,中国大学毕业生就有百分之五十多的找不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职业(这方面最详细的报告是2006年7月16日公布的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从事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自此以后这类调查报告不再见报)。三十年前,中国的官方宣传在历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社会弊病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其中之一。三十年后,咱们也开始分享“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了,真是“三十年河东变河西”呀!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任何社会都不是好事,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尤其如此。因为很多贫困家庭是靠变卖家产(如耕牛、大农具等等)、借债(利息远高于法定利率)来支付学费;在极少数情况下,甚至靠父母卖血来凑足学费。全家这么受苦,指望的就是家里出来一个大学生,找到一份工资水平尚可的城里工作,使全家脱贫。当这个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厄运时,全家也就失去了经济翻身的一线希望。“因教而贫”(即孩子上学的年头越多,家里越贫穷),过去几年里已经与“因病返贫”(即刚刚脱贫的家庭,因为其成员生场大病而全家再陷入困境),成为中国弱势阶层的两大负面趋势,令各方关注。中国现届政府虽然在这两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因为问题的规模巨大,仍然难以全面解决。

回想起2006年9月中旬,我听到的另一个数据更令人吃惊:全中国范围内,法律系本科毕业生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的找不到与法律相关的工作!这个问题当然与中国的法学教育规划有关,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并不大量培养法学学士,只培养适量的法学硕士和很少的法学博士,而全中国现在有625所法律系或法学院,统统培养法学学士,2006-2007年全国法学本科生总数达到50万人,每年毕业12万多人。从去年的趋势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各大专业里倒数第二。因此,必须尽快把中国的法学教育体制与世界法治国家的主流接轨,大量减少法学院和法律系,尤其是要尽快缩减法学学士的培养。

其实,1949年以后的中国,并不是因为搞了改革,目前才首次面临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巨大压力。1968-1969年,当时在中国大专院校里累积了五届学生,中学里累积了六届学生,都是因为“文革”导致的国民经济近于崩溃而无法安排就业。那时候毛泽东想出一个绝招,把几百万大中学校学生统统发配到农村和边疆,美其名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实是以这个办法来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此法被那时毛的接班人林彪暗中称为“变相劳改”);这个办法导致了中国教育的断层,令教科文领域很多年里“一片萧瑟鬼唱歌”。

今天大概连自封的中国“新左派”人士,也不好意思推荐再用毛的绝招来解决当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过要是真用此绝招,一定能解决中国今天“愤青”过多的问题——只要把他们发配到农村和边疆,“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半年时间,他们里边的大多数人对毛主义的颂扬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否定就会倒过来,因为当年的众多“愤少”即红卫兵们就是在下放中普遍觉醒,变得理性的,看清楚了极左政策只会让国民死路一条。

既然不能用毛主义的旧办法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我们就得另想它法。我多年来一直呼吁,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第一是要大量废除和修改中国目前成文不成文的限制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规章制度,使这些行业不再列在“敏感行业“的单子上,让中国公民能在教育、卫生、文化、法律、金融、通讯、体育、娱乐以及其他服务领域创业,使得开办学校、医院诊所、律师事务所、公司等等实体的准入门槛降低。

第二,要加速解决中国公共管理部门资源配备不平衡的问题,即那些与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最密切相关的部门,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均严重欠缺的问题。这里我特别要提及执法部门,也即在中国的法学教育与国际主流接轨之前已经毕业和入学的法律系大量的本科生,必须帮助他们找到一条合理的出路。

笔者的建议是:让他们中的大多数去当警察和城市管理部门的职员。几年前读到一条新闻报道,说是全中国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普遍教育水平而言,数公安系统的最低。后来又读到海外的一篇资料汇集,表明从1990年代末到2004年初的六年期间,全中国报道出来的“群体抗议和骚乱事件”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是与执法人员的行为方式有关。执法人员本身的素质低下,包括他们粗暴野蛮的行为方式,是引发老百姓集体不满和抗争的基本原因之一。2003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赵燕就已经撰文呼吁,要加强对警察的人权教育。让中国法律系的本科毕业生去当警察和城市管理部门的职员,会大大有利于警民关系的改善和法制素质的提高。

不过写到这里,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所谓的“入门费”。据一些“过来人”透露,近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这类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中小城市里,要想当一个警察,即便你的其他条件都合格,也得私下里给当官的送上四、五万元,没有这笔人民币,你就很难当上人民警察。在经济发达地区,“入门费”还要更高一些。那些出身贫困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为四年上学给家里背了一屁股的债,又能从哪儿弄到这笔不小的“入门费”呢?

文章来源:丁学良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ingxueliangblog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