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22
许光建
订阅

许光建: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和治理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又一次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党和政府对价格上涨问题非常重视,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政府为了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及时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效果的逐步发挥,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趋势将会逐步减弱,宏观经济运行将继续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去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趋势和特点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同)比2006年上涨了4.8%。2008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CPI上涨了8.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0%;居住价格上涨6.6%;其余各类商品价格略有涨跌。还要看到,从2007年5月份到2008年2月份,月环比价格指数连续上涨。最高的是2008年2月份,达到2.6%。从2007年8月份以来,月同比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已经连续7个月超过6%,最高的是2008年2月份,达到8.7%。3月份的同比指数达到8.3%。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2007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从年价格指数来看,这两个指数的上涨幅度还不算大。但是如果看近期的月度指数和季度指数,上涨幅度却是比较明显的。2008年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0%。2008年第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可以说,从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各个层次的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

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2007年的CPI年度指数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较高,上涨12.3%,其他大类价格中,除居住类上涨4.5%,其他类别上涨比较温和,有的甚至有所下降。在2008年2月份的月度同比CPI中,食品价格上涨23.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鲜菜价格上涨46.0%,粮食价格上涨6.0%,油脂价格上涨41.0%,水产品价格上涨13.8%,乳及乳制品价格上涨16.4%。其他大类价格中,除居住类上涨6.6%,其他类别上涨比较温和,有的甚至有所下降。可见,食品类,尤其是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测算,在2007年CPI上涨4.8%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了4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83%。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析,2008年第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上涨也具有结构性的特征,采掘工业产品和食品类价格上涨明显。2008年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2%。其中,采掘工业上涨25.3%,原料工业上涨8.8%,加工工业上涨4.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0%,衣着类上涨1.8%,一般日用品类上涨3.4%,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6%。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7.7%、15.0%、6.8%和4.2%。可见,采掘工业产品上涨是比较显著的,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成因

经济学界对于去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结构性特征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对于导致这一轮比较明显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其中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是食品价格成因论,把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主要归因于食品类,特别是粮食和猪肉价格的上涨。二是国际输入成因论,把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主要归因于进口能源、原材料和部分食品价格的上涨。下面就先对这两种观点做一些简要的评析。

根据前文介绍的价格指数变动的结构来看,2007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中,食品类价格,特别是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表现突出,对拉动CPI上涨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本轮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只能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特征或表现形式。其实,如果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类价格上涨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如,1988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87年上涨18.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3%;1994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93年上涨2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5.2%,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上涨48.7%。1994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93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8%。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构成中,食品类占有较大权重,目前约为33%左右。这和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是比较吻合的。由于食品类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占有较大权重,因此,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一般总是明显超过其他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幅度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也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部分能源、原材料,例如原油和铁矿石,部分食品,例如食用植物油等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就会推动国内价格的相应上涨。近一年多来,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确实是很大的,因此对我国的国内价格影响是很直观的。根据有关专家介绍,最近几年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2007年以来,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桶50多美元上涨到年末的每桶90多美元,目前已经达到每桶100美元以上。铁矿石价格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71.5%和19%的基础上又上涨了9.5%。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芝加哥期货市场2007年12月份小麦、大豆、玉米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83.7%、74%和12.7%,近两年累计涨幅分别高达110%、190%和95%。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我们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我国的农产品产量从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一直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07年粮食产量增长了0.7%,2003年粮食明显减产的情况没有再现。考虑到我国进口的粮食在国内总消费量中的比重不大且比较稳定的事实,在国内粮食生产有所增长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对我们的价格水平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至于食用植物油,情况比较特殊。由于我国70%依赖进口,国际市场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和国际市场价格的联系比较紧密。

我们再来看原油价格的影响。去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上涨确实是惊人的,我国为进口原油所付出的代价的增长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在分析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由于我国目前对原油和成品油实行着政府管理下的国内外价格联动制度,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并不能直接反映到国内市场价格上来。当政府为了稳定经济推迟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对国内的市场价格的影响就受到了阻隔。当然政府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财政补贴。另一个因素是,在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能源,特别是汽油、柴油的消费的比重还比较小,因此,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是比较弱的。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价格变化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对于我国的重要产品价格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的作用在逐步增强。去年以来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确实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不仅包括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因素,还包括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因素。根据有关资料,2007年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比2006年上涨了4.1%,2008年2月比2007年同期上涨4.4%;欧元区去年9月份后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连续上升,第4季度达到了2.9% ,今年2月份通货膨胀年比达3.3%,创下1999年启动欧元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些国际背景对于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从宏观经济理论来看,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主要是由于总供求失衡,总需求增长持续超过总供给的增长推动的。有的时候,如果农产品或能源价格由于气候或环境因素、国际因素而突然大幅度上涨,确实会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价格总水平相应的上涨。但是这种上涨是短期性的。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在农产品或能源价格上涨过程中,价格总水平相应的持续上涨,那么一定是伴随着总需求的持续膨胀。总之,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是总供求的失衡。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导致近期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因素就是总需求的持续过快增长从而总供求的严重失衡。从2003年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所谓“三过”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和外贸顺差过大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下面分别作一些简要分析。

2003年以来,虽然中央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但是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都在24%以上,2007年达到了24.8%。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原材料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也导致了国民收入中投资和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衡。

货币供给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关系最为密切,当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时滞。2003年至2007年各年度货币供给M2的年末余额同前一年相比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9.6%、14.6%、17.6%、16.9%和16.7%。都大大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最近几年的货币供给量连续的高速增长对于去年以来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外贸顺差过大且持续增长过快是我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还具有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2005年到2007年,进出口顺差余额年增长幅度分别为218.43%、74.2%和49.97%。表明国际市场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强劲。净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对外汇储备增长和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还有个新的情况值得注意,就是消费需求有了较快的增长。2005年到2007年,消费品零售额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2%、13.7%和16.8%,出现了逐年加速的趋势。一方面,说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强,有利于缓解消费率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双膨胀,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基础。当然,不能忽视2007年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中有一定的价格上涨因素。

正确认识价格总水平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有效地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如果我们把近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主要归因于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似乎只要通过财政手段扶持生猪的养殖和生产,就可以缓解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并进而可以稳定价格总水平了。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控总需求,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即使食品类价格趋于稳定了,其他非食品消费品价格却可能出现上涨,价格总水平还是要继续上涨。一定要认识到,去年以来的通货膨胀是和连续五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相联系的,也是和连续多年的货币供给持续快速增长或流动性过剩,和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相联系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粮食和猪肉等重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就调整了宏观调控目标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多次提高准备金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政策体系。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问题,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货币供给增长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速度,价格上涨的势头还没有有效地得到抑制。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继续坚持把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财政政策的现状及可能调整方向来看,货币政策应当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一方面,从理论上看,控制总需求,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而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有限的。另一方面,目前的财政的现状也决定了不太可能通过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从总的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财政政策属于稳健型的政策,标志就是和以前几年相比,压缩了国债发行规模和赤字规模。但是要把财政政策转向适度从紧还是比较困难的。首先,从今年1月开始实行的新的企业所得税。可能会使国家财政减少一些收入,相应地使内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带动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次,增值税转型改革,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本质上也属于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再次,从支出角度来看,现在各方面都在要求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就是要求扩大财政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所以,财政增加支出的压力是比较明显的。要指望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控制通货膨胀不太现实。当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会抵消一部分扩张性的作用。但是总起来看,财政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是比较困难的。

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应主要是货币政策,就是要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在各种可用的货币政策手段中,最有效的当属利率调整。在价格总水平连续数月出现5%以上的上涨幅度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使实际利率为正,那就必然会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导致贷款规模难以控制。近年来居民个人房贷增加过快,住房需求过旺,与利率水平偏低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当然,在调整利率时,既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要,也必须考虑国际市场的约束,审慎决策,相机出台。

在控制价格总水平上涨时,也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例如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政府增加对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适当推迟某些公用事业类产品价格的上调,严格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等,这些措施,既可以增加供给,改善部分产品的供求关系,也可以缓解公众的价格上涨预期。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协调有力,国民经济就能够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8-03.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4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历年价格统计指数.国家统计局网站.

[4]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5]毕吉耀.全球性价格上涨成因和对我国影响.证券时报,2008-01-29.

[6]李媛,王稳.治理通货膨胀要未雨绸缪.中国国情国力,2008(1).

[7]温桂芳.从食品涨价看农产品价格管理.《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9).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文章转载自《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5期)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