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01
姜长云
订阅

姜长云:由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所想到的

今年元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一场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影响深的低温雨雪和冰冻极端天气,引起了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这场抗灾减灾的过程,充分显示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执政理念,充分展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怀。面对这场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采取有效措施兴利除弊是必要的。但是,如能从中得到相关启示,以便今后更好地应对类似现象的发生,则可以将坏事变为好事。那么,这场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甚至与此相似的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本文重点联系农业,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1.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治机制建设

此次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固然罕见,却是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之一,可谓是似怪不怪;只不过它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且多灾并发而已。近年来“三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一方面,暴露了我国灾害预警和防治的长效机制薄弱;另一方面提醒我们,相对于以往,今后我国农业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正在显著增加,灾害和突发事件对农业的影响很可能显著加深,并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多灾并发、重灾和异常灾害增多、影响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转变的时期,农业经营规模化、设施化和商品化都在加快推进;由此会导致今后与以往相比,灾害和突发事件对农产品商品供给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破坏作用,将会越来越大。针对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对农产品供给与市场的影响,转换思路,加强预警防治的长效机制建设,将会日趋重要。

考虑到以下两点,情况就更是如此。一是近年来,各种动植物疫病频繁发生,对农产品供给和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且多具有突发性、传播快和防控难度大等特点。二是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国内外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的提高,绿色壁垒日益强化、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可见,相对于以往,今后在农业上,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将会日益走向常态化。单纯的大旱、大涝和沙尘暴,做好防范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多重重灾或异常灾害并发,重灾与突发事件并发,其防范工作将更为艰难。因此,今后,加强对农业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治机制建设,应将重点逐步转向对多重重灾并发、多重异常灾害并发的预警防治。

2.警惕极端天气灾害或突发事件,成为推动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导火绳

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最近召开的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重申了这一点。这次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导致交通受阻,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还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尽管如此,今后仍需高度警惕极端天气灾害或突发事件,成为推动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导火索。因为近年来,一方面,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正在显著增加,农产品价格出现大涨大落的风险也较以前有明显扩大。在此背景下,某些极端天气灾害或突发事件,很可能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导火索,并通过农产品价格对相关产品价格的传导作用,拉动通货膨胀的形成。

3.加强对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影响的战略和系统研究

近年来,面对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开始引起重视。但是,近年来,极端灾害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从冰雹、龙卷风到大旱、大涝、大雪,从非典到禽流感和生猪蓝耳病,不胜玫举。这是否提醒我们,仅靠加强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从战略上加强对灾害影响和防治机制的研究,可能更为重要。比如,极端性天气灾害的频繁发生,实际上提醒我们加快农业灾害保险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但是,我国的农业灾害保险体系应该如何建立,亟待加强相关战略研究。尽管这些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但类似极端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否真的没有规律可循?近年来,许多地方同类“三十年一遇”或“五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是否也提醒我们,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当前对“三十年一遇”或“五十年一遇”的标准,是否也应有所提高?这些农业极端天气灾害的频繁发生,会不会对农业布局产生显著影响,或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农业布局?甚至历史上的“南涝北旱”局面,会不会转变为“北涝南旱”现象?南方抗洪、北方抗旱和抗雪,往往都有个共同经验是全面参与。那么,今后面对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近年的经验表明,面对天气等自然灾害,相关部门很可能夸大损失,以便争取政府更多的支持,甚至会把防洪大坝质量低劣、高压路网抗劣等级低,统统转嫁到天气灾害上;面对人为的灾难,相关部门很可能瞒报损失,如交通事故和矿难,少报死亡人数。那么,怎样建立及时、准确、有效的灾害损失评估机制?所以这些,都迫切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重视和研究。所以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认真的深入研究。

即使是在此次大雪前,冬季气候变暖、大雪减少,几乎成为多数人的思维定势;此次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虽令多数人出其不意,但是否也提醒我们,今后类似的出其不意现象很可能经常发生?是否提醒我们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上需要拓展思维?此次南方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就降雪的时间和强度而论,在国外和我国北方地区都不少见;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其负面影响却要大得多。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南方地区由于历史上雪灾发生少,从基础设施到抗灾的经验和技术,应对能力都明显不足。将来如果北方地区出现类似程度的大雨或其他灾害,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 有人提出,此次南方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暴露出南方地区“防寒机制”薄弱,如除冰、扫雪的机械设备不足,车辆普遍没有配备防滑链等,今后应在这些方面有所加强,甚至在国家电网等公共工程设计上都要考虑极端天气灾害的因素。这种观点有些道理。但过犹不及!如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能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到能够抵御“三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标准,必然会显著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晴天出门随身带伞,固然可以防雨;但由此带来的不便,却让多数人不会带伞。应对灾害的道理,与此没有多少两样。但是,如果在某些地区,天气变化随机性大、转折突发性强,遇到出门办大事时,随身带伞可能还有其必要性。鉴于今后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可能频繁发生,能否统筹兼顾前述思路,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枢纽地区,适当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设计的防灾抗灾标准,增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对此值得进一步重视。

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区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殃及灾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体现了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的态度。如有些地方政府出台强制措施,限制农产品价格的涨幅。但是,商家无利不起早。如果能够换一种思路,或将两种思路并用,是否更有利于解决灾区的民生问题?比如,可否出台临时性的强力补贴措施,鼓励流通环节增加对灾区的基本生活必需品运输、供应?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商家联合涨价、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的行为?

4.进一步加强农业灾害和突发事件防治的部门合作和区域合作。

类似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这样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农业灾害和突发事件,只有多部门协调联动,才能有效地兴利除弊。此次南方大雪虽属几十年一遇;但在我国北方地区,类似大雪却比较常见,也更有防治和应对的经验。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固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供求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况且连续大雪有利于保持土壤墒情、净化农业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但如北方地区遇到持续大雨,并且也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且多灾并发的特点,由此形成的负面影响将会是南方大雪不可比拟的。考虑到极端天气往往具有随机性大、转折突发性强的特点,这种可能未必不会出现。届时也会出现北方遇灾但缺乏经验,南方无灾但经验丰富的问题。可见,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灾害防治经验的交流互动,仍然值得进一步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