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23
姜长云
订阅

姜长云: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值得重视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强调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现在看来,农业的功能还远远不止这些。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趋势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过程。农业功能的拓展,不仅会导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休闲农业就是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结果;还会导致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不断深化。可见,农业功能的拓展,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率,还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新农村建设。如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畜混居、养殖场和居民点混杂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迅速凸显。由此不仅会增加形成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农村公共卫生甚至新农村建设;还可能导致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张面临周边居民的强烈抗议,从而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一、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导致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不断深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越来越强,甚至农业与工业和城市、与提高城乡消费水平争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严重事件正在迅速增加。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日益受到推崇。在相当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后,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如何,将会直接决定着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能力。

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不断深化,不仅与拓展农业功能相关,还与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密切联系。比如,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推进,今后我国农业的生物质产量和农业废弃物排放量,都会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成为妨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污染源。以畜禽粪便为例,目前对其比较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实行沼气化处理。许多地方借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直接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有机结合。如广西恭城县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畜分离,规模养殖,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的文明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因此,重视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今后,随着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也将由耗粮型的养猪等,转向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实现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也将是畜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加快转变,畜禽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和企业化,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养殖小区等健康养殖方式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将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不仅会导致畜禽粪便供给量的相应增加,还将为畜禽粪便、畜加工副产品和有机废水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创造条件。今后,这些变化不仅会为我国沼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原料基础;还将为以大中型养殖场为基础发展大中型沼气或沼气综合利用项目,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况且,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将会进一步趋于集中,这也有利于降低农村大中型沼气项目的发展成本。因此,尽管当前在不少地区,发展农户沼气仍有其积极意义,农户小沼气也应是农村沼气项目的发展重点;但是,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大中型沼气将逐步取代农户小沼气,成为农村沼气项目发展的重点。适应畜牧业养殖方式的变化,加强农村大沼气池建设,可能更有利于维护农民的身心健康和村容整洁,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考虑到农村人口、经济布局的集中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的趋势,如果过度强调发展农户小沼气的重要性,轻视农村大中型沼气的发展需求,有可能增加农村沼气项目的发展成本,增加沼气建设中的浪费。

二、农业发展不仅是个生产方式与经济效率问题,也是一个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问题
国外经验证明,农业发展不仅是个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率问题,也越来越是一个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问题。迄今为止,在发达国家的农业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家庭农场。人多地少的东亚国家和地广人稀的美国等,都很少有主要依靠大量雇工的企业化大农场。如在农业高度发达的荷兰,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的主导形式,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社会心理和反映在政策中的社会观念,也是不容轻视的原因。在那里,农业不仅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当作日常生活的基本来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西欧、北欧,长期以来,家庭农场被视为社会可靠的稳定器、就业者的来源,以及消除农村贫困的保障。

鉴于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公司、企业进入农业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一般都只允许公司、企业在农业的产前、产后领域和产中的若干环节从事经营活动,而对公司、企业进入农业的直接生产领域,则都有严格的限制。如根据战后日本、韩国、台湾的经验,为了避免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小农破产,可行的方案并非禁止土地交易,而是直接禁止企业和个人拥有农地的具体面积。日本自二战后实行土改一直到1961年,在长达15的时间中法律不仅严格禁止法人进入直接的农业生产领域,还规定非农业生产者不得拥有农地,规定农户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3公顷、出租的土地不得超过1公顷,超过的部分必须由政府强制收购等,其目的是不允许在农业人口大批转移之前,就出现以大资本排挤小农户和土地兼并的现象。当这方面的法律有所修改时,日本的农业人口已从1946年的占50%降到了1961年的只占27%。即便如此,日本的法律至今仍对公司进入农业直接生产领域有着一系列严格的附加条件。而在以农场规模大而著称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的9个州,至今也还定有 “禁止非家庭性的公司拥有农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法律(参见管清友、王亚峰:“制度、利益和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学”,《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长期以来,拉美国家放松对跨国公司投资拉美农业的管制,甚至鼓励这些跨国公司投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加剧了跨国公司对土地的集中和垄断,由此给拉美国家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更是值得关注。如第一,由此不仅导致了农地分配不均,还导致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地位支配、排挤本土小农或农业企业,加剧了本土企业或小农破产、农民贫困失业等问题,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第二,导致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结构过度向出口导向型农业或利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倾斜,而影响其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这些国家食品价格的上涨,加剧这些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第三,有些跨国公司占据大量土地却很少开发利用,甚至是为了囤积土地或储备土地资源以备后用,以防其他资本占有,由此会导致大片土地荒芜、利用效率低下;第四,容易形成跨国公司对农业资源掠夺式经营的现象,破坏农业的生产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参见佚名:“拉丁美洲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及启示”,《中国农业信息网》2007年6月6日)。拉美的教训从反面说明,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个经济和资源利用问题,追求农业效率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否则容易招致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更需要给予重视!

重视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我国台湾省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面对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和国际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台湾农业陷入了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入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农业面临停滞、萎缩等问题。为使农业走出困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台湾农业较为成功地走上了转型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向倡导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三生”农业转型。台湾农业的转型过程,正是通过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增强农业功能的过程。目前,我国大陆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当初台湾省农业面临的问题有些类似。

最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社会影响,也开始引起重视。实践表明,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其重要性并没有随着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而有所下降,反而还有所提高。因此,中央文件反复重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很大程度上也是强调农业发展的社会影响。当前,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国的农用土地对农民还具有收入保障、失业保障和社会稳定功能。在推进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特别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农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不能唯效率目标,置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于不顾。在增强农业竞争力与改善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之间,谋求适度的平衡,应该是必须始终注意的。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