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城市气质要靠百余年积淀(2)
万晓晓
14:14
2010-04-29
订阅
 1  |  2 

“穿睡衣出门和弄堂文化有关”

经济观察报:你会倡导身边人在世博期间不要穿睡衣出门吗?

夏商:那个时候我如果在上海,肯定穿睡衣出门,这是我的人权。我不是故意捣蛋,我是必须维护我的权利。穿睡衣出门是一种民风,而这种民风和上海的弄堂文化有很大关系。

这睡衣大多时候不是用来穿着睡觉的,而是家居服。为什么上海人穿这样的衣服出门?这和城市的建筑风格相关,上海都是小马路、小弄堂,买个葱,倒个垃圾,穿着家居服很方便,是种悠闲的生活状态。城市和城市之间不一样的,你让北京人穿个睡衣上街试试?那么宽的马路他怎么上街。你让昆明人穿赵本山老家的老棉袄试试?都捂出痱子来。所以一方水土一方人,各自环境留下不同的民风。你不让上海人穿,首先你没有这个权利,其次,那还是上海人吗?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世博会是否能提升上海气质?

夏商:世博会只是一个活动,而一个城市的气质是百余年积淀形成的。有句话俗语是,三代才能培养个贵族,光靠办个一个活动就提升气质吗?再说,提升什么样的气质呢?现在很多人都以西方为标准,西方的气质才是我们要提升的气质吗?

经济观察报:世博会之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还是会有所改善。

夏商:这是政府本该有的职责,一个好的政府一定是个服务性的政府。政府理应做城市规划,为老百姓改善生活环境。按照宪法,政府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是拿着人民的血汗钱运营的,你做的一切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是应该的,客气一点说是政绩,不客气说就是义务。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上海特色的逐渐消失?

夏商:上海一直在讨论海派文化。但上海现在拿得出手的,一直在当卖点,当老本来说的,就是租界文化、外滩建筑、新华路老洋房、留声机里的靡靡之音、旧上海的仕女图广告。

上海的城市转型,其实全中国的城市都在拷贝。20年以前,大家都是工薪阶层,不会有太大差别,现在则在塑造新的阶层,原来群居的特色被打散了,很多老上海人从市中心被迁移到郊区。这是城市进程中无法避免的。

经济观察报:上海正处于加速国际化的进程之中,作为一个上海市民以及社会的观察者,你有怎样的建议?

夏商:我还是那句话,政府是立足于人民的服务机构,不是凌驾于人民的权力机构,服务是它天然的使命,和它存在的唯一义务。另外关于国际化,我觉得还是低调为好。一个城市的日子其实和一户老百姓的日子是一样的,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如果老百姓不幸福,再多的漂亮外衣也是没用的,上海话有一句:吃咸菜的洋装瘪三。现在的上海,从硬件上看,“洋装”穿了不少,可是躯壳呢?

经济观察报:上海定位于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那些已经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的经验,比如东京,我们有什么借鉴的地方吗?

夏商:东京这样的城市,去旅游过的朋友无不印象深刻,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感情上不太喜欢日本,可是去了日本的国人,不得不服气。比如京都这样的地方,是按照唐朝建筑来建设的,中国还有一座唐朝的城市吗?中国只有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日本让上海借鉴的东西太多了,借鉴不丢脸,抄袭就丢脸了。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