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一个国家的成长(4)
张邦松
14:29
2010-04-15
订阅
 1  |  2  |  3  |  4 

城市化VS城镇化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世界上已完成和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国家的经验看来,各国的城市化路径却大不相同。英国是西欧国家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化发展是典型的工业主导下的同步、集中型城市化模式。与欧洲国家所经历的漫长城市化进程相比,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显得迅速而激进。都市蔓延和无序扩张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城市地理空间变化之一。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是在外来资本主导下发展的,以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发展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不足,同时两极分化严重,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认为,中国可以从四种城市化方式中做出选择。两种方式为集中式增长:在“超大城市”情境下,会出现少数人口2000万或更多的巨型城市;在“中心辐射”情境下,中等规模及小城市群将会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化方式会带来分散化的发展形态:在“分布式增长”情境下,会有大量人口为150万至500万的城市遍布中国;在“小城镇主导”情境下,则会出现许多人口为50万至150万的更小规模的城市。

该报告试图证明,集中式的发展似乎是中国城市化的最优选择。在中国,大城市具有更强的经济影响力。在总共849个城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城市)之中,目前仅有14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人,但是它们占到中国2007年GDP总量的33%。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就越成功呢?麦肯锡认为,历史因素、地域、规模经济以及中央政府给予的广泛的优惠政策(如经济特区地位),都造就了这些城市超越其他城市的成功。此外,吸引人才的能力、吸引投资的能力,以及网络效应也是大城市容易成功的原因。

但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看,中国似乎更倾向于“小城镇主导”的城市化模式,这次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作为城市化一个近似说法,其实已经传递了政府某种思路,即在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上,政府更倾向于发挥中小城市的作用,其中暗含了将城乡一体化作为推进城市化策略的思路。与麦肯锡的出发点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推进城市化的考量上,并非完全从经济效果出发,还包含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与弥补。“城乡一体化将使中国进入一个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当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发展程度还是经济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国应当实行城市化层次发展战略,各地区根据自身工业化类型及自有经济条件选择城市化最优发展路径。正如麦肯锡研究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北京依靠并实际上鼓励地方官员以创业的精神探究和追求城市增长机遇,这意味着每个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的城市化机遇与挑战。”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