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9-07
兖矿集团董事局主席 耿加怀
订阅

兖矿的见证(1)

 1  |  2  |  3 

三代矿工的见证

每当提起往事,赵常运总是感慨万千:“1974年,我刚刚来到兖矿刚刚投产的南屯矿。那是全国最好的矿,设计能力150万吨,号称鲁煤第一峰。”

当时的兖州矿区是国家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初期,国家先后从贵州、江西调入5支基建队伍,可谓举全国之力。64岁的退休职工赵常运就是那一年毕业、进入了兖矿。

作为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煤炭基地,兖矿诞生于1966年。不过,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1974年兖矿才开始进入矿区大规模建设阶段。

那时的装备已经比其他矿先进了很多,开采用上采煤机,但还是离不开“打眼放炮、大锨攉煤”,出煤全靠人海战术。全矿1000多名采煤工,年产量只有五六十万吨。

采煤技术落后、工作环境艰苦、社会形象极差,老百姓称矿工是 “煤黑子”,干的是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活,“说不定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我们一起毕业入矿的有15名同学,可没几年只剩下两人还干采煤。倒不是怕苦怕累,关键是安全没有保证。那时兖矿安全条件在国内算好的,但还是工伤天天有,重伤月月发生,死亡年年不断。”赵常运回忆道,“在企业办公楼开追悼会,家属哭得撕心裂肺。从此,我留下了一个毛病,一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就头皮发紧。”

赵常运追述的那个年代,中国煤炭工业已经跨过最为坎坷的两个阶段。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告别手工业、实现半机械化,七十年代初步实现机械化。当时,全国共有统配煤矿598对,年产量在120万吨以上的矿井只有29对。而国外煤矿在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同时,已完成了向大型化、集中化生产的技术改造。兖矿起码落后世界领先水平20年。

1976年兖州矿务局成立。此时,国家提出了两个五年规划的兴煤目标,要在10年间重点建设十个大型煤炭基地。兖州矿区被列为其中之一。当时征战西南和江南的上万煤炭工业建设大军实施第二次战略大转移,会师北上,打响了兖州矿区的大会战。

“那场大会战不亚于解放战争的大决战。”谈起当初创业的场景,赵常运至今仍津津乐道,国家三部委65个立井机械化攻关项目一多半集中在兖矿,几乎所有国家级、省部级煤字号科研单位都加入了攻关行列。

“兖州会战”整整打了15年,施工建设水平竟超过了欧洲,创当代全球同规模矿区之最。从1976年到1990年兖矿原煤产量每5年翻一番,缓解了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

与赵常运相比,孙计爽是兖矿第二代矿工。1982年他从技校毕业入矿时只有19岁。他赶上了兖矿现代化进程的一件大事。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批示,从国外引进100套综合采煤成套设备和挖掘设备。其中两套落户兖矿。

“做梦也没有想到,干煤矿竟与那么多洋设备打交道。”孙计爽至今记忆犹新,“八国联军”的德、英、美、日等国家的设备,对我们这一代矿工是极大的挑战。1980年3月,兖矿第一套引进的综采设备在南屯矿一个工作面割下了第一刀煤。当年,南屯矿的综采队生产原煤达到了60万吨。这相当于一个矿井的产量。

1987年,兖矿综采队实现产能190万吨,这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采矿工艺几乎已是极限了。美国和澳大利亚产能已达到300万吨。

“如果兖矿继续引进设备、技术,超越国外水平几乎不可能。只有变革工艺,走自主创新道路才可能追赶国外先进水平。”孙计爽说,1994年兖矿采煤的年产目标定位200万吨,开始了一场技术革命。

孙说的革命,是指综采放顶煤。虽然这项技术并非兖矿首创,但却创造性的攻克了防尘、防火、回收率和顶板管理四大难题。孙计爽也先后完成40多项技术革新,成为综采设备的专家。

1997年兖矿综采队在国内率先突破350万吨,连续7年零8个月无死亡事故。这一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兖矿也形成了煤炭行业龙头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步入了快车道,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煤炭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王兴利是200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南屯矿的第三代技术员。谈起煤炭生产,他说,现在与过去大家对煤炭开采的印象已截然不同。

来兖矿之前,王兴利脑海中呈现出地上全是煤,地下湿又黑的场景。然而来到南屯矿一看,矿上到处鲜花绿地,还养着孔雀、鸵鸟,煤开采出来直接通过封闭的传送带运到了洗煤车间。

在矿下记者看到,矿工只需操作现代化的采煤机,一个小时可采6000吨,几乎没有重体力劳动。一位矿工指着轰鸣的采煤机告诉记者,目前南屯矿年产量已达400万吨,连续安全生产1285天,19个月无轻伤。而对于厚薄煤层搭配、边角煤遍布的现象,现在的综采技术已能把煤一点不浪费地全部开采出来,矿井的寿命起码可以延长30年。这又能为一代矿工提供就业机会。

“如今矿工成为新一代白领采煤工。”王兴利称,兖矿综采顶煤的技术已经领先世界三到五年的时间。

2003年至2008年,兖矿集团在煤炭产量逐年以10%的幅度限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由152.62亿元增长到450亿元;利税总额由22.81亿元,增长到134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

转型煤化工

随着技术的提升、产量的激增,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一旦矿产资源开采殆尽,整个地区都将面临“煤枯城衰”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兖州矿业集团高层去东北一个资源枯竭的矿务局开会时,见到煤矿职工的孩子衣着破烂,靠捡矿渣为生,这种矿山资源枯竭、职工生活无着的情景,促使兖矿集团下定决心发展非煤产业。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于环保要求日渐提高,单靠出卖资源性产品获利,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此间,国内煤炭企业纷纷涉足煤化工这股热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煤制油项目的发起单位)副院长张玉卓在兖矿集团挂职、担任副总经理,煤变油项目由此在兖矿内部萌生。

“煤制油”的产业化在全球只有南非萨索尔公司获得了成功,兖矿集团高层曾多次远赴南非聘请到了这家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孙启文。孙的回国使得兖矿成为了中国掌握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的唯一企业。

根据规划,兖矿煤变油总投入约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0年左右可实现年产1000万吨的油品。项目共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建成年产500万吨油品的规模,需资金500亿元。其中前期示范工程,包括一条年产100万吨油品的生产线,投资约为120亿元。

这是兖矿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谈起项目未来的前景,孙启文十分乐观:陕西的开采成本较低,兖矿每吨煤的开采成本只有50-70元。每吨油需要4.2吨煤,兖矿每吨成品油成本不到2000元。这大体与30美元/桶的原油进口价相当,煤制油的前景巨大。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