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的石家庄难题
田鹏
2011-02-28 18:46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鹏

  2月23日中午,整个石家庄笼罩在浓重的灰霾中。石家庄廉租房社区建华家园的工地上,零零散散的工人在聊天。紧挨着一期工程的二期工程有两幢同样的住宅楼,只建成了约7层,被绿色的防护网包裹着。二期工程中有石家庄首批320套公租房,由原来的廉租房调整而来。2010年12月份,石家庄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7%,环比上涨1.3%,其中同比涨幅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第九位,环比涨幅居第三位。

而根据去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 (2010-2011)》,石家庄位列房价泡沫指数最高的城市第七位(0.520)。城市房价的泡沫成分占实际价格比例在50%以上。房价与城市收入水平相比,偏高太多。

保障性住房大致分为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在政策的推进和实践中,政府政策渐由 “居者有其屋”调整为“住有所居”,只租不售的廉租房和公租房重要性日益强化。

去年6月,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其后,政策取向日益明显。如今,2011年内全国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成为各地“房事”的最大兴奋点。

然而,《住房保障法》立法缺失;中央政府只有任务目标,没有完整清晰的实施计划;主要的实施人——地方政府 “不情不愿”;“土地财政”格局难以改变;现实环境中保障房“钱地两难”,又与户籍等制度性错误缠绕在一起,兑现公民居住权的“住有所居”梦难圆。

沉默的廉租户

23日,已建成的廉租房社区安苑小区也笼罩在灰霾中。这个位于石家庄南二环之外的小区共有A、B、C三区。其中的B、C区是石家庄已建成的最大廉租房社区,共有1349套廉租房。

C区共有7幢约20层的蓝色住宅楼,从外面可以看到安装了空调的单元比例不大。区内人车两稀,楼下停放的大多是自行车和电动车,偶有中档汽车停在楼下。

1958年生人的孙先生是住在1号楼2单元16楼的廉租户。未婚,罹患二级智力残疾,没有收入,难以独立生活。他76岁的父亲和75岁的母亲和他一起住在60平米的廉租房中。父亲的退休金是三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孙先生是长子。早前,与父母兄妹一家6口人住在只有49平方米的房子中。后来,长子孙先生和三儿子一家都申请了廉租房。

相比于其他孩子,老夫妇更担心有残疾的长子孙先生。孙先生没有工作,也没有低保等社会救济。老夫妇担心一旦自己去世,孙先生将如何生活。

孙先生不能获得低保的原因是户口和老夫妇在一起,收入平均下来,不符合低保的条件。老人曾提出将孙先生的户口分出去以获得救济,但被告知“(孙先生迁居到)廉租房不给分户口,买房子就给分。”

据石家庄当地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年底,石家庄市区已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共计93660户,占市区家庭总数的15%。在2010年领取廉租房保障(包括补贴和实物配租)的家庭有32383户其中,市区29076户。县(市)矿区3307户。

公租房大跃进

住建部下达的在2011年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规划,落在石家庄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头上的是29700套。其中,公租房占了近2/3。

2010年石家庄的公租房只有在建的建华家园二期中由廉租房调整而来的320套公租房。而就在短短数月之前的《石家庄市住房建设与保障规划(2010-2012年)》中,2011年的公租房建设目标只有700套,2012年也是同样的数字。而现在的2011年一年的任务量就是17500套,是原计划的25倍。

石家庄房管局住房保障处处长赵工认为,这1万多套的指标下来,还没有完整的方案就匆忙上马,其中的隐患很大。“保障性住房的任务下达没有什么计划性和科学性。1000万套怎么出来的?任务不是规划来的,是分来的!”赵工说。

石家庄的保障性住房部门本来是想采取“适度加量”的方式,通过2011年的700套公租房建设摸索试点,但现在却是制定办法与开工同时进行,很多细节的工作没有完成。赵工举了廉租房建设中的例子来说明细节的重要,在早期的廉租房建设中没有设置自行车棚,后来就发现,自行车是廉租房住户的主要交通工具,停放成了问题。

赵工认为,因为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完善的规划方案,使得房管单位在中央与地方的土地博弈中成为“压力最大,最困难的部门”。其中,“跑地难”还甚于融资的困难,“中央只下了保障房建设指标,用地指标没有同时下达。我们坐做蜡了(处于尴尬境地)!”

现在情况有所转变,保障性住房建设变成了 “政治任务”,“土地局和财政局也着急。土地局现在会主动问我们这块地行不行?”

在石家庄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公租房规划中,政府直接建设只有约1/3,另外2/3主要靠“开发区、产业园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社会机构独立或联合”来建设。

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肩负重任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对于建设公租房却并无积极性,赵工就认为现有的政策 “不会让他们心动”,开发区和园区的企业也可以通过 “在附近的县里找房子和班车”来解决问题。

按照赵工的说法,真正能让企业心动的是土地性质的调整,如果“变为住宅用地,企业就能拿到地,就能够变现,就有了升值预期”。辅以“5年或10年之后可以卖”的政策和加大的政策优惠幅度,才能让企业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来。“现在只租不售,企业看不到前景。”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