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钊: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经济观察报》的副总编辑文钊,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由我来客串主持人。


    中国经济系列论坛是《经济观察报》、中国农业银行、上投摩根共同举办的,上一场是在上海。今天的嘉宾有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北京分部总经理王超先生,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俞楠女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先生,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先生,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先生,上投摩根新兴产业研究组组长杜猛先生,下面有请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北京分部总经理王超先生致词,有请!   

王超: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的这次活动是由上投基金公司、经济观察报、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共同举办的,首先我代表农行北京分行对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我想随着我们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膨胀的高低,房地产给我们带来的财富增值的比率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很明显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落地,随着各种统计数据的出台,大家会看到无论是北京市场的成交量,还是农行个人掌握的个人住房贷款审批的数量,以及大家递交的申请来看,房地产业的确遇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到底房地产业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房价会不会涨?我们也在聊这个话题,我们都是属于刚需的人群,原来房子比较小,现在想换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房子,都换不了。在座的各位肯定也会对我要不要再投资房地产感兴趣,这些问题大家心里很疑惑,我相信这次论坛无论是来自房企的专家,还是来自住建部的王主任都会给大家一个解释,相信大家参加完今天这个活动以后,回去以后能够对我们的资产配置能有一个新的调整,使我们以后的资产得到进一步的增值,在这里我也不多说,预祝我们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最后感谢各位嘉宾和客户的到来,谢谢。

文钊:下面有请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俞楠女士致词。   

俞楠:尊敬的北京分行的王总,尊敬的经济观察报的文总,以及在座的各位嘉宾,以及在座的各位,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我们今天的论坛,今天在座的都是农行的贵宾客户,相对对农行比较了解,农业银行确实是我们国家大型的上市银行之一,资金实力雄厚,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审慎、稳健经营的特点,从网点的分布上也是居于全国之首,经济观察报对经济报道的广度和角度得到了读者的大量认可,我也是经济观察报的读者之一。最后介绍一下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我们公司是2004年在上海成立,现在我们公司一共管理了13支开放式基金,资产总规模已经将近6千亿人民币,上投摩根到目前为止成立满5年的股票型基金,回报率于市场所有基金的前十位,这么多年来,7年来,上投摩根一直坚持着客户第一的原则,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口碑很不错、规模也很大的大中型的基金管理公司,得到了众多投资人的认可。6月份我们公司的第14支开放式基金就将面世,就将要通过农行的渠道向投资人发售,这是新兴动力基金,今天我们的基金经理杜猛也来到现场,也将和大家就房地产话题,包括“十二五”计划新兴产业的主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接着王总的话说,现在大家无论是机构、老百姓,还是投资人都非常关心地产的问题,房地产经过了从去年到今年以来的一系列调控、限购以后,今后的走势怎么样,我和王总一样,和在座的各位感觉是一样的,我们真的想了解下一步的趋势是什么样的,政府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我们的老百姓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性需求是什么样子,我们带着很多问号来到今天的现场。
    另外,我们毕竟是做证券投资的,我们很关心A股今后的走势会怎么样,包括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七大新兴产业,之后这些新兴产业的前景会怎么样,会给我们投资人带来怎样的投资机会,也应该是在座的各位关心的话题,所以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和所有的嘉宾一起能够共同探讨房地产的问题和新兴产业的问题,我今天就简单介绍到这儿。
    我也希望今天下午两三个小时之后,大家会带着满意的感觉,对今天的活动抱以热烈的掌声,预祝今天的活动成功,谢谢大家!

文钊:谢谢俞总,今天的论坛跟以前举办的论坛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我头一次发现我们的主办方就有这么多问题,以前大家作为主办单位更多的是比较淡定的,今天一上来我们的主办方朋友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个时候来讨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候,也可以说非常凑巧。去年5月的时候,也是上投摩根的论坛,我们是在上海,当时跟复旦大学合作搞的一个论坛,主要听众是地产总裁班的一些老总,当时的题目叫宏观经济和地产谜局,结束的时候做了一个小测验,我说你们认为下一个季度房价会涨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后来说认为四季度房价会涨请举手,大概有十个人举手。如果认为明年房价会涨的请举手,在座的有一大半都举手了。可以说他们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所以今天的房地产调控猜想,或者不叫猜想,或者在更多猜想中间请嘉宾为我们拨开云雾,如果我们真的看懂了房地产,也就看懂了中国经济的一大半。
    现在我们就开始讨论,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先生演讲,有请!

王珏林: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经济观察报》、中国农业银行、上投摩根举办这次猜想房地产会议,猜想这个词用得挺好,大家在猜、大家在想,最后谁说得对咱们都到年底见,现在猜年底看,原先我想半小时时间,就想讲几个观点吧,刚才他们《经济观察报》说不行,你还得系统一点,现在我就从几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房地产市场过热促使调控加力。因为确实是从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以后,由于大量的投资带动,所以给房地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种情况下09年和2010年,我们整个房地产属于过热,甚至可以说是爆热,大家在看价格,这是2009年到2010年的价格情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它一直在上升,去年国十条以后,也就是4月份以后是最高位,这个肯定和我们实际感觉的还有很大很大的差别。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个是价太高、涨幅太快。第二个看投资,看去年的33.2%,今年第一季度还是33.4%,所以投资也热,价高投资热。第三个销售最旺,大家看2010年的销售,这是2009年的销售,历史最高。大家也不可能想到,连我也没有想到咱们从4月份出现国十条以后,可以说将近四个月、五个月的时间都处于比较不好的状态,比较低迷的状态,但是到最后一季度一下上去了。
    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2009年同比增长12.8%,2010年增长26.6%,这都是涨幅非常大,竣工面积。这么高,由什么来支撑着我们的市场这么好呢?一边在调控,一边还出现那么热的市场,主要现在还是以中小城市、二三线城市整个支撑力太强,因此可以说国十条以后,真正贯彻国十条的城市在一线,但是我们的二三线城市就比较热了。所以大家看几个数据,原先排名的都是几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现在你看排名的都是合肥、郑州、石家庄、沈阳、呼和浩特。
    再一个从地区看,通过这几个数字也是说明中西部地区增长比较快一点,从各项指标来看,社会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去年8万亿里面,有6.4万亿流到企业,有大量的流到房地产。我们现在家庭中大量积累的资金也在消费进入这个市场,因为没有别的出路,都挤在这个市场里边能不热吗?第五我们调控政策落实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第一点我主要点一下城市房地产情况。
    调控加码的原因,一是供求矛盾的加剧,大家知道市场主要是供求关系,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主要矛盾是供求矛盾。中国的市场不是那么简单,现在你供再多,也架不住投资给你消化掉,只能助长市场泡沫。
    第二方面就是物价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以说今年第一项任务就是物价问题,现在都5%多了,5.3%、5.4%。潜在的涨价因素还很多,现在大家关心的都知道,一个是粮食问题,南方干旱,今年粮食受到多大冲击,对粮价有多大影响。再一个面对夏天我们电的问题,电视台都在研究这个电到底是怎么回事?亏损,亏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决?再加上因为我们今天很多都是专家,没办法、投资过快、投资过大,这样的快速投资带来的可能是产能过剩,消耗需要时间,需要几年时间把我们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慢慢消耗,当然我们面临新的压力。
    第三是房屋结构需要调整,现在我们的供求就房地产市场这块,过去我到各个城市,大家给我反映意见,说你的房子限制面积,这一块大家不愿意买,市场不好,实质上是一个确实当时需要的,我们刚刚改善我们的住房条件,我们一下子想改善到位,大家希望我们有大房子、大客厅,亮堂堂的多好啊,实际上是整个引导上的毛病,现在我们的人口在减少,房子大怎么收拾啊?这么大成本算起来也不合适,我们都是小居生活,一家两三口人,再加上土地紧张,所以我们这个房屋也应当调整结构,这是国家十二五强调的。
    原因一是市场过热、求求矛盾加剧,二是市场结构调整不到位,三是利益和分配不均衡。我就讲第三,大家想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我们政府门前上访人最多的群体就是就业、下岗,这些年我通过制度建设和完善国家保障体制的建立,现在政府门前没有说我下岗去找政府要工作,我失业了找政府要工作的很少,说明大家对市场有个适应过程,还有我们制度完善的一个过程,所以现在我们住房问题实际上面临着制度的完善和分配的更加科学合理。所以大家互相看、互相比,包括现在拆迁也是,拆到我前,你要盖商品房肯定我要高价,凭什么我这儿种地,你拿去卖这么高的价,利益为什么不给我一部分?
    CPI这个不说了。
    二,国八条调控重点,因为大家问了很多问题,主办单位的领导也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还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政策有些还不是很清楚,因为毕竟是跨行业,“国八条”有几个。
    一是城市确定房价涨幅指标,以前要求中央和地方保持一致,现在国务院提出来你自己提出指标,你自己去完成,你自己向群众交代,你别看一项指标,它得需要很多很多措施来达到,这个任务不是那么简单,我说力度最大是从上边对下边,而且对市场最关键的因素应当是这一条。
    第二是限购城市范围全面扩大,大家都知道限购,大家一个是等待条件成熟,再一个耐心等待。
    第三方面是房地产税改革逐步推进,下边我会讲它对市场的影响有多大。
    第四调整二套房首付比例,由50%调整到60%。
    第五,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这里边有几层意思,一个是市场不规范的就是我们一些囤地行为、违规行为要严格管。第二个就是强调了保障房要优先供应。第三昨天我在上海电视台做节目,保障房多的时候是不是影响商品房的数量?我给他算一笔账,它不是一个面包,把这一块切多了,那一块就变少了,是面包增大了,各自都增加了,所以这样的话应当是说“国十条”里边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今年的房地产商品房用地不少于前两年的平均供应土地数量。
    第六,全面规划保障房的规划,
    第七,进行问责机制。
    第三,现在大家关心的一个限购、一个房地产、一个加息。
    限购是排除法,排除一部分消费者,优先保证一部分消费者,这样对卖房的来讲呢,肯定觉得竞争少了,我房价上去就慢了,因为买的人多,我房价上去得多,我利润就多了,这是正常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大家别忘了,在我们去掉排除以外,我们现在的市场房价还在坚挺,我们的供求矛盾自能得到缓解,并没有平衡,需大于供还是继续存在,还不是一点两点的问题,如果倒过来以后,房价不下也得下,这是一点对市场的影响。
    第二点就是房地产税,我把它叫做浅试水,在上海买房高于人均60平方米才纳税,前两年平均价格以上超过几倍几倍的进行收费,而且这个定义是高档房别墅,这样的才收税,所以叫做浅试水,这个在市场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它的成功之处就是浅试水,因为这一块影响太大,一点一点深入下去,总结经验。你说现在一下子那么深进去以后,可能多方面的问题现在都没有研究清楚,但是它是个趋势,人家说你房产税怎么是趋势啊,市场越完善越需要市场的手段来管理,无非就是四个手段,印制你再限制套数就不一样了,那是行政手段了,房地产税是一定要出台的,但是需要慢慢来。它对市场的影响现在是非常有限的,它是尖,对大多数老百姓没有什么影响。
    第三点是加息,现在这三项政策,我认为加息影响最大,现在第五次了,前四次我算了一下,每次而套房收入增加130多块钱,一套房增加110多块钱,你20年增加12到13万块钱,现在物价膨胀这种程度,调息再有几次不调了,谁也说不好,他必须用这个来解决社会资金过剩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国家还得限制一些资金的流动,多方面来限制。所以这一块对市场的影响最大,而且是全方面的,开发企业增加了成本,因为他要贷款,贷款并不是说银行增加利息他的利息不动,贷款的利息也在增加,消费者的利息也在增加,所以应当是全面的。我们别说在北京,选个比例相对少一点的,北京一套房250万到300万,增加12万、15万,相对比例小一点,你到一个中小城市80万到100万,你看他增长的幅度有多大?所以影响挺大的。
    第四,最后一点,这是关键,到底今年市场怎么样,因为猜想嘛,能不能对,你们到年底可以说我猜得不对,或者对50%,都可以。
    现在对整个市场来讲我是非常有信心的,咱们从经验总结,从我们市场现在的情况分析,第一个实际上三个阶段,观望期、转暖期、稳定期,举一个例子简单说,我到现在算一笔账,就是我们的销售量,我们一季度现在全国的销售量环比增长13.9%,比例不小了,按现在到4月份我又算一笔账,销售面积如果按前4个月的销售面积都按这个水平,到年底4个月加在一起,略低于2007年的销售水平,好像是七万二多,那个是七万六多。所以我猜想这个销售量,市场的最直接反应应当是达到08、09年的平均水平,要超越07年,所以应当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因为到现在这么调控的话,现在还增长13.9%。
    第二个房价、地价起伏趋稳。国新八条一出来,记者马上就跟我采访,就给我上网了,今年房价怎么样,我说上不去下不来,一下子给我上去了,我其实是个聊天,我把这个话概括来讲,我说上不去,因为政策国家不允许上去,不是说一点不上去,它上太快肯定不行,如果上太快了,说明我们政策执行得不够,或者我们有些政策需要调整了,你这么严的政策还往上冲,说明我这怎么回事啊?下不来说明我们的消费支撑力太强的,不仅我们算了现在的消费都集中在这一个消费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去年沉淀和今年的消费还没有完全地释放,这是我最担心的。
    第三个是贷款政策趋紧、消费政策限制趋势不会变化。市场起伏都是正常的,如果没起伏不叫市场了。北京市房价一万平方米,咱们一个平行的一条线就够了,那也不叫市场,但是起伏不会太大。另外一个问题我要说明,说明我们的政策需要持续,你限购政策什么时间停止呢?现在担心的不是市场低迷,是市场快速反弹,你想政策不需要时间了,哪天松哪天放开。因为这种严厉的限购政策,即使将来市场稳定了,也是缓步放开,再反弹损失就太大了。
    第四刚性、改善性需求将成为消费市场主体,主要还是优先照顾本地居民和常居在这个城市工作的居民。现在因为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大中小建设的时间段、档次都不一样,消费没法向下边转移。和香港也好、美好也好完全不一样,这是我们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没办法。
    第五,经济稳定、房地产发展动力还在,保持稳定发展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是一个结论,看房地产现在虽然调整的是市场,但主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好坏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因为市场的本身我们政府调控它的能力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太简单,土地全在我这儿,你说按供求那不很简单吗?我大量放地把房价都平了,我利息稍微一增加房价也平了,我们国家有能力。但是真正取决于房地产市场主要看经济问题,经济稳定发展它必然带来我们城市的稳定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样就给我们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好,谢谢大家!

文钊:因为一会儿王主任还有安排,他不能参加我们最后一起的讨论,所以我们就挤出一点时间,请他回答几个问题,如果大家现在有问题的话,可以举手示意我。

提问:您说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增加不会挤占商品房的土地供应,您上面有一个数字,去年一共成交是10亿平方米,每套房子一百平方米计算的话,就是一千万套房子,今年是一千万套保障房去建,商品房谁去建?如果完成保障房建设商品房会不会一下子下去?

王珏林:第一个咱们看计划,2010年房屋供应计划用地是18点几公顷,今年是增加到21.80万公顷,这是计划。保障房今年是7.74万公顷,这样我算了一下,商品房用地增加一万多公顷,保障房用地增加一万多公顷。
    第二个方面,你保障房建那么多是不是影响消费呀?保障房我昨天跟他们也说了,在上海电视上也说了,保障房的群体,按我们目前的保障标准的话,大部分是无地进入市场的,公共租赁房出来以后,因为它主要提供的是年轻人的,可能原先年轻人不管从家里拿钱,亲戚朋友借钱,银行贷款也好,他可能想进入市场。但是有这个政策以后我再等等,这个是有点,但是比例不多,这块对消费应当是有点影响,所以我讲叫影响有限。

提问:会影响商品房的供应吗?

王珏林:不应该,一个是保障房保障特殊群体了,第二个我们承载了房价上涨的压力,如果商品房供应,其实我最希望的是在调控的同时增加商品房的供应量,这样才能缓解矛盾,不要因为调控,这边供应量减少,那你调控谁去?所以这一块不应该减少,因为承载着房价上涨的压力。如果供应少了,怎么平房价呀?政府的指标怎么完成?

提问:王主任我想问您一下,您刚才讲4月份同比,07年有大幅增长,是成交量是吧?

王珏林:成交量。

提问:现在成交量是北上广这类高端的,二三线城市的大幅度增长,这会不会造成二三线城市,会不会造成一线城市有小量的下降,但是体量比较大,造成了总体数据比较庞大,二三线城市体量打,价格低,造成二三线城市大幅上涨,一线城市有点小的下降就把它平衡了,这个数据是不是这么产生的?一个是量在增,但是好像价格也在涨,我比较关注这个,二三线城市的涨幅非常大,这几个月最少涨15%到30%。

王珏林:按照国家现在的调控政策,因为限制投资性的,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因为是投资比例过高,第二个这几年房价涨幅过大。二三线城市一个是贯彻调控政策楼市的有差距,再一个它投资性比例相对要小一点,因为买房子有个范围的,北京是全国的,外国的都到这儿买来,到一个地级市,周边县镇,像三亚这样的城市影响最大了,因为它70%、80%的房子都是住宅,所以它应当再发展新的思路。
    还有你问的价格问题,我没听明白,你想问什么价格?

提问:不是,因为总体国家调控政策,要调的只是一个房地产加权平均的数字,现在二三线城市房价比较大幅上涨是不是一种平均效应?一线城市小幅下调?

王珏林:不是那么回事,现在667个城市里边,只有40几个没定房价指标,大部分都定指标了。因为这一块也是老百姓在看,好像它便宜,北京人去到那儿看便宜,但是本地人看不便宜,因为他收入也低。

提问:这个投资会不会有一些资金被挤压到那个地方去了?

王珏林:也不是这样的,这两年中小城市发展太快了,有些企业向二三线转移了,那是好事啊,对二三线城市建设发展是好事,提供更好的产品有啥坏事呢,但是北京市场现在也没有空啊,因为哪儿都火,都有火干,投资转移也好、企业转移也好都是正常的,我可以找利润空间小一点的,但是我活多一点的,好拿地,到那些地方去盖去。

提问:国家“十二五”规划里面有海洋经济一大块,从10%到20%,占国家GDP总比例的20%,未来10年每年要增长一个百分点,这种对沿海城市的影响大吗?

王珏林:海洋经济可不是针对房地产市场。

提问:国家推海洋经济对房地产的影响。

王珏林:海洋经济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石油、沿海的旅游资源,多方面的,还有海洋的、沿海的发展最快的产业调整。

提问:我是请教您对房地产的影响。

王珏林:你说海洋经济有点太大了,实际上我们沿海城市发展应该往上提升,现在房价是挺贵,所以我们没有全方位打造这个城市,按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发展这块,偏重于这几年过快地发展住宅了,其实在那样的城市,我们的旅游地产、工业地产、商业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必定那个是个长期效应,是个长版,我们住宅是一个短期效应,所以偏重于这个。

文钊:非常感谢,时间关系,回答问题环节就到这儿,谢谢王主任。

王珏林:谢谢。

文钊:非常感谢王主任,今天我们请的几位嘉宾结构还是比较好的,王主任是来自政府部门,我们也有来自学界的,北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先生就是来自学界的,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去看会更好,下面我们就请陈国强先生来跟我们一块分享他的看法,有请!

陈国强:很高兴有机会来和大家一起对房地产调控做一个猜想,我换一个角度,从两个案例企业的对比当中来看未来房地产发展的趋势,我们观察中国房地产行业,特别是观察行业中的一些企业,我想万科、万达两个企业恐怕是我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留意的两个企业,大家知道万科是作为我们国内主流住宅开发商的标杆企业,相比万达是商业地产的一个龙头企业,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创始人,以及发展的情况。


    万科是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也是国内主流住宅的标杆企业,同时万达是商业地产开发的代表性企业,万达广场目前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是国内商业地产的第一品牌,从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来讲,王石、王健林都是军人出生,性格上有点共性,王石性格当中带有惟我独尊的傲气,王健林也同样,性格很直爽,对企业来说都打上创始人性格的烙印。
    两家企业初步时间差不多,万科创办企业略早,进入房地产是88年之后,万达的王健林最早是在大连市政府工作,从88年开始跨入到旧城改造房地产领域,我们知道全国性的房改是从98年开始正式拉开,两万在起步上应该是房地产企业当中起步比较早,从88年到98年已经有十年房地产企业的积累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性的节点,其中一个是2001年,对万科来说,他经过一系列的减法,到2010年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的住宅开发商,这个对企业发展来说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同年,对万达来说也同样非常有意义,第一个万达广场项目当年在长春建成,从此万达明确了两条腿走路的业务模式,住宅和商业。这个业务模式和企业开发企业相比显著地区别开来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是2004年,万科制定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了未来十年,也就是2014年提出销售额达到千亿的目标,同时在企业战略里边也明确了未来企业的区域战略上边要形成3+X这种开发模式,3是长三角、珠三角、加上环渤海,X实际上是部分的区域重点城市。另外,在产品线上,2004年通过制定企业战略,实际上明确了几条产品线,后边我们会提到。这一年对万达来说也是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座一些朋友清楚,2003年我们国家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是第一轮,04年万达就利用政策调控的机遇开始了第一轮的低成本逆势扩张,04年这一轮扩张奠定了万达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逆势操作。这两个年份对两家企业来说都非常关键、非常有意义。
    这个图可以看到两万企业的几个重要指标,一个是企业的资产规模,第二个是2010年两家企业的销售规模,第三项是两家企业在09年时候的纳税额度。
    从企业资产规模来看,万科去年的年报显示的是1600亿的资产规模,同时万达是1000亿。从销售额、销售规模来看,去年万科是成为全行业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同年万达是650亿,去年万达实际销售的是650亿,同时也沉淀了两百多万平方米的持续型、经营型的物业,它持续的是星级酒店,包括自己连锁经营的超市、院线等等,如果把这些折换成现金,两家企业相当,甚至万达可能会超过万科。09年万科的纳税额是58个亿,这个在内地上市的房地产当中数第一,补充一下,当年的第二名是保利,保利是39亿,第三名是招商地产21个亿。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万科显然是遥遥领先,同年万达的纳税额是50个亿,两万在这方面差距不大。
    这张表格里面我们看到最近5年,万科厉年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特别是2010年,尽管万科的销售规模超过千亿,我个人感觉销售面积数字变化更有意义,因为这个里边隐藏了均价的变化,这张图同样反映的是2004年以来,万科厉年的销售面积、销售数据。从万达来看,我们简单的,这张表里边的相关资料来自于万达的官方网站,我们简单地提一下,从资产规模来看,2010年应该说是现状,从企业资产规模来看是1400亿,年收入应该是今年的计划,年收入800亿,目前持有型的物业560万。这个到明年如果计划实现,到明年会翻一番以上,这样一个资产经营规模在全球同类企业当中步入前列,目前集团已经成型的上面是商业地产,最主要是万达广场这样一种城市综合体形态,已经开业的33个,计划到明年商业万达广场开业的部分达到70个,从高星级酒店目前开业是14家,明年达到38家,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从文化部分来看,目前已经运营的五星级影城71个,这个对应的全国院线票房的份额占到16%。同样到明年这个数字也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在全国院线当中占的比例会也会提高,对市场的垄断性地位是非常明显的。从连锁百货来看,年收入要过百亿,这个在同业当中是在前列了,另外一款是旅游独家产业,万达联合了联想、泛海等国内知名的企业进行投资,万达作为操盘手来实际操作。这张图是第一个万达广场,这个是三亚的万达大酒店。
    我们简单地对比一下两家企业的产品线和产品特点,万科在04年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明确了四个标准化产品线,分别是金色家园、城市花园、四季花城、自然人文,这几大产品线覆盖了相对应的区域,以及产品的特点,覆盖了城区,城乡结合部,也覆盖了高中低不同的产品定位。刚才我们也注意到最近这几年万科开始涉及到商业地产、保障房,产品有所延伸,从万科的产品线以及它的产品特点来看,和其他企业相比优势是非常明显,首先是产品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加上万科长期尝试的住宅工业化,确保了万科在全国不同的城市能够解决一个快速复制、快速扩张、快速周转的问题,从缺点来看,万科目前的产品结构、产品特点和同量级的其他企业相比,这个产品现在尽管有几条很成熟的产品线,但是还有欠丰富,或者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对应的万达我们可以看到,万达的城市广场万达广场经历了三代的进化,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应该也走过一些弯路,王健林自己也总结,够过很多教训,也打过几百场的官司,但是到今天对万达商业地产来说,对国内同样定位的企业来说,目前万达所开发的第三代城市综合体应该形成为相对成熟的产品,万达内部已经予以标准化。在第三代城市综合体当中有这么一些基本的产品组合,包含了商业,特别是连锁超市、院线等等,中间有写字楼、有高星级酒店,也有住宅部分,对万达商业地产来说实现了一个租售结合,以售养祖的特殊的商业模式,更保证了现金流,第三代万达综合体也形成了比较标准化的产品线,所以万达广场可以在全国不同城市,比较快速地拷贝复制,实现规模化的扩张。
    这个图是万科的相应的一些产品,实际上也包含几个重要的产品线,17英里是比较高端的产品。这个大家都不陌生了,北京的万科城市花园,尽管不是很成熟的产品,但是在城市花园系列产品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个是万科的四季花城,这张图看到是金色家园系列,同样是在上阵,也是它的首个项目,也是有代表意义的。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万达的商业地产模式,以及不同的构成要素,或者特点。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万科模式所带有的重要要素。
    首先一个,万科作为专业住宅这样定位的企业,聚焦主流主宰,我想是这两年体现得非常明显,所谓主流主宰是适合刚需群体,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住宅,去年万科成交的800多万产品当中,90平米以下的产品占到了接近60%,144平米以下的两者相加接近90%。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快速增长策略,实际上也和它的产品定位相关的,万科强调的是快速增长,各地项目公司有一个很基本的要求,新盘开盘当月要实现60%的续化率。
    第三项,这个和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快速增长也无从谈起。
    第四项是战略纵深,说明万科在区域选择上重要的战略性的考虑,在二三线,特别是围绕一些重要的经济区域。另外一个万科特别关注高铁建设,高铁开通城市的布局,万科这一点在区域布局方面还是有它自身的考虑。
    第五项是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就确保了万科在各地的项目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快的方式、更快的节奏推出这个项目。
    第六个方面,我们观察万科很重要的是注重现金流、注重资金安全,这是万科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重要方面。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我们拿万科和其他的房企相比,可以看到面对历史调控,万科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政策的理解,政策的把握,特别是在体现如何顺应政策方向上面,显示出万科和其他企业的重要差别。实际上在把握政策方向、把握政策变化之后的一些规律性的政策特点方面,我想万科显然做得比其他的企业更明智、更有远见。
    从万达来看,我们在座的朋友可能也都有关注,从万达模式和其他的在商业地产这一类企业当中,万达显示出非常强的模式优点。首先在万达的主流商业地产的定位上是非常清晰了,以第三代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这种商业地产的模式,或者说这种特殊定位,符合当前我们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发展的需要,也给我们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官员对于城市的面貌发生改变的潜在需求。
    第二个模式当中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万达多业并举,它不同的产业之间有相互的互补性、支撑性,如果抽取了某一项产业,未必是全国同业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但是如果把几个产业组合到一起,它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的竞争优势,万达显然就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房地产企业。
    万达模式下第三个特点是租售结合,以售养祖,通过这个万达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通过可出售的部分,把万达广场的开发成本很好地覆盖了,所以他运作一个项目,资产部分和物业部分就成为他的利润,而且这部分资产仍然可以随着城市地位的上升不断地持续增值。
    第四个重要特点就是万达模式下的全产业链,我们看到万达的任何一个城市广场项目,从前期的设计到后面的投资开发,到后面的运营管理,包括各大产业的长期运营,万达也就形成内部的全产业链的配套,当然这个全产业链对万达当年对王健林来说也是被逼无奈,也有不得不为的特殊发展过程,但是当年的被逼无奈到今天,实际上恰恰形成为万达商业地产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这方面可以和简单地和老潘的SOHO模式做一个对比,他的产业半径不断地做减法,实际上从他的产品来看,已经减到和住宅类项目相当的程度。万达的商业立场实际上在不断地做长这个产业半径,从前端到最后的产业管理,潘石屹的模式和万达的模式是当今国内商业地产里边两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万达模式之下还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我们说第三代城市综合体相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种产品模式非常富有竞争力。
    第六项,对万达来说体现得非常明显的是它的超乎同行的执行力,这一方面我们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同样规模的城市综合体,比如说40万、5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别的企业来操盘、投资开发,往往需要三年的时间,但是在万达已经开业的33个城市广场项目当中,没有一个项目是超过18个月,别的企业恐怕需要三年,但是在万达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一方面可以非常典型地体现出万达企业所具有的超乎同业的非常强的执行力。
    其他的万达集团对于商业资源的积累,这在商业投资运营项目之中,很多企业,特别是从住宅开发转型做商业地产,最头疼的可能就是招商问题,但对万达来说,经济近十年的摸索和积累,万达目前对商业资源,它可以从商业资源扩张中去选择相应的品牌来共同发展。万达模式当中最核心的、最关键的,对企业来说最具有意义的还是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形成以现金流滚资产这种独有的模式。这对投资开发商来说是最核心的,应该说是最大的竞争力。
    我们简单对照一下两家企业增长的模式,从万科来说,它的专业定位是住宅专业化,实际上反映在企业增长模式上,通过这种短平快的开发策略,使企业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业绩增长,这方面万科已经保持了连续7年稳居行业第一,万科这种模式,买地卖房,再买地再卖房的这种纯商业化的模式,实际上也是越做越累的模式。它的模式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万科作为最早的上市房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万科会最大程度地追求自己当年的业绩目标,为企业最重要的增长目标,具体可以看到像万科更多的是做短平快的项目,做到销售额、做到销售规模,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利润。这两年万科通过联合、收购等等模式来增加项目资源。另外,通过决算的技巧来平滑业绩的波动,这在其他的房地产公司也在做,但是万科做得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
    换一个企业从万达来看,万达通过标准化、订单式的现金流滚资产的模式,确定了一个更长期、也更高的投资回报,在同业当中它处于比较明显的领先地位、领先优势。同时,我们也看到万达的商业地产模式实际上通过现金流滚资产,项目做得越多,进入的城市越多,它可以积累下来、沉淀下来的资产规模会越大,现金流也会略有保障,相比之下万达商业地产模式和万科的专业化住宅模式,一个会越做越累,一个会越做越轻松,实现一个良性的滚动发展的目的。
    由于万达现在还没上市,特别是王健林父子在企业当中占有垄断性的地位,企业会有更家长远的回报,业绩上和万科相比显然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他的底线是在于如何确保以现金流滚资产的模式,这个可能在年度的销售数据上和万科就会有一定的差距。
    两万的业务结构、产业结构很简单,万达已经有五个重要的产业,对万科来说,过去是专业的住宅开发商,住宅开发以及物业管理是它主要的业务格局,最近一两年万科在商业地产、在土地一级开发,包括其他一些形态开发上面也做了一些延伸,业务结构优所变化,特别是对于商业地产,对于持有型物业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从两家企业核心竞争力做比较,我们简单地做一些概括,从万科来说,我想体现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化的开发能力,这一点和同样做住宅开发的其他企业相比,万科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作为比较早的上市房企,万科对于业内,包括我们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它在公开化、阳光这一点,和其他企业相比是非常明显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说,应该说它比万达有更强的优势。第三个重要的竞争力会体现在整体营销能力方面,我们在各地万科项目的推广销售当中,这个能力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
    从万达来说,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个是通过产品标准化,通过联手开发模式,可以把第三代的城市综合体特有的产品形态,在各地做拷贝、扩张。第二个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后期的商业运营管理方面,这个方面的能力,其他的同类企业和万达的差距,现在可能不是缩小,可能越来越显示差距的距离。
    从两家企业未来的发展来看,我们很简单地做一个对比。从土地储备、项目布局、公司治理、以及未来的战略目标。
    从规模来看,万科的土地储备明显比万达要高,当然万科在总的土地储备当中最近这两年也增加了商业地产的项目储备,由于万达所处的城市,以及所处城市当中的特殊位置,包括容积率,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在谈判当中的主动能力,万达的土地储备的价值明显会高于万科,从项目布局、区域布局来看,我们看到万科3+X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中西部区域所占的项目资源比重有所偏低,10%略多一点。万达除了少部分的四线城市,它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三线城市占的份额比较高。所以从区域布局的合理性来看,万达的城市布局可能比万科更胜一筹了。
    从公司治理,万科、万达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未来战略呢,万科如何实现战略创新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对于万达来说,我想当务之急可能是一个上市的问题,另外一个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重大的问题。
    这张表里面列了几项对两万来说分别面临的挑战,或者说他们的发展当中所面临的因素,对于万科来说可能体现了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当前的严厉调控的政策背景,行业面临转型,对专科来说这个是一个需要面对的市场限制。第二个就是万科过去的专业化定位,专业化发展的战略,需不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相应的是它的经营模式要不要调整,它的运营管理模式需不需要随着战略的转型要面临调整?对万达王健林来说,如何保持企业的发展节奏,以及平衡快速扩张和内部运营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恐怕是最主要的挑战因素、瓶颈因素。
    实际上我们通过行业的两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住宅地产、一个是商业地产的标杆企业,实际上可以观察出未来我们行业,特别是一些标杆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的选择,以及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挑战,也可以初步地去判断我们未来行业会如何演变,会如何去发展。
    时间关系不能够太展开,谢谢大家!

文钊:谢谢陈所长,刚才王主任讲的时候提到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应该是很容易的,因为政府有调控的手段,他讲了两个词叫容易和简单,实际上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也不是那么简单,今天大家说叫猜想,实际上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经济观察报》有一个小的产品,叫《经济观察季报》每个季度都会出一次,每一次都会出关于当年宏观经济一些热点的语言,09年和2010年都做了,我们年初会猜想,年底会兑现,我们也兑现了一个,印证发现从09年到2010年两年,过去两年中我们的预言,对汇率、房价,包括CPI、GDP的走势都做过一些预测,总的来讲是不错的,我们猜得最不准的就是房价,从09年到2010年两年我们对房价的预测都是错的,为什么我们猜错房价?很重要的我们对政府的心思是没有猜透的,政府简单地说我要把房价打下来,也不是一门心思就把它打下来,可能对于开发商来说,对于这个决策形势不能说尴尬吧,怎么更好地理解这个政策?怎么在这个政策中很好地发展?下面我们就请阳光100公司的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先生来分享他的观点。

范小冲:刚才几位嘉宾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而且他们都是有政府的官员,站在行业的高度,有学院派的教授。刚才特别是陈教授谈到的两万,这个正是中国的城市化,一方面是人口快速进入城市,万科的住宅超过了一千个亿,另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在升级,城市升级带来了万达这样的建筑综合体,在城市的核心地段,通过商业升级拉动城市升级,这都是在中国城市化背景下优秀的企业抓住了这个方向,我作为一个开发商没有这么高的高度,我只是从我们浅显的认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讲三个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的觉察,第二个是大家经常问到的宏观调控下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反常的事情?第三个方面再看一下房企目前在做哪些应对?
    现在大家说得最多的是限购、限价、房产税,特别是限购,是这次调控用的行政手段用得最狠的,它限制了本地的购房,也限制了新进入的外地购房者,它直接打压了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使有能力买房的人现在不让你买了。限贷,是提高了购房的门槛。限价,实际上改变了对未来的预期,大家都持币待购。实际上也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干预房子的价格,定价权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权利,现在定价权也被控制了。房产税,目前的房产税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房产税,咱们现在都是对一些新增的和高端的,王主任也说了,是浅试水,它也在打压一些更高端的改善性需求和投资需求。所以可以看到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实际上也是在需求层面、价格层面下的手应该来说比较有力的,实际上我们来看看现在市场的表现到底是什么呢?今年的一季度,也就是1到3月,我们看到广州销售面积和销售的均价均有一定的下滑,主要是量下太多了,价格略有下滑。上海、深圳实际上成交量同比还在上升,价格也趋于稳定,再看看二线城市,是量在上涨,价格不同的城市有振荡。三线城市几乎是在上涨,量价提升。
    这个刚才大家也提到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实际上表现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二三线城市还处于一个增长的阶段。到了4月份,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观望有很多都在慢慢地结束了,所以很多城市环比价格也在上涨,这个观察了70个大众城市,其中56个城市都在上涨。所以可以看到这一轮调控到现在是不是又开始走向了其他的调控,观望期过去了,是不是稳定期又要进入一个暴涨呢?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日光盘,一些抢购的楼盘也出现了。所以大家开始疑问,调控的量很多,量跌了,但价还稳,是不是调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下面房价会不会反弹呢?会不会还有新一轮调控呢?这些都是大家在猜想的事情。
    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量跌而价稳,这是从一般的理论上而言,或者一般常规而言,量一下来、销售额一减,带来库存增加、销售额紧张,消费者就会回流资金,这一轮为什么价格没动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降价可能未必带来热效,今天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和购买能力的问题,现在已经进入了房票时代,现在也房票的人就不会一个简单的便宜就会去买,或者一个简单的小户型、总价低,他会珍惜他手上的房票,他会找到自己终极的目标,他会踮踮脚尖买一个更好的,如果简单地降价,如果房子不好,你降价还是没人要。
    第二个,很多人吸取了2009年时候的一些教训,大盘已经卖了几期,突然就在这一期你降价,原来的客户找回来了,实际上这一轮也有这样的问题,原来的客户认为我买亏了,他会找茬儿、闹事,把售楼处给砸了,他认为我刚买的,你一下降了20万,因为房地产周期性比较长,他怎么也能找到茬儿,所以很多开发商也不敢降,除非就是个尾盘,卖完拉倒,除非换了一种产品,由高密度换成低密度了,从低密度改成商业了,老的东西定价是非常纠结的。
    再一个土地的重置成本实际上也在增加,重置成本上来就是你卖掉了以后不足以再买下一块地,你把它便宜卖掉了,你拿这些钱不足以再买下一块地,你就得退出,所以有些人拿了地等于说他也珍惜土地,不会说清盘简单地卖掉。还有一些原因,2010年的时候开发商的业绩还是不错的,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最高点,再加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调控目标不太一致,大家可以看到要求各个地方政府表态,最后调控的目标,大家都说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大概10%到15%。而去年的平均房价上涨只有9%点几,所以今年的房价增幅可以略超去年,都在调控范围内。更有一家城市更有意思,不超过去年的涨幅,比如说去年的涨幅多少,去年的涨幅是50%多还是60%多。这个跟中央政府的目标不太一致,大家也在博弈,开发商也在观察,这个观察也使得很多的购房者提前结束了观,一看不行,还得买,开发商先坚持坚持,不急于降价。房价是否还会反弹呢?实际上我们看到房价有它的上涨的动力,也有下降的打压房价的压力,上涨的动力还是强劲的住房的需求,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来说并没有减慢,中国每年也接近有一千五百万人口进入城市,城市里头还有自己的增量。这个量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大家想一想,澳洲的人口只有两千万,你看包括英国、法国,也只有6千万人口,德国8千万,到了日本、俄罗斯也就是1.2到1.5亿,而中国十年的时间,就接近两个亿的人口增加到城市。同时,人们也在追求着城市化的梦想,大家也都在追求着幸福的生活,所以这种刚性的改善性需求是非常旺的,并不是说你给我一个保障房,我就有个地儿住就行了,或者你让我能租到房,我到城里我的梦想就实现了,最后的梦想是住到一个大房子,住到一个更好的生活,所以住房子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
    另外投资需求现在也非常强劲,经济的增长又是通胀,货币又多,又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所以买房是保值增值的最好的载体,同时重置成本在不断地提高,新城建设也被停止了,大部分是旧城改造,旧城拆迁成本是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构成了房价上涨的巨大的动力。同时房价下降现在主要来源于抑制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很多都在限购、限贷,房产税,加大首付的比例,这些都在抑制需求,同时也提高购房门槛,政府现在也问责,把它变成了非常强大的政府问责,加大供给,当然他加大了供给主要是保障供给,商品房说是增加了供给,现在说是土地供给加大了。再有呢?就是金融在收钱、在加息,特别是加息会对房价有很大的下压的压力,现在一个是涨、一个是压,像一个弹簧,处于一个均衡,随着时间的蓄积,这些住房、投资需求是不断地蓄积的,你只要宏观调控没有再加压,只要给一个时间它就爆,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现在有保障房,刚才说一千万套了,“十二五”期间要三千六百万套,这个数实际上已经改善了去年的商品房的市场了,有保障房在这儿,GDP没问题了,就业没问题了,投资没问题了,钢筋水泥也都没问题了,所以商品房现在再狠狠地搞它一下,万一打它个半死也无所谓,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有了保障房现在就不怕牺牲商品房了,实际上是有这样的观点的。实际上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保障房是政府的一个保障行为,它是靠投资来拉动的,实际上是没有效益的,它是不可持续的,而商品房是一种市场的自发行为,它是要投资是为了回报,所以它是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所以这两个不是一回事,一个是投资拉动,一个是需求拉动,一个是消费拉动,一个是靠体制来拉动。商品房实际上是靠等于市场的行为,如果保障房是给一个基本的保障,而商品房是满足大家的社会和经济向上的动力,大家觉得我现在好好工作,我现在能挣更多的工资,未来要改善我的生活,现在如果再拉回到过去,平均主义,回到过去有个地方租,有一个简单的生活保障,我想现在大家的整个发展的动力和社会的动力就没有了,所以社会动力也是商品房。
    刚才哪位说了保障房挤占了建设用地,肯定的,毫无疑问,现在的开发商控制地,让你配建,拿出一大块比例建保障房,而保障房一千万套是个政治人物,所以现在能拿出地就拿出地,现在征地都是拆迁,所以不管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征地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所以保障房供地是不是能够保障,很难说。你的钱从哪儿来?你的动力从哪儿来?地方政府是不是有更大的动力,现在保障房等于说是土地减少了,毫无疑问商品房的土地减少会推高房价、加剧竞争,这个不是简单的数字,大家一看保障房土地也增加了,商品房也增加了,你看能盖房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地。
    商品房跟保障房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商品房市场建设好了才能建设保障房,因为保障房有很多资金来源,如果地价全跌了,商品房没人做了,保障房的钱从哪儿来呢?实际上在市场上愿意买房的人,市价越高,他可以拿到更多的保障房。实际上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如果把市场打掉,保障房自己也没有保障了。
    住房实际上是应该建立起一个住房体系,使低收入的,中低收入的有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来保障,包括夹心层和中高收入的,比如说有保障的、有市场的,是一个体系,这样的话,才能建立起一个良性的住房体系,而不是简单地让大家都有饭吃了,这个社会就会好了,不是,你要保障,不能让大家饿着,一定有更高的对生活的追求和目标,社会和经济才有向上的动力,这个社会才有活力,否则的话,简单的保障实际上最后是失去了更多的活力,而且最后也保障不了,因为你没有经济来源、没有财政支持,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最后大家到城市里来也没有动力,这个保障也无从保障。保障应该是使这个市场不要背负着那么多的社会责任,让他在市场上遵循市场的规律,根据供需,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拉动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没有保障的拖累。你在买地的时候你不纳税,地价反哺保障房,这样的体系才是正确的体系,仅仅保障房解决了一个供需问题、解决了GDP的问题,过了这三年之后怎么办?
    房企的应对,实际上今天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房企面临的是转型,今天住房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了,由过去的单一的市场,现在已经是二元化了,保障房和商品房共存,而且住房已经有民生化的特征了。
    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也发生了改变,刚才很多数据实际上也在证明这个,第一轮城市化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就是北、上、广、深,它已经从过去的城市率40%,达到了今年的75%到80%,今天可能是一个城市升级的过程、结构调整的过程,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在限购,限购实际上也是在控制这个城市的规模,不愿意更多的人进来,它已经承受不下了。
    今天中国城市化的主战场在二三线城市,第二轮城市化实际上才刚刚拉开序幕,而且这儿才是中国房地产的主战场,中国城市化的主战场,就是二三线城市,今天可以看到销售面积的增长,因为人口在大量地进入这些城市,看到万科、包括万达,他们的业绩也更多地来源于这些地方。
    再有呢,开发商的赢利模式实际上也已经发生改变了,过去是靠囤地,靠圈钱,形成坐地生财,靠资源垄断来获得利益。今天这种靠资源导向已经不行了,因为这些很多的都被限制住了,更多的是靠能力导向,靠你造好房子,靠你在开发过程中的增值来获得利润,而不是靠圈地、圈钱,这也是从资源导向走向了能力导向。今天这个转型也从过去的单纯的住宅市场,现在也很多走向了综合开发和商业地产。从过去只专注一线城市,现在也开始走向二三线城市,所以今天开发商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品牌,关注自己的核心开发能力,靠自己的开发能力、靠给目标客户群创造独有的价值,更广阔的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
    总结一下,一个就是刚才两位说的房价上涨的动力和下降的压力并存,现在处于僵持状态,现在随着地方政府的反弹,现在反弹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限购,特别是土地财政很多城市已经撑不住了,也出现了一些海口,要取消这样的一些传说,包括房价,现在也有反弹的迹象,所以有可能还会招致一些新的调控政策的出台。
    第二个,政府的保障房的建设实际上不能替代市场化的商品开发。
    第三个,今天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房地产企业正在纷纷地进行转型,过去黄金十年所创造的这些奇迹,在新的市场游戏规则下未必能够延续。如果能够看轻未来的形势,很好地转型,与未来的环境相适应、相匹配,这样的企业有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腾飞。
    好,谢谢大家!

文钊:非常感谢范总,范总刚开始打开他的PPT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相对微观的,后来听了之后还是信心慢慢的,范总说到对刚需的朋友来讲,他们可能会没那么开心,如果想做投资的人听了可能就会觉得机会很多。王主任是从宏观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了一下,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陈所长和范总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去看的,范总从宏观的角度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做这个论坛最终是要问的机会到底在哪里?不论做微观的分析和宏观的分析,最终我们都是要问最终机会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交给上投摩根新兴产业研究组组长杜猛先生。

杜猛: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对市场以及行业的一些观点,今天的前面三位嘉宾其实主要都是跟房地产业有关的,是这方面的专家,刚才主要发表的是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观点,我们公司其实主要的关注点是在证券市场上面,我接下来更多地是给大家讲讲我们对证券市场的一些观点。


    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房地产,我们对房地产有一些观点,我先讲讲我们公司对房地产的一些观点。我们对房地产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觉得整个房地产的行业基本面,包括政策面现在都是处在一个紧迫的状态,从房地产的成交来看的话,过去几个月是在回落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回落基本上是到了底部的,从一线城市的交易状况来看,在5月份就会出现一个环比的回升,包括下半年很多企业的退盘量都会多起来,从成交量来看下半年会上升,价格一线城市基本上价格有所松动,有些地产商为了加快销售,在价格上面已经有所调整,我们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只要开发商愿意降一下价格,成交量就回来了。
    目前的政策基本上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增加新的重磅调控的政策,关键在于把这个政策落实下去、执行下去,我们看到一二线城市基本上政策是比较持续的,三四线城市财政很大的收入来自于土地,执行上面不是那么得力,现在调控的关键就是把已经出台的政策执行下去。
    所以我们整个对房地产的看法是不悲观、也不乐观,股票上面我们也是这样看的。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们公司对宏观以及证券市场的一些观点。
    今年来看的话,整个宏观大的背景,最大的矛盾就是来自于通货膨胀,从长期看我们的经济是处在一个结构转型下的减速状态,未来的经济增长不会像年均10%以上的增长,可能增长会到8%、9%,再过几年就会到7%,这个减速必然面临一个结构的转型,从今年看的话,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关注的重要的一个点在于通货膨胀率是比较高的,4月份的通胀已经到5.3了,现在我们对5月份、6月份的预测,主要还是证券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5月份的通胀率会到5.6%,甚至5.7%,6月份通胀率可能会超过6%,现在最高的预期是到6.3%,其实按照我们过去的预测,5、6月份一般是每年通胀环比回落的阶段,但是今年应该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说南方干旱,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另外猪肉价格其实现在也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今年可能就表现出跟去年不太一样的状态。所以说今年5、6月份的通胀率还会继续上升,在这样一个不断上涨的通胀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就非常地困难,因为从年初开始,这个政策一直都比较紧,主要表现出来就是对货币政策是非常地紧,看到过去几个月,表观政策收缩非常紧,加息也加了两三次,过去可能还会继续加,整个全社会的经济表现出来感觉贷款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不管是房地产也好、还是企业也好,银行对贷款控制非常严。在政策的收缩下面,进入到二季度,经济确实是已经开始回落了,表现出来像很多跟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比如说像工程机械,像我们的钢材,都是出现了一个,包括大宗商品都是出现了销售明显的回落,但是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回落,还没有看到CPI的回落,现在政策是处在一个两难的状态。
    我们是这样看,5、6月份的CPI冲高,可能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因为这里面有天气的因素,也有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到下半年翘尾因素的消失,我们CPI会逐渐回落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我们通胀可能已经进入到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未来这几年都是一个通胀周期,当然这个数据不会像今年这么高,今年是在5%左右,后面可能会在4%左右。从今年下半年来讲,我们对经济的预测没有市场那么悲观,通胀还是可控的,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有一个相对来说宽松的空间,在下面会逐渐有一个放松,让我们一些基建、投资可以开展。进入到三四季度,经济回落之后会有一个缓缓往上走的状态,所以我们总结下来看的话,我们觉得二季度整体经济肯定是回落的,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的话,回落的幅度应该是比较有限,可能环比看起来相对会大一些,但是因为去年同比的数据是相对比较低,所以同比数据我们觉得也不会太差。波动是逐步趋向收敛,通胀可能在6月份会创新高,接下来会是一个逐步回落的状态。
    整个货币政策可能对通胀还会保持警惕,但是继续价码的空间其实已经不大了,除非有再超预期的通胀才会导致更严厉的紧缩政策。我们觉得整个市场底部已经基本上在逐渐形成,同时今年比较紧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市场的上升空间,这是我们对宏观上来看的。
    对市场我们是这样看的,最近这一段时间,整个市场下跌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前期的3190,现在已经回落到2700多点,已经回落了10%几点。市场这一轮的回落主要还是来自于大家对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矛盾的担心,一方面怕宏观调控把经济点打下去,第二个又怕通货膨胀导致经济下去了之后,政策不敢放松,形成一个政策的超强。其实就是最后怕形成一个滞胀。这样的状态下市场表现也不会特别好,刚才我们也讲到,这一轮形成滞胀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我们对市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信心。一方面因为我们这一轮的经济回落主要是来自于政策的调控,它是主动地在压缩经济,而不是被动的,所以它相对来说掌握一定的主动性,一旦我们的通胀在6月份,或者7月份冲高之后,政策是有弹性的,是主动的,所以说我们对政府调控能力还是有信心的。现在不像2008年,2008年确实是出现过一次政策的抄条,那时候政府没有预测到下半年欧盟国家会发生经济的危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的话,其实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复苏的状态是非常好的,基本上没有外在的冲击,对我们的政策造成干扰,所以我们政策上面,政府相对来说还是主动的。
    为什么我们对市场有信心呢?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市场的一个价值,或者说一个估值,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们A股市场现在的一个估值是多少,这个估值我们可以画一张图,可以看到这三个点的顶基本上都是在12个月以后,市场在这样的估值的话,顶部的估值是比较明确了,现在大家担心的是宏观经济会不会出现一个政策超强的情况,其实是反映了一个过度的担心,一旦这个担心消失的话,每次大盘跌到12点多的时候,都是一个很明确的上涨空间。
    第二个我们看老百姓的钱,或者资金会不会进入市场?大家确实进入股市的愿望不是很强,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一个是前面讲的40%在房地产,还有40%是银行的存款,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存款现在是负利率,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的收益,除非利息在不断地往上调才有正收益。房地产是限购、加息等等,而我们的股票市场占比只有10%几,其实我们可以去看大的资产,比如说房地产,大宗商品、股票,包括别的一些还有艺术品这种东西,从资产类别比较来看,我们觉得股票资产现在还是相对来说比别的资产看起来更有价值。我们可以去看同期亚太市场的表现,整个亚太市场,基本上很多国家,包括印度也好、韩国也好、马来西亚也好、韩国也好,基本上都是回到了07年的最高点,创了新高,A股市场的走势还是非常非常低的。
    所以说我们对市场这样一个综合判断下来来看的话,我们觉得整体市场估值现在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们把5、6月份的市场担心过去之后,进入到下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阶段。从今年的行业配置来看的话,我们觉得主要还是一些像金融地产这类的价值是整个市场的基础,像一些装备制造,包括保障房建设,也是一条主线,也是低估值的东西。像去年涨得比较好的医药、股票,也是上半年回落比较多的,我们观察到有些股票已经回落到非常有吸引力的空间,这些股票也是我们要重点配置的一条主线。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新兴产业的一个看法,因为我是上投摩根新兴产业研究组的组长,对这方面也从事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整个新兴产业来看的话,可能是未来5到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动力,这里面主要有几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我们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新兴产业?第二个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新兴产业?第三个我们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有多大?第四个是新兴产业是不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第一个,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有两点,第一个从一个大的周期来看的话,我们上一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城镇化,城镇化驱动的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重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我觉得这个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增长的中后期,可能未来一二十年进入一个稳定期,房地产已经不再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来看待,肯定要寻找一个新的产业。克强总理也讲到了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经济结构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大的经济周期的情况。
    第二个为什么要发展新兴产业?我们国家的资源禀赋要求我们寻找到新的产业去发展,而不是走过去那种高耗能、高劳动力成本的产业。我们目前的第一个是劳动力成本,我们过去的很多产业是以劳动力成本低来作为竞争优势,但是从进入到这里面来看的话,我们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得非常非常地快,很多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上是无法承受的,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第二个就是资源和环境,现在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资源价格一直是在涨,我们中国又属于地大的,原来一直是地大物博,其实是一个地大物不博的国家。从我们的环境来看,最近十年我们的环境影响非常非常大,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其实这个自然灾害从哪里来?其实很多是来自于我们对环境的过多开发、过多破坏导致的,未来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可能每年都会干旱、每年都会有沙尘暴,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受再继续发展过去那样的高耗能产业,从未来来看的话,我们必须要走到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发展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呢?其实去年对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界定,主要是七个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生物、生物里面包含了医药和农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个产业我把它进行了一个划分,主要是这么两类,一类是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必须要发展,或者是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主要是这么三个,一个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这些东西可能得有现实的经济意义,但是为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必须要发展的,不得不发展的。第二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产业基础还一般,很多需要大量进口的产业,主要是像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以及新材料,这七个产业是我们未来一定要发展,或者必须发展的产业,这是对新兴产业的一个界定,它也得到了我们政府的大力扶持。比如像新能源,我们也出台了很多政策,过去我们的风电是发展得非常非常快的,当然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不是这个产业的问题,很多是接入方面的问题,新能源汽车政府也给很大的补贴,像公共交通也是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三个问题,新兴战略企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就是新兴产业起步的五年,政府是在规划里面明确地提到了新兴产业未来的目标,到2015年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8%,2020年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5%,而2010年这个比重只有4%,有些可能还只有2%点几,我们就按4%来算的话,新兴产业年负荷增长超过20%,我们未来10年,GDP的增长平均下来也就是8%、9%这样的水平,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是非常大、非常快的。
    第四个问题,我们的新兴产业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我给大家举几个行业的例子,一个是新能源产业,比如说太阳能,我们的太阳能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全球规模最大的一个产能,到今年为止,现在全球太阳能产品已经有70%到80%的量是中国公司来提供。这个产业需求方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中国的太阳能产业现在产品非常有竞争力,基本上欧美的太阳能公司已经无法跟中国的公司来竞争了,中国的产业基础已经是非常地扎实,国家也是已经具备了扶持这种产业基础,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的话,太阳能这两年是成本下降速度来看的话,可能到2012年,也就是明年,最晚后年,中国太阳能具体的扶持政策就会出来,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就会大规模,或者是太阳能的需求会爆发式地出现。第二个是节能产业,刚才大家其实很多都谈到了今年的电荒,我们电荒主要来自于火电的装机不足,或者是发电愿望不足,关键在于我们计划的电价和市场煤价之间的矛盾,过去煤价张了200%到300%,而电价涨了20%,所以今年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很多都不愿意再发了,今年会出现电荒,如果说电价的情况最后不解决的话,我觉得未来两年,两年以后整个中国的电力紧缺会更加地严重。其实现在并不缺火电厂的装机,而是大家不愿意发,如果这个状态下继续走,火电厂没有投资的动力,他投资了没有钱,第二个他一直亏损,他也没有钱去投,如果按照现在的状态的话,我这个投资继续萎缩下去的话,未来两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新能源建设了。所以说站在现在的角度上看的话,我觉得电价可能是一个长期上升的趋势,只不过因为现在通胀率比较高,政府还能够控制住电价,能够不让电价涨,但是从长期来看的话,电价上涨的方面是很大的,在电价上涨的趋势下面,节能就会出现很大的需求,过去很多企业他不愿意去做节能的装备,因为电价很便宜,他没必要去上这种节能装备,在未来来看的话,电价如果涨了30%、涨了以50%,这些企业会上节能的装备,能上的会全部上去。
    第三个例子就是信息产业,大家最熟悉的像美国的微软、苹果,过去是获得很大的成功,我们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尤其在消费上面,消费力是比较弱的,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占据了比较高的位置,很多产品已经打入了国际供应链。比如像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还有像安防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个例子是高端装备,比较明显的就是高铁,输电、常规发电,以及工程机械、船舶等等,这些企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企业、很好的企业,现在已经可以开始对外输出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了,从过去的历史来证明的话,中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可以搞一些非常大的建设,这种大市场、大建设是可以快速催生技术进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所以从未来来看的话,我们新兴产业未来要推动的,比如说像我们的海洋工程、核电、制造等等。
    最后,我们讲讲海外新兴产业的经验,以美国举例,美国过去的产业,像汽车、钢铁,它过去很多像通用、克莱斯勒、福特这些公司原来都在美国的股市上面排在市值前列的,现在基本上都不见了,新兴产业已经转变成了像信息产业,现在美国前十大基本上都是像微软、谷歌、苹果,苹果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作为美国科技的代表,它就是抓住了这一轮信息产业的爆发期,做出了非常好的产品,从2006年开始,这个公司的市值是增加了六倍,现在已经是三千多亿美元的市值,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在美国市场它是领跑这个市场。从新兴产业来看的话,美国的现在就是中国的未来,新兴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将会非常快,也会领跑我们的A股市场。
    我的发言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文钊:非常感谢,由于场地的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在这个地方做讨论了,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也会跟嘉宾去沟通,包括我们谈话的嘉宾都是我们《经济观察报》的,有时候是作者,有的是采访对象,如果他们对关注的领域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更多地去看我们的《经济观察报》,非常感谢。
    下面上投摩根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俞楠女士还有几句话想跟大家说,有请!

俞楠:时间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儿再一次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来参加我们这个论坛,其实我们今天既对非常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做了一些讨论,其实我听到后面来讲的话,其实有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推敲的,今天时间关系我们不多做展开,同时在讨论非常传统的行业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基金经理杜猛也把新兴产业的话题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当然他谈到美国现在最大的苹果电脑,看到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真的在用苹果看微博,或者在发短信,也可能中国的新兴产业,就是现在要靠我们这些基金经理帮我们去寻找,也可能5年、3年、10年以后另一个苹果就在中国诞生,中国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新兴产业的话,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们6月15号在农行发行的新兴动力基金。
    我最后代表上投摩根感谢大家的光临,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文钊:非常感谢大家花这么长时间跟我们一块讨论地产的问题,最后也用范总刚才演讲的题目来做总结,敢问路在何方?大家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路在脚下,但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还是不一样的,其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分析、探讨,也许更多地跟这些专家在一块讨论,我们从中就会发现机会在哪里,我们真的能够拨开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国机会,非常感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