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溯源(中)
三
下一步的立论基础是基于上述几个部分的结论:中印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发需求结构的变化,而需求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发粮食、能源和其他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更快上升。
下面的讨论是说明这种价格上涨的性质,这里要将粮食部门分开讨论。
粮食繁荣的有一个特殊点,就是粮食的季节性生产,是以化肥、农药等基本投入为前提的。就是说,粮食并非处在生产的最上游,这个特点,导致了粮食繁荣与其他两个部门能源繁荣、原材料繁荣,还有着根本区别。
能源和其他原材料,都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然后直接加工而获得。
在这些需求持续扩大的产业部门,工资和商品物价在整体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在持续上升。
在基础原料领域,以采矿业为例,采矿业的工资增长,一直是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长景气开始以来最高的部门之一。在2003年,这个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2元(2%)。但是到2006年,这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3269元(16%)。
工资和商品价格在诸行业中的结构变化,引发溢出效应。
一方面,这些能源、金属矿产等等是其他部门的生产前提,他们价格的上升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整体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在行业间排名的上升,导致行业间工资水平的结构性调整,进而形成了对其他行业工资水平上升的拉力,并改变了行业间资源配置情况。
溢出效应的事实证据包括:资源积聚地区经济的单一化,山西就是典型,山西煤成为山西其他产业发展障碍,煤经济甚至决定了山西第三产业的依附性特点;“资源人民币”的急剧膨胀引发的后果——以山西热钱为代表,成为拉动一些区域房地产价格上升的主要动力;资源行业高工资,也相应拉动了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设定标准,并提升了周边地区劳工对于工资待遇的预期水平。
资源产业高工资的这些影响是全国性的,因为中部地区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采选业,而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区域。有调查说,劳工工资预期水平提升,是构成中国沿海地区“劳工荒”的主要因素之一。
结论是,价格压力中成本推动和需求拉上的因素同时存在,但在上游主要出现的是需求拉上,在下游主要体现的是成本推进,上述效应,带动了一个部门成本的价格上升;其中,由于粮食的生产的特点,即以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为前提,粮食的价格上涨压力中,成本推动也是重要方面。
四
理论上说,在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物价的调整需要通过减少供给来实现。这就是通过调整开工率,来减小供给。现实中,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中国存在着过度供给能力、诸下游产业产能分散的局面,通过开工率调整,减少供给的目的无法达到。竞争压力会导致:某个厂商的开工率缩减,马上会被另外厂商提高的产能所抵消;并且,在竞争的条件下,还引发了竞争性投资——因为对手的投资而引发的投资,加剧了供应能力过剩。
这形成了前几年热议的价格传导机制的话题:中国的企业一直为上游的成本压力,无法在下游完全消化而备受困扰。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民进入了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这导致了总需求不断扩大的事实。只是上游需求,因乘数效应,扩大的更快而已。
上述两个方面的结合,形成了此前几年结构性通胀持续的基础,并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高增长低通胀的结果,证明了总供应曲线出现了右移(相同价格上厂商愿意提供更多产出),这个右移的解释,可能要落到竞争性投资上。
虽然我们无法来具体认定,哪一项投资是属于竞争性投资,但竞争性投资,在中国的很多产业里都表现的非常突出。民众接触比较多的恐怕是从早期的电视、BP机、VCD,到后的DVD、MP3和数码相机等等这些数码产品。
这些行业投资发展的共同逻辑是:因为需求的猛增,衍生出大量的投资机会;投资的涌入,导致行业蓬勃发展;投资的积累导致整体产能的过剩;产能过剩引发竞争性投资,迫使行业整体亏损,并淘汰劣势企业。
现在,竞争性投资仍在继续,这里包括了一些曾经增长非常迅猛的产业,包括汽车产业——这个产业链极长且规模巨大产业里的轻型卡车的利润已经非常薄,一些企业家戏言已经“论斤卖车”,但在目前,即将开工的轻卡项目仍在高速增长。
竞争性投资的故事在一些行业里快要讲到结尾:大批中小企业的死亡、许多韩资企业老板深夜逃离,都在说明:在一些行业里,竞争性投资的后果正在闪现,劣势企业正在被淘汰。
这意味着中国的总供给曲线在慢慢左移(相同价格下厂商愿意提供更少产出)。这种新变化,将意味着相对低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更高的物价水平。
目前,因生活方式变化,引致的中国总需求仍在扩大,这意味着中国在2008年将要经历的过程:高增长(但相对较低)、高通胀。
成本推动因素存在于产业链的所有链条中,因此,整体物价水平随着社会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开始呈现持续上升的压力。当中国最主流行业竞争性投资消退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均衡可能不得不在更少的产出水平上实现。就是说,中国将不得不直面滞胀的出现,直到下一个投资机会的出现。
上述的讨论中,撇除了对技术进步因素的考虑。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技术进步、生产率的提升可能是中国经济的唯一机会。
- 周小川:美元疲软会推高中国通胀水平 | 2008-06-19
- 通胀预期促使欧元跳涨 | 2008-06-17
- 谁在输入通胀? | 2008-06-17
- 热钱如何搅局中国经济? | 2008-06-16
- 越南经济危机会传染中国吗 | 200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