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资产行政总裁谭新强: 中国整体宏观条件向好 但需打好贸易战

刘真真2011-12-19 08:2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真真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几个交易日触及跌停,甚至有声音认为外资机构在集体做空中国,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一度转淡也导致资流出中国速度加快。不过,香港中环资产投资有限公司(CAI)行政总裁谭新强认为,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宏观局面是全球低增长,欧洲有可能一直会面临衰退危机,美国则有小幅增长,虽然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向好,但仍应做好准备应对贸易问题。本网专访香港中环资产投资有限公司(CAI)行政总裁谭新强,就人民币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在全球经济环境动荡下中国需要做出的调整做出解读。

经济观察网: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改变吗?

谭新强:其实人民币现在更多处于平稳或者升值的状态,在美国压力下,人民币中长期还是处于升值趋势。

首先是美国以及外界的压力,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还是会把人民币推高。现在内地的很多消费甚至要比香港贵,现在有说法认为人民币低估25%,我认为并不正确的。现在人民币其实已经很接近合理水平了。受到美国为首的国家压力,人民币在未来1-2年内还是会处于升值趋势。不过升值速度可能会有所减慢,每年升值1.5%到3%的增长,两年后升值5-10%。除非中国受不了美国压力再度加速升值,但可能性比较小。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减少了很多,甚至再过一两年有可能变成逆差。所以我认为升值速度会减慢,不过仍看不出贬值趋势。美国官方立场仍然认为是低估的。当然还要看看美元的走势,如果美元贬值,印钞票的速度加快,那么油价,黄金,铜,农作物涨得很凶,中国的通胀压力又加大,那么有可能人民币升值速度又会加快一点。因为有一部通胀是输入型通胀。中短期,美元还是比较平稳的。

经济观察网:最近人民币即期交易连续12个交易日触及跌停,你如何看待?

谭新强:连续几日的跌停反映了内部的某些钱要流出来,很明显最近钱有加快流出趋势,这跟过去几个星期与内地公司交谈的想法也是一直的。其实除了钱之外,移民潮的趋势也在加速。无论是上海,成都,还是福建广东的,很多移民到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只要有些钱的就全都想出来,这有点像香港80年代的移民期。不过不同的是当时香港的移民是因为存在不明朗的因素,比如当时对于回归的信心不足等等。但是现在中国现在大陆是很强大主体,为什么人会往外走呢?这是个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实这也可能跟几个方面有关系。第一大家关心很多富人第一桶金从哪里来的,可能涉及到过去某些灰色收入,就算是合法,由于现在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有些人觉得钱拿出来安全一些。不过这属于过去的问题,会逐渐淡化的。我认为现在大家更为关心的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否则为什么很多孕妇去香港产子或者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还有就是对未来的无名的恐惧感,比如现在钱没有以前那么好赚了。很多年纪比较大的就会觉得现在做工厂需要研发和打品牌,不像以前机会没有那么多了。

经济观察网:此次欧美债务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怎样的?

谭新强:中国现在可以依赖出口的日子并不多,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将投资变成消费,我对后者并不担心,但担心出口方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现在全球都要去杠杆,过去几十年欠债那么多,超过其负担能力,中长期还是要减债。中国人比较省钱,这并不是坏处。中国也在亚洲金融风暴等中学了很多,储备能力很强,不会为了加速发展而过度贷款,而导致像欧美那样的爆破性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做得是比较好的。反过来讲,但也会使得推动发展内部改善的速度比较慢。很多人说中国地方债,银行坏账问题等,但中国国债占GDP只有16%,连同地方债加起来比例相对美国等仍然是比较小,所以整个国家的宏观条件还是好的,但最大的影响还是贸易方面。

经济观察网:那么中国需要做出什么调整来应对?

谭新强:过年30年,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量上的确全球第一,但问题是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国选什么路呢?中国那么大,什么都需要做,大企业需要做,中小企业也需要作,但都需要提高企业的价值。我最担心的是中国的品质品牌的进步。中国比较喜欢赚块钱,在评级以及研发上没有长远的看法,比如很极端的情况是连安全问题以及版权等都不顾。

此外,中国出口有没有议价的能力?这个也是非常担心的。比如太阳能,我认为太阳能是中国唯一一个比较有科技含量的产业且太阳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50%以上,结果马上美国就出来“双反”政策。当然波鞋很便宜,也占有美国市场八九成,为什么就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美国人认为没有科技含量,也不愿意做,而太阳能有科技含量且未来有一定重要性,美国就马上反对中国。太阳能是中国第一战,我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支持太阳能发展,不可以放弃。如果太阳能都站不住,其他就不用说了。中国也应该发展内需,太阳能不像风能,我们作为投资者也都很关心政府对于太阳能有没有详细的规划。太阳能一战非常重要,是贸易战的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