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不抓住痛点,就无法刺激生育

言咏2019-01-23 16:5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言咏 人口数据的猜想终于揭晓了谜底。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了200万,而卫计委之前对2018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是2082.4万,实际数字比预测少了559.4万人。这意味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三年后,出生人口继续延续2017年下跌趋势,且降幅大大增加。

这在意料之中。此前,高盛刚刚下调了多家中国乳业巨头的目标股价,原因是中国新生儿数量在下降。高盛预计2019年中国婴儿配方奶销量基本持平,可能微涨0.5%,2020年销量或将下降2%。

官方数据的公布再次引发了对人口政策的讨论。是的,不管是不是承认,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少子化老龄化社会正朝我们靠近。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面对。

首先,我们的人口政策的确到了刻不容缓应当调整的时刻,需要从对生育限制的社会转变为对生育友好的社会。这并不容易,毕竟我们已经在“只生一个好”的语境下生活了30多年,这一套话语体系已经浸润到所有人的肌理之中,再加上背后还有一套庞大的计生体系,历史的遗留问题需要被妥善解决。人口学者黄文政指出应重新审视中小学教材,其中一些宣传限制生育的观点应该被与时俱进地更新,代之以尊崇生命、善待生育的理念。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这确实是需要重视的细节。

其次,在对生育的鼓励上,政策的制定者要抓住痛点——是什么限制了民众的生育意愿?只有抓住了痛点,给出的药方才能有疗效。目前看来,单纯地放开生育限制不足以释放民间生育意愿。“全面二孩”实施三周年之后,政策效应不及预期就是一面镜子。在生育、养育子女的物质成本和精力成本都比过去成倍放大的今天;在教育槽点层出不穷,家长为孩子教育承受的压力巨大的今天;在女性承担绝大部份生育成本,这个社会包括男性们并不能为她们分担和化解一部分压力的大环境下,少子化是必然趋势。“脑子烧坏了才生二胎”是聊天中经常听到的表达。因此,只有真切缓解这些切实压力的政策,才有可能起到释放生育意愿的作用。

再次,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别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切政策都应该以尊重个体生育权为本,只能引导,不能强制。不能从“国家要你少生娃”到“国家喊你多生娃”。几个月前,一位专家建议40岁以下公民每年强制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方可申请领取,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依然是厘不清个体权利与国家需求的思维,生与不生永远要基于个人意愿、家庭选择,这是对个体权利最基本的尊重。

最后,刺激生育应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因为即便全面放开生育且辅之以鼓励生育的政策,也不一定能扭转人口老年化趋势。更何况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必然不会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口素质与教育息息相关,而教育恰好是我们国家目前改革最滞后的领域,这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正视的问题。

人口政策从来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它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一起构成政策网络并合力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人口数据让我们认识到改革人口政策已经到了不容回避的路口,及时调整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也不要因此乱了阵脚,抓住不敢生的社会痛点、尊重个体生育权是一切政策的基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