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参 频道
秦勇 05-31 20:23 听报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秦勇/文 近一段时间以来,昆明孙小果案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公众对孙小果案的关注始于4月下旬的媒体报道,直至5月中旬达到高潮,大量关于孙小果案的文章被传播。孙小果本应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应被执行死刑,却逍遥法外;孙小果父母包括威胁记者在内的一系列事迹也被曝光。鉴于孙小果如此巨大的能量,他的家庭背景特别是生父信息被持续猜测。
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公众对包括孙小果案在内的刑事案件予以关切并发表意见具有天然正当性。与类似的社会热点话题一样,孙小果案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的确夹杂着或真或假的信息。但是,除非恶意虚构事实,公众在关注案件过程中所传播的信息即使有失真的情形,也不应扣上传播谣言的大帽子。相反,有关部门应保持高度宽容并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往往是虚假信息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让公众无法全面、真实地了解事件。同时,还会让公众误解为“掩盖真相”,加深公众的不信任感。
值得肯定的是,云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28日对孙小果案的通报部分回应了公众的关切。通报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关于孙小果家庭主要成员情况的说明,这些说明表明公众对其家庭背景的传说并不真实,特别是孙小果的生父并非为“大人物”。另外,可以推测的是,通报中提及的省监狱管理局、省高院、市中院等相关人员应参与了孙小果逃脱制裁的某些环节。除此之外,通报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孙小果因实用新型专利而获取减刑情况及因病保外就医情况。
但是,通报虽对公众关注的重点事项进行了说明,但仍存有缺憾。例如,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的孙小果如何能够疏通云南省高院、昆明市中院、云南省监狱管理局等多个部门,该案是否牵涉到权力更大的“大老虎”?孙小果逃脱法律制裁的前述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作的?为何法律、法规未能阻止此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这些问题仍需有关部门积极予以回应。另外,5月27日,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将孙某某等9人恶势力犯罪集团移送昆明市盘龙区检察院审查逮捕的消息被媒体误解为与孙小果有关。这一乌龙事件也属于公众关切未能得到回应而造成的尴尬。
公众对孙小果案的持续关注,实质上是对正义的追求。正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无罪之人不会遭受刑事追诉;有罪之人应依法得到惩处。一方面,公众对无辜被定罪的人会投入极大的同情和关注,某些冤案的平反与舆论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公众也难以接受本应受到法律惩处的犯罪分子逃脱法网。可以肯定的是,无罪的人免于被追诉和有罪的人受到惩处是正义的一体两面。如若犯罪分子可以轻易地逃脱惩罚,那么无罪之人也会易于遭受刑事追诉。
必须看到,公众关切对于纠正司法活动的错误具有巨大作用。如若因腐败导致司法活动违法违规,公众的关切不仅会促使意欲操控司法之人知难而退,也会使已经发生的错误行为得以改正。即使不存在司法腐败,公众的关切也可促使司法机关更加审慎地做出决策,避免因错误理解法律规定或法律原则而产生不当结果。事实上,司法机关通过回应公众的关切实现案件的透明化,可以提升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维系司法机关的权威。司法机关是正义的最后堡垒,值得信赖的司法机关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作者系律师)
活动报名
还没有任何评论,赶紧发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