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央妈“示爱” 国常会定调 你的资产如何配置

欧阳晓红2020-08-19 10:14

经济观察网 首席记者 欧阳晓红  周一对资本市场而言似乎是个好日子。不再是黑色星期一,近期连续几个“红周一”。

8月17日,上证指数重回3400点,报收3438.8点,大涨2.34%,深证成指报收13742.23点,涨幅1.88%,创业板指报收2696.39点,收涨1.04%。次日,A股三大股指再度收涨。

大金融再次霸屏:银行中的成都银行封涨停;券商中的招商证券、中银证券涨停;保险板块中国人寿两连板(18日晚间,中国人寿公告澄清与其他保险合并为不实传闻)。

17日上午,央行超预期祭出7000亿的大动作——如约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对冲到期量后,相当于给市场注入3400亿的资金。但此前的高层会议,包括央行行长易纲的讲话,或被解读为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甚至边际收紧。

市场还以为央妈不“爱我”了。殊料,周一一大早,央妈就用行动“示爱”,诸多利好政策加持下,当日A股又嗨了,投资者亦蠢蠢欲动。

这天,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等。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放水养鱼,保住和培育市场主体,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坚定发展信心,砥砺实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

14日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7月经济修复的节奏或不及预期;消费修复动力不足,亟待政策加大刺激力度。

于是,市场此时又看到了央妈的满满爱意;国常会亦定调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那么,权益市场中枢震荡上移,无风险利率下行、结构性宽松、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投资者该如何配置资产呢?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

这是一个问题。宏观、中观、微观都变了,还能用固有的投资逻辑框架去看市场吗?

包括货币政策有时亦难免纠结——需要相机决策;但经济政策最近在加杠杆;而且重磅人物近期频频对外发声,似乎旨在提振市场信心。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这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实现经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说,“党中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求是》杂志撰文表示,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

不言而喻,“政策与资金”仍是当前资本市场的驱动主因。

以大金融概念的券商为例,“短期驱动券商上涨的因素可归结为政策红利叠加行情加持。”安信证券认为。其支撑逻辑是:首先,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近期证券行业密集迎来有利于业绩提升的政策新规,包括:即将落地的创业板注册制及其新交易规则、券商租用第三方网络平台新规、公募基金管理办法新规、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等,这些规定或为券商提供新的业务和渠道或减轻了券商的经营压力。

其次,市场情绪改善+场内资金力量积蓄下的正反馈预期。8月17日两市成交额逾 1.1 万亿元,上周末两融余额已升至 14627 亿元,流通市值的比重已升至 2.46%,券商融资成本总体下行和场外配置受限给券商加杠杆开展两融业务提供机遇。

展望后市,“近期市场担忧流动性收紧和中美关系走势出现好于市场预期的迹象,疫苗研发进展也利于市场情绪的改善,随着创业板20%涨跌幅限制放开和后市可能推出的做市商及单次T+0交易,市场换手率和两融余额还有提升空间。”安信证券认为。

而市场活跃度提升的另一面是:实体经济修复的节奏或不及预期,仍有待各方发力。

安信证券认为,7月数据反映出经济不平衡的恢复仍在延续,制造业投资和消费的恢复持续放缓,反映出居民收入恢复以及企业经济预期偏弱,开发商补库存的行为驱动地产投资维持高位,进而对投资形成支撑。

工业生产面临瓶颈,高技术制造业延续高增。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持平4.8%,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回升,主要由于采矿业和电力等生产供应业增速回落。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工业增加值、社零、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报4.8%、-1.1%、-1.6%,较6月分别回升0、0.7、1.5个百分点。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地产、基建投资是主要驱动力,而社零回升依旧乏力。接下来,宏观政策需要提升针对性,尽快推动服务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回到正轨。

这可能也是缘何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会再次透露出“小微,央妈很爱你”的信号。

“下一步首先要做好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支持。目前已有2360多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这个水平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关键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郭树清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包括17日的国常会要求“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强调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等。

就“报价利率改革”而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LPR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再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生以来,7天逆回购利率下行30个BP至2.2%,MLF利率下行30个BP至2.95%,引导1年期LPR下降30个BP至3.85%,货币政策传导更加通畅,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当前,“正处于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向LRP转换工作的收尾阶段,将于8月31日结束。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向LRP转换,是实现以LPR为贷款定价‘锚’的关键一步,因此各家银行要切实按照时间安排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平稳渡过最后的转换期,为下阶段更有效的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做好保障。”温彬说。

由此可见,今天的资本市场备受瞩目,且目前总体表现不俗;实体经济亦被格外“关照”;但就投资环境而言,依然充满较大不确定性,因为宏观、中观、微观条件都变了。

前者在于,逆全球化思潮,大国博弈升级,全球低利率环境;后两者分别是:产业结构剧变和行业头部化迹象隐现、疫情之下的个体或市场主体因势因地而变。

但总体上看,财政政策注重保民生保就业,货币政策偏重直达实体的结构性宽松。

寻找波动中的“不动点”

如此,沿用过去的逻辑,似乎已经很难再赚到今天的钱。

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看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环境和过去不一样了,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整个商业世界都充斥着不确定性,几乎每个领域都在面临着新的变化,昨天的行业新星可能第二天就被对手超越乃至颠覆了。

而身处由“增速”向“增质”切换关键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谁将扮演重要角色?

或许,“数字经济(科技)、消费、大健康”这几大领域备受推崇。“疫情之下,全球金融市场乱象丛生,波动中的不动点已演变为全球投资者追逐的稀缺标的,人民币资产保有相对韧性。”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中概股回归大幕开启,阿里、京东、网易率先登陆港交所,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管清友认为,从存量和增量市场的维度来看,股票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量,房地产市场除了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也依然是增量市场。从行业维度分析,下一个十年,这三大赛道或将迎来新一轮机遇:

科技赛道,包括新经济、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也涉及到企业服务业务,商业航天、通用航空等领域。

消费赛道,中国市场的基本盘很大,老百姓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而且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同时存在,无论是头部的大品牌还是以性价比为主导的小品牌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健康赛道,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养老、生物医药等行业必然会受到高度重视,这几个行业过去就常出大牛股,未来的前景值得看好。

如果从投资纪律角度来说,无风险利率在下行的时候,对投资者而言有两种选择。交通银行长长刘珺撰文指出:第一种,接受低预期的收益的现实。第二种,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希望获得同样的收益率,但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更高的波动性风险。所以,答案可能会汇集到一点,就是你务必要更分散更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比如说降低各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

他认为,分散配置、组合投资可以让收益波动明显降低,而长期收益表现却不差。那就是资产配置本身是投资唯一的免费午餐。即把信用债、利率债、可转债、美股、港股、A股、商品全部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加入了低相关性的商品,可以有效提升投资回报。

现金资产方面,刘珺建议维持一定比例的现金配置,优选银行现金理财产品。大宗商品方面,黄金持中性观点,中长期配置的价值仍值得关注,目前黄金已处于相对比较高的位置,所以进一步配置黄金要谨慎;原油则相对谨慎,存在波动风险,注重投资工具的选择。

外汇方面,刘珺认为,美联储开启无限的量化宽松,美元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其次,预计欧元、英镑和日元等非美货币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至于下一阶段的资产如何配置?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提出如下建议:

诸如,股市应更加重视“蓝筹龙头”与“科技创新”这两大配置方向;债券应警惕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风险的爆发;外汇投资方面,应防范人民币汇率的潜在贬值风险;在大宗商品投资方面,总体偏悲观,但黄金仍有一定配置价值;

房地产投资方面,应该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高峰已过,投资应关注劳动力流动与优质公共资源分布;此外,应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领域蕴含的投资机会;

以及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资产配置应高度重视流动性;包括挑选优秀的机构投资者代为投资;避免被“割韭菜”的前提是调降无风险收益率;最后是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警惕落入集体非理性陷阱。

不管怎样,形势越来越微妙,张明建议做好三点准备:要增强自身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要善于进行多元化的财富配置;不断扩展你的人际关系,增强与社会的关联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