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在华谋变:主力车型奇骏时隔7年换代 e-POWER上阵大干新能源

周菊2021-04-23 21:1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中国是日产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理解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怎样的转变,日产已经完全做好准备应对这一趋势,以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4月19日,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日产汽车公司代表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古普塔在接受中国媒体线上采访时说道。

在上海车展上,日产有两个新动作。一是发布了全新一代奇骏,另一个则是发布了全新动力技术——e-POWER。其中,奇骏是日产在中国市场的主力车型之一,e-POWER是日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大“杀手锏”。这两大动作标志着日产在中国市场将发起新一轮攻势。

对已较长时间没有全新产品的日产来说,新一代奇骏吹响了其抢夺市场份额的号角。在上海车展上,全新一代奇骏首次亮相中国市场,并将于2021年下半年上市。相比上一代车型,全新奇骏在外观、动力方面均有调整升级,同时,作为日产企业转型计划的重要车型,新一代奇骏还搭载了“日产智行”的最新技术成果,如辅助驾驶、车联网等。

奇骏是日产在华销售的主力车型之一。以2020年销量为例,奇骏全年销售16.96万辆,在日产于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中,销量表现仅次于轿车轩逸。奇骏一款车的销量就占到日产在华销量的近12%。截至2021年2月,奇骏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达138万辆。在时隔7年换代后,新一代奇骏有望推动日产在华销量进一步增长。

e-POWER的加速导入则标志着日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提速。在车展现场,日产发布了全新动力技术——e-POWER,并表示将快速实现在旗下多款车型上的搭载。日产认为,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e-POWER将获得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青睐。

从工作原理看,e-POWER属于增程式混合动力,但因涉及多次能量转换,很少车企会选择这条技术路线。不过这套系统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如能实现较低的油耗,同时解决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问题。且与常规的增程式混动车相比,e-POWER车型的不需要外部充电。

古普塔在采访中透露,日产e-POWER技术将很快搭载在日产轩逸车型上。到2025年,中国市场将有六款搭载e-POWER技术的车型。据其介绍,自2016年在日本市场推出以来,日产e-POWER技术已搭载在多款车型上,目前在日本已售出50万台。

e-POWER只是日产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方面。在纯电领域,日产也将有多款新品推出,其中包括旗下的纯电动跨界SUV车型——日产Ariya,这是日产基于全新纯电平台打造的全新纯电SUV车型,也将于年内在中国上市。

为了使日产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去年日产发布了名为“Nissan NEXT”的计划,转型重点聚焦在电动化及智能驾驶等方面,且日产将中国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战场。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蕴含巨大的增长潜力,这对日产具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中国“双积分”和“碳中和”的目标下,电动化改革对于日产来说也有较大必要性和迫切性。

根据日产汽车计划,其到2025年向中国市场导入9款电驱化车型,包含纯电车型及e-POWER车型。到2030年代初期,日产计划实现核心市场新车型100%的电驱化。同时,在智能网联方面,预计到2022年,将有5款车型完成搭载,到2023年,该技术将在70%核心车型上搭载。目前,日产L2级自动驾驶技术——ProPILOT已搭载于日产旗下3款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将发动凌厉的产品攻势,日产在销售渠道等方面也在谋求变革,“中国消费者引领着汽车购买方式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也要改变汽车销售的方式,我们在中国将有一个非常健全的线上数字化销售平台。”古普塔表示。

日产正面临财务方面的挑战,其2020年前三财季(2020年4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告显示,日产汽车合并净收入为5.32万亿日元,净利润亏损高达367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5亿元)。受疫情影响,日产调减了2020财年的年度财务预期,关闭了部分工厂以削减产能,同时将核心市场对准日本、北美以及中国市场。

4月1日,日产宣布对中国区管理层进行人事调整,日产汽车公司企业策略与业务发展副总裁木俣秀樹,接任西林隆,担任日产汽车公司副总裁、中国事业部本部长及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并向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山崎庄平汇报。

市场表现方面,今年一季度, 日产在华共销售汽车35.2万台,同比增长70.6%。其中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和启辰品牌)一季度销量分别为28.9万台,同比增长70.7%。而新一代奇骏及Ariya下半年上市后,日产在华销量有望持续提升,并恢复全年正增长。“我们相信,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包括新推出的全新一代奇骏这一中国SUV市场非常有代表性的产品,我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古普塔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