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企业社会责任年度盛典|赵中华: 以“科技向善” 找到企业与环境共赢点

2022-01-30 09:19

在2022年1月21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十一届(2022)企业社会责任年度盛典”上,来自世界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的赵中华发表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主题讲演。

讲演中,赵中华以三个层次讲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一是企业发展和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二是需求和欲望,三是生态文明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机会。

以下是嘉宾演讲实录节选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企业发展和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民生福祉是关系到所有人,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生态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都说如果是作为一个人,如果是有道德的人,事业才能够长期发展,什么是道德呢,就是如何对待别人,不要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要损害社会公共秩序,要帮助弱者,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都是有道德的表现。。

企业也是这样,企业如何对待生态,其实也是道德问题,就是我们说的生态道德的问题。我们企业在发展运营过程当中,一定会跟周围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有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朝着让生态系统更好的方向发展,保护生态系统,我们企业的行为实际上就促进了民生福祉,也就是具有了良好的生态道德。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的企业一定会走得更远,好的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第二个问题是需求和欲望的问题。

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望,需求比如说有吃的,有住的,人身安全有保障,有合理出行交通工具,这些都是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努力是正义的。

什么是欲望呢,比如吃得很好,吃山珍海味,住豪宅,开豪车等等,这样的过度的享受,可以列为欲望的类型。欲望的满足,不一定能够增加幸福程度,但是欲望的失控极有可能带来毁灭。

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发展也应该把需求和欲望考虑进来,我们说地球所提供的资源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无法满足人们贪婪的欲望,所以企业在规划、设计自己经营行为的时候,从需求和欲望的角度出发有两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一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盈利,还是满足消费者的欲望来盈利,如果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本着满足需求的这样一种方向在盈利,在运行,这样的需求永远是可持续的,是正当的,所以企业就有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反之,如果企业的运营着眼于满足欲望,开发的项目,服务的项目都是一种欲望层面的,欲望的属性就决定了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企业本身也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这种欲望,一个企业合理可持续,有序的发展,是合理的需求,但是短期的暴利,掠夺自然,对自然造成过度索取,破坏性开发,往往是跟欲望有关,反而这方面要避免。所以需求和欲望这个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当中,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三个问题,生态文明是一次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企业的运行,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必定要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也要利用矿产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能源,如果在生态保护和企业盈利出现冲突的时候谁优先,这是非常清楚的,一定是生态保护优先,因为建立在破坏生态系统,建立在给生态系统带来损害的企业行为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讲,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着眼于寻找共赢点,而不是说建立在损害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赢得利润。

共赢点在哪里?共赢点如何找呢?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是科技是什么科技呢?应该是绿色经济,向善的科技,科技向善。

我作为研究保护动物和生态系统的人,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企业发展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信心是建立在爱心和科技向善的理念之上。

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很多研究人员和专家曾经预估说全球的人口要大量增长,要超过70亿。当时的预测觉得人口增长以后肯定粮食不够吃,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甚至会出现由于饥荒引发的战争等等一系列的焦虑。

半个世纪过去了,到今天人口是不是增长的,对的,人口确实如当时的研究人员的预测已经超过70亿了,但是农业技术的发展比人口增长更快,所以今天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确实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是真正挨饿,饥饿的人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

现在保护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一样的,我们相信科技,还有人们的努力和智慧的增长速度会远超过对地球的需求的增长速度。关键的平衡点是我们一定要负责任,所有的企业都要负责任,然后要有向善的爱心,把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找到好的科技,以科技向善,以爱心的思维来设计今后的发展,同时着眼于生态系统保护优先,这样的话,一定会达到一个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企业发展更美好,我们的环境更好,我们的家园更好,这样的状态是每一个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应该,也肯定会继续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