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看见创新的光芒

陈白2022-12-23 20:58

经济观察报 陈白/文 创新,一个这些年来随处可见、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它出现在政策的表述中、媒体的标题中、企业的口号中,甚至出现在大街小巷的高低白墙上的标语里。它出现得如此频繁、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大多数时候不会细想,创新到底是什么?

创新是人类成长的一部分。正是创新的力量驱动着人类从蒙昧走向理性,穿过黑暗的隧道、拥抱文明的光芒。始自工业革命的创新浪潮,则一次次地将人类的财富梦想变为现实。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享受并持续追求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红利。创新能力高低决定着一个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它同时意味着,在全球化的竞逐中一个经济体能够拥有多大的话语权。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创新从未如同今天这样被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些表述在主流叙事中被反复提及。而在这种判断的引领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布局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创新的引领。

单纯从字面上来看,创新意味着创造了新的事物;但在这种新的背后,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一点:创新首先意味着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挑战和旧有利益分配体系的打破。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也是学界对于创新最经典的定义。就此而言,创新能否出现,关键要看一个社会是否足够包容,赋予这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充分的流动空间,哪怕这种变化会对过往产业结构造成“破坏”,甚至可能会出现巨大的转型阵痛与非议。这正是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定位在“创造性破坏”的原因。

那么创新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说,创新源自每个人的自发能力和勇气,所以二十大报告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不过这种能力和勇气的唤醒和释放,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真正的创新是无法计划的。

前者意味着,我们能够拥抱这些具备天赋的人们。他们在所在的专业沉潜积累多年,是技术能力的标杆乃至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需要自由的头脑,需要灵光一现。也需要极大的兴趣,和长时间的辛苦付出。而后者意味着,我们要为创新的自由生长提供广阔的沃土,让那些耕耘的人们能够收获明天的希望。

过去四十多年来,我们的创新硕果都收获于市场经济的土壤。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

市场规律的无形之手带来了阳光雨露,也带来了狂风骤雨。我们相信这是创新发生的必要旅程,没有在公平规则下充分竞争所产生的压强,创新的化学反应就无法快速发生。我们笃信,一个国家能为创新所提供的最好环境,就是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当人口红利渐行渐远,资源消耗正在带来新问题,更何况我们已经确定了“双碳目标”——这是一条更加陡峭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曲线。与此同时,规模扩张再也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的持续增长,逆全球化的高墙正在阻隔世界的连接,尽管我们依然积极主张和推动全球化……

幸运的是,这又是一个看得见未来的时刻。从康波周期的演化规律来看,世界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增长期的前夜,新技术正在加速转变为产品或服务,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谁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拥有更多创新的所有权,谁就能赢得下一个时代。

我们需要看到行动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通过文字把这样一群人汇聚在一起——他们有着巨大勇气和好奇心去打破旧日的桎梏、创造新的不可能;他们视创新为信仰,从未想过放弃;他们具备高度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他们是现代公民、社会中坚,是创新驱动发展真正的动力来源,也是市场经济精神的传递者。

他们有“国之重器”万吨水压机的操作者、也有民营火箭的创始人、有传统汽车制造的总工程师、也有新能源汽车的领航者,有致力于智慧农业的院士,也有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博士经理人……他们分布在创新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为创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凝聚着必备的元素。我们把他们定义为“追光者”——尽管在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勃兴的道路上存在无数的“死亡之谷”,可他们依然坚信,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人们时常把从科技成果到产业转化的过程称为“惊险一跃”。创新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九死一生的豪赌。也正因此,它需要能力的加持,更需要信念的微光,才能走过漫长的黑夜、登上创新的顶峰。

我们希望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对于我们热切期待的那个创新中国而言,他们是勇气、能量和信心所在。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尝试,他们推动的哪怕是一小步的改变,都是一簇创新的光芒。他们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