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朱海翔:助力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资讯2023-03-02 13:46

走过三年疫情阴霾,中国经济正在极速复苏,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也在加速恢复活跃。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纷纷掀起“拼经济”的热潮。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开放共享则为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无论民营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试图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途径,不断打破旧有的市场准入边界,以期抓住经济恢复的窗口期,重塑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在中国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的背景下,新技术如何落地应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怎样驱动生态可持续发展?企业如何不分国界,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和方向在哪里?

围绕上述议题,2月23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以“开放共享 聚势创新”为主题的第五届全球商业领袖论坛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落幕。现场,HP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朱海翔分享了“助力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整理: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国再次向全球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井然恢复,市场的信心急速提升,中国经济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动能。但经济增长不只是求得好看的数字,核心是发展的质量,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高质量发展,在这其中,可持续发展又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命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在社会中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可持续发展,如果能把它有效和企业的核心业务相融合,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为社会的长远健康和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HPE为例,在各个运营环节的具体落实上都采用了ESG的标准框架,不是以其为目的,而更多以它为工具、为蓝本,分别在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三个方面,去重新思考和优化企业全价值链的运营。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数据中心就像庞大的信息工厂,高能耗的特性成为衡量碳足迹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中心的效能亟待提高。对每个企业客户来说,更节能高效的数据中心或者IT基础架构,可以大幅度降低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成本。为此,HPE根据客户使用IT 产品全生命周期,明确了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方面:

在产品设计,HPE把降低产品能耗与环境因素相结合。在1992年,HPE推出“为环境设计(DfE)”计划,融入了提高能效、材料创新和再生设计的三个产品设计基本元素,预计2015-2025年间把所有IT产品的节能指标提高30倍。在IT基础架构运营,HPE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优化的自动化管理,并通过减少过度配置降低能耗,节省物理空间等直接降低客户的运营成本。建立循环再生的机制,HPE建立了全球最大的IT设备回收中心之一,当客户必须淘汰老旧设备时,HPE可以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再认证”,帮助客户回收部分资金用于更节能、更高效的新产品。

为了满足客户对于共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需求,并融合HPE在产品设计,运营效能和循环回收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HPE在2019年推出HPE GreenLake,并在2022年,实现了所有产品和解决方案,都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云体验。客户只需要关心自身核心业务运营,所有的IT设备管理和更新换代,都由HPE总体负责,从而更切实有效的降低了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拥有成本。

过去30年,HPE积累了超过6000多项低碳专利,HPE GreenLake也有效的把这些减碳技术融入到HPE 所有GreenLake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当中,帮助客户和HPE共同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HPE GreenLake已经成为HPE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年增长率超过60%,客户数量也从去年翻倍达到一千多家。同时,HPE Greenlake一切皆服务模式大大加速了HPE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进程。今年HPE承诺把实现零碳目标的期限提前10年。从2050提前到2040实现全价值链碳足迹归零。

在社会责任层面,HPE奉行“员工主义”,重视人才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在2021年HPE投入超过750万美元建立了大量的内部学习资源。此外,HPE推出了慧与计划HPE Gives,帮助全球遍布120多个国家的6万多名员工更好地回馈自己所在的区域。

当一家企业拥有了有竞争力的产品,能吸引并不断发展人才,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透明的监管机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在HPE,我们要求遵循最高的道德标准运营公司,所有的员工都会接受定期的合规培训,包括对于供应商,我们也制定了明确行为准则,并严格执行。

2023年不只是在中国,在全球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的一年。我们希望能继续通过数字技术,加速百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帮助推动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的履行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