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共发行33只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中小银行积极补充资本满足监管要求

2025-07-08 10:12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需求正在升温。

作为外源性资本补充的核心工具,上半年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下简称“二永债”)发行明显提速。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52只“二永债”,合计规模达812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其中,中小银行上半年共发行33只“二永债”,规模达1545.6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本补充进程明显加快。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近期,西安银行、四川银行、承德银行、稠州银行已先后完成“二永债”发行。其中,6月26日,四川银行2025年二级资本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发行规模66亿元,票面利率2.15%。6月25日,西安银行成功发行5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永续债);同日,承德银行和稠州银行也分别顺利发行15亿元永续债和25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此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信息显示,近期还有山西银行、成都银行、济宁银行等多家银行发行资本工具获批。6月6日,山西金融监管局同意山西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计划发行额度不超过95亿元。山东金融监管局和四川金融监管局则分别批复同意了济宁银行与成都银行发行额度不超过30亿元、110亿元的人民币资本工具。

中国货币网发布的公告显示,7月8日,兰州银行即将发行规模40亿元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这也是7月份以来商业银行发行的首只永续债。

“二永债”是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重要渠道,在业内专家看来,年内中小银行债券发行提速,反映出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需求较强。“发行‘二永债’对商业银行而言意义重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有效途径,能够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各类型商业银行中,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11.98%、12.96%,而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79%、13.71%。在此情况下,部分中小银行面临资本扩充压力,更倾向于通过发行“二永债”快速提升资本充足率,为未来业务发展打下基础。

我国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不过,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资金来源、资本补充等方面不占优势,尤其是中小银行可以使用的一级资本工具仍然有限。在专家看来,近期多家中小银行获批发行永续债也体现出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正在进一步拓宽。

“银行资本补充主要包括内源资本补充和外源资本补充两类,中小银行也是如此。”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内源资本补充主要是利润留存,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外源资本补充则包括IPO、配股、定向增发股票、可转债(转股之后)等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永续债、优先股被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债可用于补充二级资本。

此外,2020年7月,着眼于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在具体方式上主要有间接入股和转股存款协议两种。”娄飞鹏表示,其中,间接入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转股协议存款先计入其他一级资本,在满足转股条件转股后,计入核心一级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也有民营银行获批发行永续债。

5月27日,浙江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网商银行发行不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该行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于批准后的24个月内完成发行。”批复显示。

这是网商银行第二次获准发行永续债,距其2020年第一次获批发行永续债已时隔5年,网商银行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成功发行过永续债的民营银行。

据记者观察,此前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并不常见。

对此,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监管审批门槛较高。永续债作为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监管部门对发行主体的资质、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能力要求严格,许多中小银行难以达到标准。第二,市场认可度不足,投资者对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的信用风险顾虑较大,导致认购意愿低、发行成本高。第三,专业能力有限,永续债发行涉及复杂的定价、路演和投资者沟通,中小银行往往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团队。

在曾刚看来,对中小银行而言,较为可行的资本补充方式首先是股东增资,即直接由现有股东注入资本,这也是最直接的资本补充方式。其次是二级资本债,相比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发行门槛较低,是中小银行更常用的选择。再次是利润留存,通过减少分红比例,将更多利润转为资本金。还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外部资金,同时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最后是地方政府支持,对于部分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资本补充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可通过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来进行注资。

“总体上看,随着监管层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资本补充体系。”曾刚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