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10 09:23
2025年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下称“尼山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在这次尼山论坛上,来自全球560余位中外嘉宾聚尼山脚下,探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当下,地缘冲突此起彼伏,贸易和关税壁垒陡增,全球安全风险指数被叠加放大。针对这一严峻的挑战,此次论坛将主议题设置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经过一轮轮探讨与商议,各国的专家学者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与互鉴。
文明交流,时代的话题
“人类文明在长期的演化过程当中,从狩猎采摘时代到农业文明时代、工业化时代,一直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处。”在此次论坛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说道,一方面,如今不同文明的冲突日渐加剧;一方面,全世界人们往来频次越来越高,渴望互相了解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正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话题。
余德烁是“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的印度籍学者,曾担任英国巴斯市副市长,也是英国巴斯大学中英口笔译专业主任。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给经济观察报记者讲述了心目中的儒家学说。
余德烁还记得,早在1924年,印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泰戈尔,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多次邀请下访华。他十分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因为曾在印度的多所大学任教,余德烁发现,中国儒家、佛教思想在印度许多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教授,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也流传很广。
余德烁认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文明都有着一种和平的特性。他说,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殖民者。所以,东方文明都是包容、和平的思想,不管是小的国家还是大的国家,都不会侵略别的国家。现在世界非常需要这样宣扬天下和平的儒学思想。“我觉得,东方文明的思想可以来拯救这个世界,可以更好的宣传和平。”
不过,任何一种文明在全球的传播、普及,绝非一帆风顺。
同样是一百多年前,德国曾派出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停留了25年之久,翻译了很多中国儒家的经典,如《论语》、《周易》。
如今,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雷诺却表示,当时,德国乃至欧洲对中国儒家思想一度形成研讨热潮,可时间不长人们的兴趣就逐渐淡化了。如今,据他所知,在各个博物馆、各个书店,关于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德文书籍和文献已经非常稀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这么庞大的哲学体系,但是在德国很多人是一无所知的。
他认为,不同文明、文化就应该经常交流互鉴,希望今后能够增加中国儒家思想在德国的展示、交流机会,在欧洲再次形成东方文化热潮。
据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了解,要多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对外国文学翻译数量与外国对中国文学翻译数量的比率约为70:1。
克罗地亚历史学会副会长、萨格勒布大学教授帕沃杰·派特瑞(Hrvoje Petrić)称,纵观历史,人类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交流的历史。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为未来世界所有文明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好的方式。因为所有文明共有一个家园,如果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大家就必须沟通。在全球不同文化、文明对话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世界所有文明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式。
交流与互鉴
如今,世界上有200多个主权国家,一共有6500多种不同的语言,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不断深入发展,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来说,都需要更好地通过文化理解彼此,互相尊重。否则,可能就会导致冲突和暴力,而现在暴力比以前更加威胁到世界的安全。
在此次尼山论坛上,参会者普遍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互鉴。而对于究竟应该如何交流,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朱人求表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有个人之间的往来,有很多的相应的机构推动,还有各国政府的支持,但最核心的是,应把这种交流方式融入到生活方式——要进到学校里面,把课程开到大、中、小学。比如,中华朱子学会就在欧洲建起了儒家朱学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经常交流对话、出版刊物、互派访问学者,成为不同文明共建的教育层面的一个窗口和典范。
余德烁表示,现在学习中文的或者中国文化的很少。虽然英国很多大学都有中文系,但因为中文不容易学,学习中文的学生比德文、法文的更少。不过,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中国烹饪、中国的艺术文字都很有感兴趣,希望能得到两国政府更大的支持。这是一个大问题。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磊认为,现在的一个世界秩序,实际上是由大航海时代以来,近500年来西方所塑造的这样一个世界秩序。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物质上的文明现代性,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文明冲突和全球挑战。
孙磊表示,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国际法不应再是西方单一文明的法,而是各个文明共同书写的法;不同文明共同构建的,不是单一的西方条约体系,而必须是一个多元文明体系,当然要包含中华文明。
牛喜平表示,面对现在全球挑战必须加快文明交流与互鉴,这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当今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具备了摧毁地球生物圈的能力。所以人类一定要自省自觉。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给各国人民提供了机会,只有通过互相理解、相互交流合作,人类才能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疾病、战争、安全等问题。
在牛喜平看来,西方哲学往往是哲学家一个人的思想,儒家思想与之相比最大的不同,这是一个区域内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的升华,具有普遍性,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政治。
他说道,杜维明先生有个儒学“三期说”:第一期,儒学从曲阜走向中国;第二期,走向东亚各国,成为东亚文明的特征;第三期,将走向世界,在应对西方文明提出的挑战过程中,儒学要做一些创造性的回应。今天是儒学第三期的起点,我们再次回到曲阜,正站在这个更高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