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老盈盈
2025年8月初,陈鸣为一家成长型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完成了一笔授信,这家企业近期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急需银行给予授信支持。
陈鸣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地方分行负责公司业务。近期,他所在的分行鼓励员工寻找代表“新质生产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过推荐的企业,能开启绿色审批通道,审批效率会大大提高。
陈鸣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他所在的银行从总行、分行到各支行营业网点,开始推行“反内卷”工作,比如在贷款端,要求贷款利率不能低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下限。另外,相比央企和国企,民营企业的客户贷款利率会相对更高一些,他们打算多开发一些民营企业客户,这样在推进“反内卷”工作的同时也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8月12日,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宁波银行业吹响“反内卷”号角 剑指房贷“返点”》的文章,进一步规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秩序。自7月中旬以来,工商银行、广东银行同业公会也相继发声整治“内卷式”竞争。
多名银行不同业务条线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反内卷”工作对存款端提出了要求:对客户的存款定价不能借助营销活动、补贴等形式变相提高,产品年化利率不能超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要求的上限。此外,在贷款端,零售贷款方面的营销激励政策基本已取消,住房贷款业务也叫停了任何形式的“返点”行为。
此外,有银行人士表示,此次“反内卷”主要是为了规范银行业竞争秩序,不同类型的银行需依据自身禀赋走出差异化路径,但尚不涉及员工工作层面。
从“内卷”到“反内卷”
根据陈鸣所在银行“反内卷”的要求,银行贷款业务要遵循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能低于自律机制的下限。这会对他们此前比较喜欢的央国企客群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几年,陈鸣觉得很多企业没有太多扩张的冲动,信贷增量需求并不多,但银行的信贷规模还是要增长,这也是他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因此,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央企和国企。在他看来,央企和国企虽然投资也比较谨慎,但信贷需求还是存在的,而且央企和国企有规模效应。
陈鸣称,近年来,在争夺央企和国企业务上,银行同业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利率被压得很低。这些企业自身信用好、融资渠道也比较多,即便一家银行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也会有不少银行能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利率。
陈鸣表示,之前对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要求,银行执行比较松,现在则是要求严格执行。
从7月份开始,银行业吹响了“反内卷”的号角。7月21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该公会于7月17日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部署“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工作,拟按照“1+3+N”的制度体系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
7月30日,工商银行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召开2025年党建暨年中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的文章,其中要求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坚持产品客户对位,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稳固经营基本盘。
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银行业“内卷”的本质是存量市场竞争下的系统性失灵。部分机构将自主定价权异化为“价格战”工具,贷款端出现“地板价”,存款端则通过非市场化手段变相抬高成本,形成“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成本降不动”的非对称失衡。这种定价扭曲导致风险定价机制失效,优质客户与高风险客户的融资成本差异被压缩,埋下资产质量隐患。
华南一家城商行的个贷经理也收到了银行内部“反内卷”的文件通知。她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作为零售条线的工作人员,消费贷业务是她的主要任务。在两三个月前,根据相关要求,消费贷年利率不得低于3%,而在此次“反内卷”工作中则重新强调,不得通过营销活动和各种补贴进一步降低消费贷年利率。
当从银行同业处了解到其他银行的消费贷年利率也是按3%起执行后,上述个贷经理松了一口气。她说:“消费贷‘价格战’打了这么久,终于可以按下‘暂停键’了。”
她回忆称,近年来,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纷纷将消费贷年利率降至“2”字头,还推出了各种专属利率优惠券、积分礼品等花式营销吸引客户。竞争最激烈那几年,也是她们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每家银行都要争夺优质客户,她们每个季度都有消费贷新客指标任务,尤其是“开门红”的时候,完不成任务可能连绩效都没有。
上述个贷经理表示,最近申请消费贷的客户中,如果是其银行白名单上的客户,获批的年利率基本就是踩着“3%”这条线,如果是资质稍差一些的客户,获批的年利率则在4%以上。
在零售业务方面,各家银行的房贷业务“内卷式”竞争也日益白热化。此前经济观察报记者曾报道,银行机构除了与房地产相关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存在返佣乱象外,其与申请房贷的客户也存在“返点”的行为。
7月25日,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召开了《宁波银行业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律公约》(下称《公约》)推进会,重点对银行机构与房地产相关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的返佣乱象进行整治。《公约》将由银行机构签署后生效,正式叫停任何形式的“返点”行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对此,薛洪言表示,银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更深层原因是银行业务的高度同质化。银行业务结构呈现“传统业务依赖症”,利差收入占比过高,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产品设计上,无论是消费贷、经营贷还是财富管理产品,都存在“复制粘贴”现象,缺乏基于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创新。这种“千人一面”的竞争格局,使得银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缺乏“缓冲垫”,只能通过“价格战”等低水平手段维持规模。
重点是差异化创新
8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报价自律管理的通知》,要求主承销商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报价参与债券项目竞标、发行人不得干扰主承销商承销费报价等。
此前,在广发银行2025年至2026年度二级资本债券项目中,6家中标主承销商过低的中标承销费引发市场关注。交易商协会对相关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发行人广发银行涉嫌存在引导价格等情形。
一家华南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行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债券发行的承销费率不到千分之一,无论是银行还是券商,依靠承销业务赚钱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只是综合化金融服务的手段之一。在“反内卷”的要求下,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
上述投行部人士表示,从他们银行的投行业务来看,利润大头还是在表内贷款投放上,他们现在不会只投大型和成熟型的企业,而是往企业发展更早的阶段去覆盖,所以他们会选择与投资机构合作,依靠投资机构对行业的专业研判能力和银行的资金优势,助力企业成长。
陈鸣亦表示,他所在的银行现在也会投更早阶段的企业。过去,由于科技型企业营收规模小、尚未盈利等特点,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授信审批会比较谨慎,但近年来一方面监管和政府鼓励银行“投早投小”,另一方面从银行的利润增长来看,不可能只做大型企业的业务。
陈鸣称,一些尚未盈利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或者还没实现销售但已经有较大订单量的企业,也可以成为他们银行的客户。对于这类企业,银行还希望将代发工资、支付结算等业务揽过来,一方面可以增加存款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监测企业的运营情况。
上述投行部人士亦表示,拓展支付结算业务的逻辑主要是为了存款的沉淀,结算类存款是活期存款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息差收窄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解决方法主要是提高贷款收益率和压降存款付息率,提升结算类存款的占比对商业银行来说很重要。
上述投行部人士进一步表示,除了上述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外,银行也在努力围绕企业核心高管和员工的需求提供个人服务。
薛洪言认为,在银行“反内卷”的背景下,未来可从多个维度实现差异化发展:大型银行应依托资本与科技优势,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通过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优化风控模型,发力财富管理、投行服务等中间业务,摆脱对传统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中型银行可聚焦特色化经营,深耕区域经济或特定赛道,比如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打造行业金融专家品牌;小型银行则需坚守本地定位,依托地缘人缘优势服务小微、“三农”客户,并借助外部科技平台提升数字化能力。
员工层面依然“很卷”
多名银行从业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当前的银行业“反内卷”主要针对银行产品的价格和利率,核心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而不涉及员工层面。员工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目前没有太多变化。
8月13日晚上九点多,一家华南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行零售业务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其还在加班,通常都是晚上8点半下班,每天都有写不完的材料和工作报告。他总安慰自己:“这是能者多劳的表现。”
上述城商行的个贷经理亦表示,每天工作内容比较多,现在快到三季度需要冲业绩的时候了,因此加班也多了起来,毕竟大家都希望能在拼一把之后取得比较好的业绩。
一位国有大型银行广东地区柜员岗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他们现在需要天天汇报业绩,而以前则是按月或按周来计算。该人士称,其在一周内需要新开两张信用卡并完成100万元的他行转存,每天都要在群里接龙进行数据通报。
薛洪言认为,银行对员工的考核关键在于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指标设计应注重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风险防控,比如应减少利润增长、市场份额等短期指标的权重,避免“唯规模论”,可以考虑在规模指标中增设“客户结构优化率”,在利润指标中纳入“风险调整后收益”,在合规指标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评分”。
另外,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薛洪言建议,银行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减少基层员工在“冲规模”“垒大户”等短期行为上的精力消耗,让员工有更多时间投入客户服务与风险把控。此外,银行亦需避免考核指标层层加码,防止基层网点将“合规红线”让位于“任务完成率”,通过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完善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专业能力,缓解职业风险与道德风险交织的压力,营造健康的职业生态。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鸣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