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造业:革命与被革命
30年来,一大批“三来一补”等外向型企业在这里繁衍生息,催生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大量类似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珠三角企业形态。无论先入者外资企业,还是本地的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是它们赖以求生的共性。
但是持续的人民币升值成为这些企业共同的“痛”。“没有哪个能避免。”长安镇外经办主任王志明说。
现实:“几乎快没利润了”
“春节以后升值越来越快,我们平均每件产品差不多损失1元钱,几乎快没利润了!”东莞虎门富士高电业制品厂市场部经理宁耀锈说。
曾连年获得广东省 “出口超亿港元的来料加工企业”称号的富士高,以生产麦克风、耳机等产品为主。现有员工4500人,年产值超亿港元。作为“三来一补”企业,富士高的产品全部出口,主要面向欧美市场。
在产品利润减少的同时,“我们还要用港币来支付人民币工资,向境内汇一笔损失一笔。”宁耀锈说。
20多年来,这种计酬方式因港币的坚挺曾令富士高这样的企业获益匪浅。现在,大家都感觉吃了亏。
像富士高这样的企业,在虎门和长安有成千上万个。“长安65%的企业是来料加工企业。”王志明说,“人民币升值对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特别大。
和东莞的虎门、长安的“三来一补”企业形态不同,在以发展民营企业为特色的佛山市顺德区,企业的日子同样难过。
“人民币升值10%,就等于成本上升10%,这种成本上升比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还要大。”格兰仕集团副总裁俞尧昌说。格兰仕曾以替外资品牌代工生产微波炉著称,目前外贸依存度高达70%。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美的集团。“今年1到3月,人民币升了4个点,但出口不可能停止。”美的集团制冷家电集团总裁方洪波说。
一个更加严峻的情况是,格兰仕高层在欧美调研时发现,由于人民币过快升值,曾被中国产品“打死”的国外企业大把地复苏。“原来不做的企业开始做起来,从冰箱、洗衣机到微波炉都有。”俞尧昌为此感到担忧。
另外,由于海外市场压力加大,国内家电企业纷纷把市场重心移回国内,这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你去看看国美前3月的统计数据,许多微波炉价格只有 200多元了。”俞尧昌说。
苦恼:“一提价我们的产品
就没人要了”
美的集团的应对方式比较多样。方洪波领导的制冷家电集团,在一些市场改美元结算为其他币种结算。比如,过去欧洲市场也采用美元结算,最近以来,改用欧元结算,其他市场也在争取用非美元币种结算。
美的集团一位人士分析说:“这样做不是不会损失,而是尽可能减少损失。”
提价成为转移成本压力最直接手段。上述美的集团人士认为人民币不断升值,海外市场已有预期,产品越来越贵被看作是正常的。
富士高显然没有这么足的底气。“提价?一提价我们的产品就没人要了!”宁耀锈断然否决了这一可能。
他仍然将希望寄托在政府的优惠政策上。“我们正在粤西建新厂房,那边成本相对低些。”宁耀锈认为,关键是看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能否落实。
广东省政府近年也大力推动富士高这样的企业迁移至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分别与东莞等较发达地区结对兴建了各种产业转移园。当地政府在地价、租金等方面也都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
26年前,富士高正是在同样的诱惑下进入东莞的。
未来:“转型不可避免”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一筹莫展。“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产品较有特色的企业,影响就小些。”王志明说。
在长安镇,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东莞川电钢板制品有限公司近来生意就很红火,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矽钢片、表面处理钢板等。与富士高相似,川电公司货款从香港结汇转内地虽有损失,“但产品很好卖,价格我们说了算,涨幅也比较大。”该公司销售部何经理说。
此外,川电公司属外商独资企业,无须用外币支付工缴费(由产品的加工成本﹑利润和税金构成),而且产品可以内销,这些都是富士高一直希望拥有的。
“我们也准备转独资企业,转型不可避免,这样我们主动权就更大些,而且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支付工资。”宁耀锈说。
但是,富士高负责人谭炳基坦言,转独资企业可能还要两年时间。厂里一台价值几千万元的丝印机,转为独资后就必须交税,而且数额较大。包括这台机器在内的富士高所有机器,当初进入内地时曾因企业来料加工的性质而全部免税。“现在是我们自己卡住了自己。”谭炳基说。
历史没有这么复杂的格兰仕等内地民营企业,想得更多的还是产业升级。
“比如说我们的产品200多元,顶多涨价到300元,在低档产品上面做文章已没有任何出路了。你只有全线推进产品升级,压缩单功能产品,才有办法转移成本上升的压力。”俞尧昌说。
与格兰仕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美的,方洪波表示,企业内部需要通过技术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来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
以“三来一补”等外资企业为代表的东莞模式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顺德模式,一直以来都在争论谁更有活力。而如今两者面对共同的市场形势,活下去的惟一方式就是改变。
- 一季度制造业能源成并购热点 涉及金额65亿美元 | 2008-04-23
- 珠三角大工业电价上调,“煤电联动”政策松动? | 2008-04-11
- 国际集成电路厂商聚中国 制造业北迁成趋势 | 2008-03-06
- 竞购小天鹅 家电制造业最后决战 | 2008-02-19
- 上证报:中国制造业要防止被边缘化 | 200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