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观察家 > 视角

丁学良:汶川地震启示录(1)

  
作者:盛超,张玉蕾
发布日期:2008-06-02
 1  |  2 

网络版专稿 记者 盛超 张玉蕾 2008年6月2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做客经济观察网,就汶川地震的国际评价和灾后的制度建设做了精辟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在这次地震中,国际上对我们有几点正面的评价,我想在这里讨论以下,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制度化的建设。

一、信息透明化

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大国,如何建立应对紧急事态的机制。

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最基本的前提是信息自由。没有这一点,后面的防范措施无从谈起。这次的大地震,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很大的进步。问题在于,这个进步能不能制度化。在以后的天灾人祸面前,中国的媒体能不能自主的、自发的、及时的、多方面的披露信息,这是要关注的问题。

我想到一个例子,美国加州大地震。关于加州大地震的事情,每年都有人提出来,每年都有相关的技术方面信息出来。绝大部分,都肯定这个地方会有大地震,7级、8级以上。而且时间界定很宽,有人说30年之内,有人说20年之内,有人说17、18年之内就来了。我想,这样的信息在我们国家大概是不会上主流媒体的报道的,但是美国不一样。只要有可靠的信息来源,那些专家和技术人员都会被请到电视台和报纸请去做解释,有什么新的数据。他们在电视上,在媒体上讨论,这么做起到了三种作用。

第一,它堵住了谣言,信息是透明的,没有隐瞒,科学家在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比如根据我们以前的观测,这个地方40年内会有一场8级的大地震,但现在的数据表明,可能不是40年了,是30年了。有专家这样出来负责任的出来讨论,那就不存在谣言了。这次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有一个标题起的很好,《中国政府跑在了谣言前面》。跑在前面靠什么?就是信息透明。

第二个作用是对全民进行防灾方面的训练。如果出现了地震,学校应该怎么办,医院应该怎么办,交通部门应该怎么办、消防部门应该怎么办……方面进行全民的防震教育和训练。

第三、每当有来自科学家信息出来,都导致了比较快的对地震带上最重要的建筑和设施的保护和检查,包括桥梁、道路、加油站、学校。该加固的加固,该防范的也防范。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虽然地震不能短期预报,这在任何国家都是这样,但不代表我们要被动等待地震的到来。

理性的,科学的,冷静的预防。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如果有来自研究地震的专家的信息,就要及时地讨论,一次、两次之后,绝对不会引起社会的全面恐慌。

信息的及时,以及随着信息的及时披露对政府工作,行政管理,技术防范,在这次地震以后能否进入我们制度化的过程,在法律上保护的新闻自由、更透明信息披露,这是一大考量。

二、民间参与

在任何一个社会,政府对救灾应该起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等于,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遇到巨大的灾难,你都指望政府把所有问题都承担下来。不管政府的资源有多少,这都是不现实的问题。必须有理性、科学的行政管理的心态,不能使自救、自助的机能丧失。

这次在四川地震中,我们看到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民间自救自助行为。个人的、小组的、朋友间的、NGO等等。国际上非常关注这个,在多大程度上民间的这种自助、自救行为能够在中国的法律上得到肯定和保护。

我希望,很多人希望,这次大地震能够促成一部更开明的,更跟国际上接轨,更理性,宽容的民间自救法律。

三、学校建筑审查

第三个方面是我最关注的,就是这次地震中,成千上万的孩子被豆腐渣工程,被建筑压死压伤。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丧失了唯一的孩子,我都不敢想这个问题。

如果这次大震以后,不能带来对中国学校校舍、建筑物的全国的统一的法制管理的话,我认为这次地震死去的孩子们都白死了。

我还有一个建议,在多灾地区的教室应该彻底检查,能加固的加固,不能加固的就不用了。如果这次不能对倒塌的建筑进行法律上的追究的话,那我觉得是天理、人理、法律不允许的事情。这方面的司法建设必须成为中国以后公共政策的重点。

 1  |  2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