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重建记

殷练2006-08-01 08:58

    “历史上,还没有一座现代的辉煌城市像旧金山一样被这么完全彻底地摧毁掉了。旧金山毁灭了!除了记忆和城市边缘的一些建筑,……一切都被这场大地震和大火灾吞噬掉了!” 亲历者杰克·伦敦在他的现场报道里如此痛惜道。
    1906年4月18日凌晨5点13分,当8.3级的大地震降临旧金山的时候,住在离城仅40英里的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立刻骑马赶到了现场。旧金山是杰克·伦敦的出生地,正是因为这场大灾难,使得他此生再也无法弄清自己的出生之谜了——他的出生档案在大火灾里化为灰烬。
    奔赴现场的杰克·伦敦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摄影机,将自己的镜头一一对准了那些惊恐逃生的人们和那个繁华都市坠落的瞬间。他的那篇报道——《一个目击者的故事》——注定会成为这场大灾难最生动、最翔实的现场记录而被载入历史。
    作家亲眼目睹了灾难的全过程,这个城市转瞬间从辉煌繁华到萧瑟废墟,一定给了他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同年他写下的那篇影响深远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也许就与这场灾难不无关系。他在小说中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类对命运的顽强抗争既出乎人性的本能,也彰显着生命的光辉。
    尽管城市毁灭了,但在这篇现场报道里,作家还是留下了并不黯淡的结尾:“淡灰色的晨曦挣扎着试图冲进被浓烟覆盖着的旧金山,太阳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那么大,血红血红的,在烟雾中时隐时现。旧金山迎来了新的一天。……一切都在政府的掌握中,一些银行家和企业家已经在着手进行重建工作了。”

火中再生


    人类在遭遇灾难时的绝望和惊恐几乎都是相似的,但与灾难抗争的历程和命运却各有各的不同。几乎在大火被扑灭的同时,旧金山人就开始了他们的梦想——重建一个比先前任何时候都更美、更大的崭新都市。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似乎人人都充满了这种自信。在当时留下的档案中,在各种各样的报告里,“重建(Rebuilding)”一词是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他们相信,“有一种新的精神和力量已经从火中升起”。但这种新的精神力量能创造奇迹吗?
    1907年,仅仅在遭受灭顶之灾一年之后,当旧金山迎来大地震周年祭之时,全世界再次为这个城市震惊:这个伟大的城市竟然真的如凤凰涅槃一般奇迹般地从火中重生了!此时的旧金山,已经重新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最生动的一座城市。当地媒体《海岸线日报》在1907年4月17日分别以《旧金山的周岁生日》和《一年后的旧金山》为标题,为这座奇迹重生的城市写下了由衷的溢美文字。其中一篇文章写道:“将一座已经被摧毁得不像样子的城市重新建造为一座伟大的城市,这个任务正在旧金山人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它最终无疑将成功地完成。新建的城市一定会比原来的旧金山更大、更美。或许旧金山人会感到幸运,不论是欢乐还是痛苦,他们都经历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段历史,并且分享了人类能力极限的一次突破,他们不再继续一年前的梦魇。在众多的‘魔术师’的手下,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地升起。”
    这的确是人类重建史上的一个奇迹。旧金山人是怎样做到的?是什么样的“魔术师”在化腐朽为神奇、化废墟为繁华?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在故纸堆里翻寻着答案。在旧金山市在线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里,有关城市重建的报告、电报、信件以及新闻报道如碎片般繁多,我们只能用这些碎片串起这个答案的大致脉络。
    “重建”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广泛的浩大工程,仅凭废墟上升腾起来的一种精神力量并不足以保证建筑物的拔地而起和生命力的重建与再生。在1906年的旧金山,已经聚集起了一批具有深切人道精神且谙熟重建之道的“魔术师”,他们在经济、社会、法律、金融、建筑和卫生等制度保障方面贡献了许多极具创造力和想像力的“金点子”。
    大地震之后次日,旧金山房地产产业协会在克尔维里(CALVARY)教堂举行了这个机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议程之一就是建立灾后重建之政府、企业与非赢利部门三方伙伴关系。协会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开放属下的所有空置公寓和别墅作为无家可归者的临时栖身地。一周之后,为争取保险赔款,该机构又做出统一决议,即强调这场灾难为“大火灾”,而不是“大地震”;1906年4月23日,也即灾后第5日,旧金山市政府官员向媒体宣称,旧金山的重建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人们有望很快看到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伟大更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魔术师”们


    在这群“魔术师”中,不能不提及西太平洋铁路运输局的总领事巴内特(W.J.Barnett)先生,在灾后第10日,他写信给旧金山市长斯密茨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且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对重建影响深远的是包括金融和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在当时,控制了当地的铁路就意味着控制了当地的政治发言权,而旧金山铁路对整个加州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巴内特用信件形式对旧金山市长所提出“建议”,实际上具有很强的政治指令意味。尽管这位先生后来被大陪审团指控为犯下了搞垮加州旧金山安全存款银行的罪行,但他的许多建议在当时都得到了政府的积极采用,包括银行假日制度,批准发行新的债券,对有专业技术的技工移民提供廉价的铁路车票,以及在西部地区集资重建旧金山等等。
    巴内特首先提议,希望国会通过一些相关的法律,使所有的灾难财政援助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比如:修改相应的法律限制,允许东部的金融家来加州购买尚未出售的地方发展有价债券,同时允许发行新的地方有价债券;政府应授权发行2500万美元的有价债券,并将这笔钱专项用于旧金山港口的修建和改进工程;利用保险赔偿来恢复商业银行的运作以利于银行的重建放贷资金顺利进行;让法律条款保障商业行为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银行机构以及每一个法人团体都能安全地从加州以外的银行得到贷款,无论需要或者不需要,要鼓励他们去获得贷款并以爱国主义的行为将这笔钱存进旧金山银行里以满足重建所需的资金;等等。
    他还提议:市政府、银行业和其他私营公用事业性质的机构必须尽快安顿下来,否则旧金山的许多商业团体就会迁往别的城市。为此,目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由建筑师将所有尚存的建筑物进行清理检查和评估,如果这些建筑还适于人们所用,就应该拨专项资金修缮。此外,他还就重建工作的人才招募、物质准备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特别强调,在重建期间的所有特别立法会议都要小心谨慎,要充分理解和考虑到一切在灾后重建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他最后强调,重建工作应该是整个加州的共同努力,为此,加州所有城市的银行都应加入到协助旧金山的重建工作之中来。
    另一位叫托马斯·麦吉(Thomas Magee)的“魔术师”建议,州立法机构应修改法律,以便使旧金山的地租能够延长到99年。他认为,如果这项法律修改之后,那么投资者将会根据这项法律,大胆投资修建昂贵的高规格的建筑物。同时他还提议诸如免去旧金山税务罚款等法律条款的修改。麦吉的这些建议在当时受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赞同。
    也许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的增长神话给旧金山重建带来了启示,旧金山重建的种种措施与当年的联邦政府铁路修建扶持政策如出一辙。同样是利用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和修改不利于投资的法律条款,调动民间力量重建的积极性,使得私营公司和私人投资者成为重建的主要筹资者和承担者。在这里,被政府调动起来的私人资本的潜能发挥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程度,也成为了旧金山重建奇迹的制胜法宝之一。
    随着一系列重建政策的出台,据《旧金山新闻》1906年4月25日消息,人们纷纷表示要尽其所能投入到城市重建中。
    征集城市重建“点子”似乎也成为调动这个城市市民精神力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时间,来自各行各业的点子、建议一齐涌向市政府的重建委员会。旧金山市政厅大厦曾令旧金山人引为骄傲,是旧金山人花了20年的时间、耗费600万美元建成的。大厦的钢铁圆屋顶由许多高耸的铸铁和石头圆柱支撑。大地震将这座大厦扳倒在街上,圆柱子倒塌时压死了几个路上的行人。大厦塔尖天花板和墙壁的碎块四处乱飞,散落到附近各处。一份来自建筑设计师的有关市政厅的重建报告在全面评估了修复与重建的利弊之后,提出在原来的地基上修建一个全新的符合现代化各项指标的市政厅。这项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1915年,一个全新时尚的旧金山市政厅建成,成为旧金山的标志性建筑。
    在政府收集的众多公众重建建议中,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属于浪漫的空想,并不具可行性,但可贵的是,旧金山市政府还是将它们认真地记录在案,成为可以查询的珍贵史料。比如,一位加州大学的地质学教授从其专业出发建议,首先要投资加固旧金山的地基,比如怎样在地裂带铺设钢筋水泥,然后又怎么打上铆钉等等,总之他认为要重建城市,必须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基问题;一位商人提议,应该将从南到西的街区分成不同的商业等级,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证商业繁荣的需要;一位记者描述了他对重建后的商业区的奇妙规划,他希望以楼中楼的上下甲板式模式来建造未来的商业区,他列举了此模式一系列相应的好处,并称如果照此重建,一定可以使这些繁华的商业区成为“1916年时世界上最负盛名、最独特的集市”;一位对大火灾刻骨铭心的市民建议,把重建后的城市分为独立的三部分:制造业区、零售批发商业区和居住区,三个区域周围用开阔的公园隔开,这样即使大火袭来,也能避免全城的灭顶之灾;更多的市民对新城市的道路、桥梁、铁路等提出了富有想像力的建议。
    也有理性的市民对政府这种广采博取式的意见收集提出严厉批判。一位市民强烈要求一系列的立法介入,他认为,旧金山重建工程不能再停留在“这些所谓热烈而乐观的空谈”上,“该是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进行重建工作的时候了”。他赞成州政府承诺的发行城市公债来筹集重建资金以及迅速成立公众机构来监督政府行动的做法。他声称,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空谈幻想和奢侈装饰等重建细节了,而应该劲往一处使,放弃各种有关自身利益的种种争议,只有这样,我们期望的崭新城市才能尽快建设起来。

重建中国城


    在旧金山重建历史上,中国城的重建是沉重的一笔。
    中国城亦称“唐人街”。中国城里的华人,以“唐”称中国,称祖国故乡为“唐山”,自称“唐山客”或“唐人”,他们来到旧金山的那个码头,被称作“唐山码头”,已经习惯了这里生活的华人,甚至也用“唐山”来称呼旧金山。
    但是,1906年的旧金山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华人不能成为公民,也没有选举权,被看作是“苦力”而处于社会最下层。上流社会和政府官员普遍仇视、轻蔑、厌恶华人,以致旧金山的很多华人从来不敢在“唐人街”之外活动,是地震逃难让他们生平第一次走出华埠,第一次看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城市。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火灾,造成旧金山的中国城被火舌吞没,25000多名中国人逃往市内其他地区。他们面临着被趁机永远赶出旧金山市区的威胁。
    据史料记载,在地震5天之后,当时的旧金山市长施密兹(Eugene Schmitz)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监督永久迁移中国城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城从其接近市中心商业区的黄金地段,迁往其南部市界外的一个偏远屠场和泥滩,并已经为他们圈定的这块地方取名为“东方城”。在旧金山开始重建时,一些行业工会甚至禁止其成员在已被华人清理出的地点从事建筑物修建工作。面对这种威胁,华人社区商业领袖组织和中国领事馆全力相争。由于众多华人是房地产业主,他们明确表示要在自己土地上重建家园,如不能重建唐人街,整个华人社区将移至西雅图或洛杉矶市。当时的中国领事与市府官员交涉说,美国不是一个自由国家吗?只要不妨碍公共秩序,人人都有权生活在其拥有的土地上。最终,是经济利益遏止住了这股逼迁华埠的力量。市政府官员明白,如果坚持迁移中国城,旧金山很可能失去华人缴纳的税费和人头税,而当时旧金山财政对这笔收入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如果赶走华人还可能会失去与中国宝贵的贸易机会——当时的洛杉矶和西雅图都已经提供港口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华人居民迅速在原址上展开了重建工程。
    充分认识到反华情绪的华人领袖们,决心借此重建一个全新的中国城,一扫过去华埠拥挤、破落、充满赌博和鸦片成堆的坏名声,树立起健康、清洁、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唐人街新形象。广东银行创办人Look Tin Eli联合其他企业家,聘请了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在标准西洋建筑的正面,采用宝塔式屋顶线条和其他亚洲风格设计元素,在异国他乡的市中心建造起了一个真正“唐山”式的华人世界。目前,旧金山市内的唐人街仍是亚洲以外最大的华人社区,城内楼宇随处可见画栋雕梁、红墙绿瓦、斗拱飞檐,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艺术风格。与诺比山的天价住宅、海特-艾许伯里区的古怪商店、宏伟的金门大桥一样,“唐人街”已成为旧金山独一无二的城市精神的组成部分。
    如今,当旧金山人大规模纪念这场百年前的旷世大灾难时,“反思”的呼声高过了“粉饰”。不少人呼吁,最应该反思的是那些被遮蔽了的历史真相。今年4月4日《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披露,旧金山市在很多年里蓄意隐瞒了在重建过程中的一些黑暗历史——除了华裔居民在重建旧金山中国城时遭到的阻止之外,旧金山市政府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一直没有澄清死亡人数,直至最近才在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承认了死亡人数高达3000人(之前一直宣称只有几百人丧生)。
    萨克拉门托大加州研究中心主任荷德森先生称,过去的旧金山市政府一直希望把该市塑造为充满活力和欢乐的形象,有能力在灾后迅速完成重建,借此来吸引游客,但是这种努力显然严重淹没了史实。
    当地人认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应该建立在反思之上,只有反思可以让人类跨越灾难而前行。正如荷德森先生所说:“在史实尚未获得澄清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纪念历史?我们又如何能警醒民众去预防注定会到来的下一次大地震、大灾难?”

观察家部主任
六零后。就读过西南师大外语系和北京师大中文系。做过防疫站化验员;教过大学专业俄语和艺术概论;任过都市报和机关报国际新闻编辑;在美国当过餐馆服务员、病理实验室技术员、律师事务所助理等。在2003年1 月加入本报以前,职业变化无常,岁月基本蹉跎,直到担任本报专栏编辑之后,才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