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衙门化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祸首之一
导语:

从2002年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已经出现。而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日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6年遭遇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估计要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此大规模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他们长期不能就业,对社会稳定的威胁肯定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群体。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自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在大家都承认大学生就业确实难,但对造成这种难的成因,又是人言言殊。有的说是教育结构的问题,有的说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这都有一定道理。但在笔者看来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高校本身体制的致命缺陷。直截了当地说,大学衙门化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祸首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大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就业,没有工作,就像企业的产品没有人要,首先肯定是自身的问题。要不就是过时了,要不就是质量不过关。因此,首先应该检讨的是学校。而只要稍微认真地检讨一下,就能够发现:中国的大学,目前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所传授的知识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当下大量岗位缺人干、众多毕业生没事干的实际状况,更直接反映出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中国大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目标模糊、定位不当和方法欠缺,大学教育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到教材内容、课程安排都贯穿了一种政治功利主义,学生的个性和愿望完全不受尊重,理想被压制。他们被当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团,根据特定的政治需要去加以造就。这个问题比社会各界正集中火力抨击的应试教育危害更大。具体而言,按照研究型人才目标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基础、研究能力和兴趣、动因等方面,普遍比较欠缺,很难达到前沿、创新,有的研究生甚至连文献整理、规范引注都没学会;而按照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的学生,则在知识基础、实用机能(动手能力)上均严重不足,甚至不如技工,根本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如此下来,很多学校、专业的毕业生处于“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的状态,陷入了难以成为精英、更不愿(或也难以)成为普通劳动者的二难困境。在如此不堪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下,教育出的学生会成为什么?眼下人们看到的就是——一批批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和弄虚作假者(枪手走俏和考试舞弊已经泛滥成灾)、一批批没有怀疑、没有理性、没有审美能力的庸才、大量抛弃了真正的公共利益关怀的赤裸裸的金钱与权力崇拜者、一群只会高喊爱国主义口号的狭隘民族主义者。试问,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找到想要的工作?而这样伤害着无辜无知学生的大学,不仅实际上是在浪费社会资源,简直可以说是在“毁人不倦”啊!难道不应当认真反思、好好改过吗?

在专业设置上,中国大学目前也是问题多多。其中最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却严重滞后,许多高校不问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只顾自己能够开设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严重错位。其二是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地进行规划,而是盲目跟风,大搞以追求金钱效益为目标的学科建设,不管自己师资情况如何,也不管对该学科有无实际研究,只要是能赚钱的学科就盲目上马,这不仅导致十分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造成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更为不可忍受的是,因为不愿意在师资培训上化功夫,驱使一帮自己也是门外汉的老师去教新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质量自然好不了,怎么能够找到工作?概括而言,近年来各高校为了扩大财源,争先恐后地加紧扩招,但却没有按照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结果是,各家高校最后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除了“产地”不同,其余几乎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这样毕业生就业怎么会不难?

在所传授的知识方面,现在的大学更是漏洞百出。首先就师资而言,不少高校的教师,以多年来留校的本校毕业生为主,近亲繁殖,缺乏优秀人才;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中年副教授乃至教授是靠编写教材而评上的职称(可称为“教材教授”),连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都没有。而这样的老师能够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能够培养出学生怎样的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其次是扩招后,一些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在课程安排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从课程设置上看,目前各高校那些充斥太多空洞理论和道德说教的政治课程,几乎占掉了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则被外语学习挤占着,留给专业课的时间仅仅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外语本来只是一个工具,但所谓四级、六级考试现在却成为一个硬指标,被奉为一个学生能否毕业的标杆,像笔者这样的大学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在学生寝室里,都能看到眼光呆滞、口舌嗫嚅的学生在为四、六级奋斗着。这大概是目前中国大学里最荒谬的一幕吧?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而且明明知道这些劳什子对学生今后几乎完全没有意义,但还得逼着他们这样做。这不知道是学生的悲哀还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且不说在全国统一意识指导下编撰的大学教材如何地不切实际,单单这样不负责任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就已经抽空了学生的理想与激情。这样四年熬下来的大学生不被废掉已经不容易,能够在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了。

“大学生应该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前不久,谈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一位教育部负责人这样说。最近更有不少人据此推断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他们“眼光高”“摆身段”,不愿意去基层,不愿意接受低工资。但这样的一味指责大学生,既不符合实际也很不近人情。根据笔者自己这些年来与大学生的接触,发现其实他们都明白,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并不能够保证就一定是社会精英阶层了,他们本来就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普通劳动者”。而他们在就业时要求比未上过大学的同龄人要高一些,也完全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们是千军万马一路拼杀过来的,也是为高等教育支付过高昂成本的(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在今年两会上曾经算过一笔账,一名农民不吃不喝13年的全部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有了这样的付出,无论是谁总希望得到起码的回报,至少应该能让人看出“上大学和不上大学就是不一样”——这仅仅是人之常情而已。因此现在更应当要做的,是去追问中国的大学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连大学生这并不奢侈的就业愿望都屡屡会被残酷现实所“挫折”?诚如一位今年的毕业生所说:如果大学少了点虚伪的东西,少教点没用的英语,实实在在的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去工作、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服务社会,也许大学生就业就不难,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也会更加好一些。

大学衙门化之祸

说起大学生的就业难,时下还有不少人将之归咎于从199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高校大扩招。2002年大学毕业生是145万,2006年就达到413万。四年时间增长了近两倍,就业怎么会不难?但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因为众所周知,不论是从一般道理上讲还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都不是多了,反而是少了。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在量的扩张方面,已经“超英赶美”,稳居世界第一,但在质的提升以及作必要调整、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却差距甚大。实际上,这些年的高校扩招和学生就业,是在沿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进行——前者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行政化手段来推进的,后者则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正因为如此,在高校与社会和市场之间、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与失衡现象。进一步追究下去,则可以发现这样的断裂和失衡是由大学的体制弊端造成的。其中最根本的弊端是中国大学长期以来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庸和工具,在日趋衙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难,不都是扩招惹的祸,而是大学衙门化之祸

2004年,知名的哲学学者邓晓芒教授根据自己在大学里的亲身见闻,发出了这样的追问:究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是“世界一流的衙门”?而今天中国大学的所作所为,则确凿无疑地表明它们已经完全衙门化了。

中国大学的衙门化,首先表现为大学里的“干部”太多。一个校长,五六个副校长加两三个校长助理;一个党委书记,两三个副书记;二十几个机关部处室,数百个机关干部;一个院长,三五个副院长,一个总支书记,一两个总支副书记甚至还有几个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普遍的组织人事架构。真可谓“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而在国外的大学,一般只有校长1名,副校长1-2两名;系主任1名,副系主任1名或者没有。 衙门化的大学当然就要实行衙门化的管理,因此在目前中国大学的日常运作中,往往是一套腐朽低效的官僚机制在发挥着主导作用。支撑着繁荣有序表象的,恰恰是臃肿的机构、庞杂的组织、人浮于事与尾大不掉。衙门化让相互摩擦、权力争夺、踢皮球、开会、没事找事干等等,成了许多大学每日的例行公事。这种体制本来就不是干事的体制,而是一种消耗能量的体制。“领导班子”这个概念只是增加了官,却完全没有带来效率、民主和透明度。许多大学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标准,有了也常是一纸空文,一切都是在不透明中进行的。

衙门化的大学体制,使大学在该自主时不自主、不该自主之处又太自由,尤其对学官们在校内如何用权毫无制约,这使得现有大学体制具有把任何改革新举措变成腐败新渠道的趋势。盲目的教育产业化更让大学后来居上,成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腐败重灾区。

具体到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培养上,衙门化首先导致了各个高校只唯上、只唯权而绝不唯学和为学生考虑。近年来各个高校升级成风,专科向本科、学院向大学、普通大学向重点大学、专科大学向综合大学等等。为了升级,许多高校甚至不惜一切、不择手段地大搞集体舞弊。但几乎没有哪个大学,在学校教育中把学生的就业、创业纳入自己的视野,更没有哪个大学在这方面有过大投入。而哪怕有升级投入的1%,现在的毕业生就业也不会这么难。

衙门化还使得中国的大学非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畸高,这带来了按人均收入水平衡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教育成本,让遭遇就业难的大学生及其家庭雪上加霜。要知道,一个农民得起早贪黑地苦干13年还要不吃不喝,才能让自己的子女读完4年大学啊!

衙门化让中国的大学凭借自己的行政垄断地位,让大学生们只能接受到质次价高的高等教育。在衙门化的大学里,大学生们很少能够学到市场和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本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被无谓地耗费在过时无用的知识灌输和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上。这样4年下来,许多大学生只知道空洞理论,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实践更不懂动手做,让这个社会怎样接受这样的大学毕业生?

衙门化驱使着中国的大学,盲目地追求学校规模、学校名称,特别是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惟独没有明确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更很少考虑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这又导致大学生们盲目地追求学历,更热衷于毕业后去当官。这几年大学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火暴程度,就很能够说明这一点。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去学知识和技术,学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本领呢?但能够考上公务员的毕竟太少,于是大多数被如此误导的大学毕业生们只好自己吞咽就业难的苦果了。

衙门化还扭曲了中国大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真才实学、可以让大学生学到真正知识和本领的大学教师往往被边缘化。这不仅伤害了教师的地位和尊严,削弱了教师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作用,使大学失去正气和活力;而且还严重耽误了大学生的健康正常成长。

如此看来,中国的大学目前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所传授的知识等等方面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几乎无一不与衙门化的大学体制弊端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才如此强调:大学生就业难,肯定而且首先是大学衙门化惹的祸!而要解决这个就业难,治本之道依然要靠体制改革,靠改革来从现在起着力改变大学衙门化的格局。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了中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这样的改革应该首先从改变大学的衙门化入手,先减少“官本位”现象,尽快让所有的大学与行政级别脱钩,再使早已变形的大学恢复主体性,不再依附于行政权力。在这方面,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要知道,给大学再多的钱、再现代化的设施,都不如给大学自由和自主的发展空间。只有不用再屈从于权力,中国大学才能够找回自己的灵魂。而拥有了自己灵魂的大学,则不仅会为全体中国人提供赖以保存思想、精神、价值和理想的诺亚方舟,更能够产生出一批批学以致用的栋梁之才。让我们一起来为此期盼和努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