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不作恶者的困境

李翔2008-06-20 08:1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翔 在大地震发生的八天之后,李开复在博客上撰写了一篇《关注国难:谷歌和我做了什么》的文章。此前两天,他曾为自己的两次博客管理不当在博客中道歉。其中一次,“是在全国哀伤的时候发表一篇几个月前写的有关领导力的文章(已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这么做相当不合适。我已经把这篇文章删除,以后在合适的时候再发。”

激动的中国民众几乎要求所有本土大公司和在华的跨国公司对灾难做出自己的反应,并且有一种倾向:以它们捐款的多少和它们对灾难的态度作为评判这家公司对待中国的标准。谷歌作为一家最具理想主义、也最让人向往的公司,自然不能例外——甚至更糟,它总会成为关注和评说的焦点。

李开复在5月20日的回应完美无缺。他列举了谷歌在捐献方面、产品方面以及他个人为本次灾难所做种种。谷歌在2008年年初的冰雪灾难中,就以谷歌救灾地图的形式与人惊喜,而这次李开复的回复也没有让人失望。在面对虚拟的大众时,李开复总能得心应手。文字之后的李开复热心、谦逊、彬彬有礼,而且很有节制。当然,他自己也声称,他的回应是在很多网友的要求下做出的,因此,即使他认为自己有更实际和更重要的工作,他也乐于向这些关注他和谷歌的人们提供这些信息。

47岁的李开复可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具声望的职业经理人,同时是一位出版过多本励志书的业余作家。他也是整个中国商业同国际接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尽管很多人对他颇多非议。他曾是个技术天才,他的履历上写着,他“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 ‘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并被《商业周刊》在1988年授予 ‘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但更为中国公众熟知的,是他令人炫目的工作经历。他曾经供职于苹果公司、图形硬件巨头SGI。随后,当微软决定在中国建立一所研究院时,李开复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不但熟知两种文化,同时具有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后来,当李开复已经决定接受比尔·盖茨提供的工作,准备出发到北京时,他的妻子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史蒂夫·乔布斯的人打来的电话——重回苹果的乔布斯试图说服李开复到苹果公司工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后来被认为是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典范。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Buderi和记者GregoryT.Huang共同出版了一本书《关系:微软、中国和比尔·盖茨的领先之道》,来讲述整个研究院的建立过程,李开复在其中被描述为一名善于利用关系的高手。

“他们怎么写我?”在谷歌中国的一间会议室内,李开复问我。他显然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关系高手,刚好相反,他认为自己在营造并且利用关系网方面毫无天赋。

“他们提到了我们和教育部的关系……但其实做研究院就是做一个好人,你的角色就是好人,你去雇一批天才,你去送一批奖学金,你去支持一批研发项目,当你是这样一个圣诞老人的时候,关系当然好了,大家都喜欢你,学生认为你是好的雇主,教育部认为你是一个课程支持的帮助者,科技部认为你是促成更多技术开发者。然后你不做产品,也没有竞争对手,就写论文,我认为这是一件相对容易处理关系的事情。”

抛却他的自我认知,他仍然被认为是为进入中国铺桥建路的最理想人选。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当谷歌在2005年决定进入中国时,这家全球最具魅力的互联网公司选择了李开复。这次事件的副产品包括,微软公开谴责李开复,并且将他和他的新公司告上法庭;同时,很多人因为李开复在争取谷歌的工作机会时的表现,对李开复表示不满。

当然,这只是李开复此后要面临的众多麻烦的开端。当google决定将中文名字确定为“谷歌”时,在互联网上招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反对声。接下来,媒体又爆出,google.cn没有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ICP牌照,这也意味着谷歌的中文网站并没有在中国获得合法运营的资格。这个问题终于在2007年7月得到解决。但在2008年年初,又有媒体爆出李开复个人漏税的传闻,其间还穿插着关于谷歌中文输入法涉嫌抄袭搜狐开发的输入法软件指控。


当我们在北京五道口谷歌中国的大楼内见到李开复时,正是李开复个人漏税传闻甚嚣尘上之时。他和他的同事们对传闻基本束手无策,所能做的仅仅是抱怨媒体的误解——正好像李开复本人后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所做的那样,强调自己已经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事。

由于已经经历的事件,即使他并不喜欢媒体也可以被人理解。但他仍然喜欢做出一副尽在掌控中的姿态,他认为他理解了媒体,或者媒体的劣根性。“这就是你们想要的headline吗?”谈话中他间或会反问,像一只惊弓之鸟。为了免于再遭伤害,他表现出有意无意的傲慢,并且总是采用公关腔调。他说:“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希望有责任感的媒体记者来调查此事(漏税风波)”。他总是将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但与此同时,却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相对于他后来在博客上发布的 《关注国难:谷歌和我做了什么》,他的表现让人失望。他更多地传递出一种受到误解后的敏感和不快,而不是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应有的风度和逆转舆论的决心。他表现出的仅仅是一名职业经理人的谨小慎微和面面俱到。不过,在谈话的间歇,他也能表现出自己工程师式的幽默。他起身打开会议室的窗户,窗外是不远处工地上的喧嚣,他犹豫了一下,说:“没关系,反正你们也不是录广播”。他的笑容也是收敛的工程师式的笑容,有些腼腆,但很自信。

如果留意新闻,你会发现谷歌面临的新责难,这同它备受欢迎的谷歌地球相关。一家中文报纸说,谷歌地球提供的服务涉嫌泄露中国地表机密。这家高声宣扬“不作恶”的具有浓烈理想主义气质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却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舆论上的责难——当然,“不作恶”甚至在美国也成为大家开玩笑的对象。曾经一次,当有人问谷歌的CEO施密特“不作恶”究竟何指时,施密特开玩笑说,这取决于谢尔盖·布林(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之一)对“恶”的定义。

这些责难最终有意无意地指向谷歌中国的操盘者李开复,漏税的指责就直接指向李开复本人。这让这位性格温和、以情商高著称的公司领导者不知所措。他反复答复,我们只是在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试图以此来回应外界的责难。至少从表面来看,他和他的公司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众多的指责: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他的下属和学生对他的称呼都是“开复”;他对中国的教育和中国大学生非常热心,他在互联网上有大量拥趸;他的家庭和工作都无可挑剔;而谷歌只是一家在中国市场不太走运,但无论如何都称得上革命性和伟大的公司。

似乎全部过错都在于,他和他的公司都显得过于“光荣正确”,这让他们都成为明星,也因此被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动辄得咎。这就是不作恶者的困境。

当然,在抱怨这些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公司内部,拥有良好情商的开复(按照他喜欢的称呼)仍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领导者;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杰出的职业经理人之一,他对商业和领导力的论述,仍然值得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