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大亨”沈庆京

沈威风2008-09-16 22:11

经济观察报 沈威风/文

“爱国台湾商人”、两届国民党中常委沈庆京,1947年出生。他比起柳传志小三岁,比郭台铭大三岁,比王石大四岁,他于1974年开始从商,比起以上三位企业家早数年。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以列入同一代企业家。

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候,他在台湾拥有多家上市公司,资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新台币,经营范围包括地产、金融以及化工行业。在台湾政商两界,这位六旬长者的绰号——威京小沈——至今仍然威名赫赫。

沈庆京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产开发商。他二十七岁洞彻纺织品配额中的无限商机;四十岁断定纺织业荣景不再、毅然转战股市及房地产;四十一岁甘冒“为匪宣传”罪嫌,赞助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节目,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崭新一页;五十一岁于亚洲金融风暴之际,购入日本山一证券香港分公司,成为第一个购入日本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人;然后是花十五年时间在台湾闹市搞成了地标项目京华城,2004年,他又转战扬州,打造三级城市之中最大的项目——京华城中城。

和许多台湾企业家一样,沈庆京有着异乎寻常的传奇经历。1947年出生在南京,那一年,国民党政府刚刚还都南京,他身为老兵的父亲给他取名庆京。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广东人,沈庆京在台北长大,所以他说话轻柔,带有一些不可捉摸的口音。现在他喜欢穿一身白衣,神色亲切,举止儒雅,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个考不上中学、没有出路、成天打架生事的小混混。

尽管后来沈庆京一再强调,他从18岁开始就极力脱离黑社会,不和黑帮的人有任何交往,憎恨商人之间利用黑社会势力来解决矛盾,也从不屈服于来自黑社会的力量,但是年少时候的经历仍然深深地在他的性格和思维上打下烙印。

在台湾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商业文明发端较早,比大陆更早地融入产业链的全球化进程中,也更早地运用西方现代企业的方式来经营企业;但是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根深蒂固,比如忠孝礼义。曾经有台湾的朋友说,台湾选举之“精彩”程度,是美国大选也比不上的,除了演说、许诺和相互攻击之外,更有某些势力介入拿钱买票的。因为无法控制选民投入选举箱中的票是否如他所承诺,买票者往往要求选民对着关二哥的像起誓。

沈庆京身上,江湖义气表现得极为明显。1962年初中毕业后,他一面在基隆水校念书,一面继续混帮派,他将杜月笙奉为偶像。他说杜月笙组织帮派,但不欺负人,一言九鼎、讲义气,最重要的是不因利益而依附于日本人。“混流氓也可以济世救社会,杜月笙成为一个深深影响我行事风格的人。现实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事理。行事作风首重诚信、义气、不欺负人。这也成为我日后经营事业的基本原则。”

十八岁那年,他从基水毕业,还未来得及上船作船员,却进了监狱。当时他为一位学弟打抱不平,一时冲动持刀划伤一管姓油商。原本是一桩可和解的小“伤害”案件,却因家贫拿不出3000元和解金,没有有力的社会关系,又不幸碰上“好大喜功”的警察人员,这些人为求“办案实绩”,硬将他依“杀人未遂”罪名移送法办,因而被判处三年徒刑,被关进龟山监狱。

监狱三年,沈庆京结识许多黄埔军校一期二期的老军人,因为吸毒进监狱。他在康乐队任鼓手,与吹小号的队友起冲突,最后只有他被惩罚,因为在监狱里吹小号的比打鼓的更有价值,每天需要有人吹起床和熄灯号。他从此认识到,做人必须要有“被利用价值”,才是在这个社会立足之根本。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产生的信条,并且一直执行到底。

他的这种“先帮人后帮己”的淳朴的东方式价值观,在盛行西方式管理思想的现在,听起来有些老土过时,然而在台湾,却是实实在在的宝典,甚至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沈庆京经商几十年遭遇过的困境数不胜数,被人诬陷、被当局调查,他死硬到底也不吐露半点有关客户的信息;合作伙伴背叛使他出现财政危机,他宁可让妻子卖房产卖首饰,也绝不肯拖欠员工工资,甚至年底的奖金都一概照发。这种作风,使得“小沈”在台商中非常有号召力,当然,在很多时候也帮了他自己。

沈庆京的发家历程,是典型的机会主义。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纺织业迅速发展。当时台湾出口产品多半是加工产品,包括鞋子、杂货、圣诞灯泡或饰品、玩具、成衣之类,皆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那时候,“台湾省主席”谢东闵倡导“客厅即工厂”口号,形成一种“全民皆工”的现象,许多人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回家还做代工。当时流行一个笑话说,有一次一个海外客户看到出租车司机边嚼槟榔边开车,还随地把槟榔汁“呸”地吐在车窗外时,吃惊地说:“台湾人工作太卖力了,累到吐血也不停止工作啊!”

虽然是笑话一则,却道出台湾地区经济发生奇迹的关键因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沈庆京在1974年9月成为了一个报关小弟。然而,他却发现了配额买卖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机会。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向人借了一张支票,替一家工厂买到出口所需要的配额,赚到了4000台币。

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沈庆京后来能成功的三个因素。首先他很有眼光,虽然是个外行却几乎凭借本能发现商业机会;其次他敢赌,在自己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敢去借支票买配额,事实上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万一配额砸在他的手上,他将背上沉重的债务;第三,在他赚到了钱之后,他决定要分给借他支票的朋友一半,因为他认为,没有那张支票,就不会有这4000块钱。这种讲义气的行为让那位朋友很满意,他拒绝分一半的钱,却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予沈庆京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刚入行半年,他已经从配额买卖中赚到约60万元的利润。第一年结账盈余了280多万,第二年盈余800万元,第三年,赚了约2800万。沈庆京抓住这次全球产业转移而产生的机会,很快成了台湾内外纺织界无人不知的“King of Quota”——“配额大王”。

敏锐地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从中获得最大收益,是沈庆京得以起步的最早推力,这也决定了沈庆京此后在商业企业界发展的模式。他总是能快于他人发现机会,然而收益越大的机会往往风险越大,靠天吃饭的行业抗打击的能力就更弱,所以在后来几十年的经商过程中,沈庆京所遭遇的困境,也比他人更多。他一次次地突围,一次次地重新崛起,又难免一次次地再次陷入危机。

1980年代,台湾逐渐失去了低廉劳动力的优势,纺织业也随之衰落,应运而生的配额买卖当然更是成了无人问津的坏行业。台湾政府改变以前的加工出口工业政策,转而将材料、能源、信息、自动化变成新的“四项重点科技”。1986年,沈庆京的威勇公司也定出了四个转型方向:高科技、金融服务与贸易、土地与不动产开发、传统生产事业,并以“永续经营”与“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圭臬,并于1987年改名威京。

1985年7月底,台湾股市大跌至630多点。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沈庆京判断股市已经跌进谷底,接下来就会有反弹机会。正好他的公司决定要转型,其中一部分就是要做金融证券业务,于是他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大举杀入股市。

第一笔投入了2亿元左右。他又赶上了好时间,从8月开始,股市开始回升,10月份突破千点,进入大多头时代,第一役就赚了几千万元。他判断股市将会持续繁荣,因为台湾当局、社会、经济都在转型。自由市场体制将取代计划经济,台湾不可能再走回头路,经济必然会受到国际情势的牵动。从1987年3月投入股市25亿元,此后每次进场金额都很高,总值在10亿元上下。当时股市每日交易额不过在30亿-50亿之间。沈庆京以独行侠的强势做派,不跟上市公司打招呼,直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这种独来独往的作风,给沈庆京带来了“股市四大天王”之一的称号。

股市过热的情况终于引致当局的干预。1988年9月24日后,刚巧碰到中秋节、教师节和周日等连续假期,台湾地区财政主管部门负责人郭婉容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选择在24日股市收盘后,宣布重新开征证所税,随即引发连续十九天无量下跌、股市近乎休市的惨剧。这是台湾证券史上极其惨烈的一页。最后竟还是靠沈庆京组织“大户”们联袂进场,邀约上市公司、财团法人、当局各相关单位、银行团、证券商共度时艰,重跌多日的股市才终于止跌。

但沈庆京在组织救市之后,却选择了金盆洗手,从此告别股市,绝不再做投资。而他之前从股市上的盈利,不仅全数赔了进去,还亏损了4亿之多。不过他再不碰股市,并不是因为赔钱,而是因为他对台湾股市和当局政策干预的做法极为不满。

“父母官深怕企业界只知追逐投机利益而忽视经营本业、老百姓将全副心力摆在股市上而影响生产。那段时间的确是台湾经济的脱序期,但是台湾当局以行政手段干预股市的做法,我却不能苟同。”他说,“经济的脱序只是暂时的阵痛,自由市场很快就会发挥调节作用,让股市重上轨道,干预只会打乱市场经济,甚至延滞了股市回归正常的速度。‘郭婉容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台湾的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股票交易也才刚热络起来,好不容易才从1300多点、20亿的小额成交量扩大为上千亿的日成交量。在体质孱弱、体制还不健全的状况下,根本经不起猛烈的冲撞。促使我退出股市的主因不在于财产的损失,我对股市心寒,实在是因为台湾当局官员非专业的干预所造成的冲击。”

从股市脱身之后,沈庆京转投房地产。他拍下台北市中心的一大块地皮,想建造一个台北新地标,打造一个有别于欧美Shoppingmall的、更加符合中国人生活和购物习惯的、位于城市中心的Livingmall的概念。然而,这个项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绵延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得以完工。期间沈庆京经历过当局政策的反复、民意代表的阻挠、合作伙伴的欺骗和下属员工的叛变,一度将他逼入绝境,愤懑狂怒中几乎想自裁一了百了。

从纺织品进出口业到金融业到地产业,沈庆京四十年所从事的行业,和台湾的经济大势紧紧捆绑在一起,同起伏共涨跌。台湾作家柏杨曾经这样评价他:“就在那个草莽枭雄称霸的年代,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诈欺行业中,他决定了一个可笑、可怖而又奇特的战略,那就是他要建立忠诚。他成了一个在绝对不可信赖的人群里唯一可信赖的人,这是他事业的起点。”

不仅如此,他对经济大势的嗅觉也相当灵敏。多年前,作为台湾地区的“优秀企业家代表”,沈庆京曾受邀去比尔·盖茨家。他是带着儿子一起去的。尽管当时京华城还没有盖好,但是他却对电子商务发生了兴趣。他也希望自己在电子商务方面有所突破。他们在那里呆了三天两夜。

从那以后,他觉得电子商务很难独当一面,“虚拟的网络操作只有实体操作来搭配,力量才会大。当时沃尔玛、亚马逊的老板都在,但是亚马逊的老板身边围着一堆记者,沃尔玛的老板却很孤独,当时我告诉他们,不要总是围着那个年轻的老板,沃尔玛老板的身后的实体很厉害。他的实体要是和网络结合,力量一定会大过亚马逊。后来果然如此,沃尔玛老板成了世界首富。”他说。

与同时代的企业家相比,沈庆京不像杨元庆、王石或者郭台铭那样,以现代企业的精神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沈庆京是另一个类型的企业家。他四十年不断转型、不断尝试、不断突围的历程,见证了亚洲经济发展四十年的历史。他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些特定的行业在特定的时期以特定的方式辉煌过,也衰落过,而企业家的作用,是在经济大势的起起伏伏之间,不断带领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做企业,能发展成联想、万科或者富士康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是在浪潮中不断转变方向,至今屹立不倒,也是另外一种企业家精神。

“在我看来,谁有能力克服困难,谁就是自然的领袖。”沈庆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