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新版搜索引擎的内测代号为“Kumo”,目前则命名为Bing,该公司希望用其来取代现有的Live搜索,近日将正式发布。为提高Bing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微软计划斥资8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在网络、电视、印刷媒体和广播电台大举推出广告,推广kumo。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焦建 多年以来,Google一直心存担忧。因为,它以搜索为核心的业务,也许并非如表面上看去那么强大。事实上,单凭搜索建立起来的用户黏性,或许会被下一个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的出现而轻易取代。简言之,假如一段时间之后,大家都不再使用搜索引擎而用一种新的工具获得知识怎么办?这就是Google一直在进行各种新产品试验的原因。它希望自己即便是不能够成为每一个新点子的发明者,也不要被技术的进步落下太多。
而在Google的核心领域——搜索——中,不管别人承认与否,它都是毫无疑问的老大。在美国商业界,以往的一个约定俗成是——可乐界里已经有可口可乐和百事,新加入市场的竞争者与其再进入这一片“红海”,不如采用“蓝海战略”,用推出新产品的创新战略来为自己谋取市场。
但是,搜索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它牵扯到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牵扯到广告收入。所以,这种“太大因此不能忽略”就导致了对以往定律的背叛。从去年7月份开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搜索市场中,起码已经有三个新的“不速之客”:08年7月底的cuil,09年5月份的Wolfram Alpha,已经微软定于下月3日即将发布的kumo。
除了“太大因此不能忽略之外”,微软也迫切需要在搜索市场取得进展。经过4年的努力,微软的live依然是搜索市场中远远落后的第三名,即使在自己公司内部,都无法取得领先。在整体搜索市场,微软一直无法突破两位数市占率。根据NielsenOnline的统计,今年4月,该公司在美国搜索市场的占有率为9.9%,Yahoo和Google分别是16.3%和64%。信息与出版专业研究公司Outsell首席分析师NedMay就表示,“传统网络搜索的战争已经结束,或至少其市场的态势已经确立。依序是Google、Yahoo、微软。”
搜索战争是否已经终结并没有清晰的答案,后来者或许依然有它独特的成长空间。起码,微软还是相信这种观点的。
从泄露出来的微软新搜索截屏来看,kumo的确有了一定的改进:它最大特性是在搜索结果页面拥有“搜索结果分类显示”功能,例如,用户搜索某位歌星姓名后,搜索结果页面的主要部分会显示传统的列表,左侧的导航栏则会显示图片、歌曲、歌词、专辑和视频等几个类别。搜索产品时,左侧导航栏则会出现该产品的评价、使用手册、价格和维修等。微软高管曾表示,Kumo能够帮助用户更方便地找到相关度更高的结果,因为Kumo搜索引擎基于语义技术,使其具有理解文句和词语间关系的能力。而目前的搜索引擎,包括谷歌搜索,都依赖于搜索词与网页及互联网数据中相关词的相互匹配。
可微软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除非kumo真的有了突破性的革新,就像Google当年以新发明的算法打败了雅虎一样。否则,已经对使用Google产生依赖了的用户们,仍然将会继续使用Google。而现在的情形是:kumo的大部分改进都基于基础运算法则,并且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另外,kumo的文字搜索并不具备决定性优势,且媒体搜索的部分功能也与Google搜索相似。这种“小打小闹”式的改革,在搜索引擎中并不难以互相模仿。“并不是说kumo一定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有鉴于搜索市场中模仿发生的速度来看,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真的不大。”《PC world》杂志的一篇文章这样评论说。
这个市场的残酷性意味着,后来者必须“一降生就长着胡子”:它不允许犯下任何错误,必须迅速的把自己的优势迅速的展现出来。只有这样,它才能够不犯下cuil曾经犯下的错误:
与Google相比,Cuil或许的确能够提供更多数量的网页索引,检索速度也更快。而Cuil表示,传统搜索引擎主要专注于搜索网页链接和分析网民浏览习惯;而Cuil除了使用这些既有技术外,还将对每个网页的具体内容及每位网民的查询习惯进行分析。
但是,从一开始,cuil的服务器就无法应对巨大流量的冲击而崩溃了,由于超载,Cuil无法给出他们想要的结果。于是,一些用户放弃了尝试,离开了这家网站,而且再也没有回来。除了速度的原因之外,“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给出的搜索结果并不理想。” 一开始,充满好奇的网友一窝蜂似的涌向这个被誉为“Google杀手”的新兴搜索引擎,但新鲜劲一过,他们纷纷回到了Google身边,Cuil的搜索市场份额也迅速的跌至谷底。
现在的问题是,即便cuil、Wolfram Alpha、kumo都不是Google的对手,让Google永远一家独大下去,也并非是一件总会给用户带来好处的事情。
本网相关报道
http://www.eeo.com.cn/today_media/sjg/2008/07/30/1087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