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土”司令的好生意
导语:今年的用工荒给张全收和他的全顺公司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阳 潘爱娟 “一切都正常,没什么问题。”人称“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在电话里面对“用工荒期间公司运转怎样”的询问干脆地说。3月4日晚上8点,他正在深圳机场等待登机,准备第二天参加两会。

张全收是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 “全顺公司”)的董事长,凭借买卖最底层的劳动力而成为供不应求的人力派遣公司老板。

今年两会前恰巧遇到“用工荒”最严重的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发布的2010年春季用工需求和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70%的企业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比往年上升5个百分点。

当然,今年的用工荒给张全收和他的全顺公司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一开年,这家主要提供农民工劳务租赁服务的公司接近2万名员工都已被各个工厂抢走,甚至还有缺口。

这让张全收看到了希望,他甚至想到了上市。“把公司从小做大,从人力资源进入实业,想办法上市。我们一直有机会,只是我们不愿意罢了。”

“土”司令

张全收是个名副其实的草根派“农民工司令”。

1997年,张全收来到深圳,之前他做过砖瓦工、开过饭馆,吃过打工的苦。他看到大量离家的青年农民找不到工作,带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开始负责帮一些工厂联络招纳工人,收取中介费。1999年,完成了初期资本积累的张全收开始向实业进军,先后创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等三个工厂。

2004年8月16日,“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挂牌成立。成立当年,公司就接纳了6000多名农民工,2005年接纳了8000多名农民工。

目前,全顺公司管理的农民工超过1万多人,其中河南、陕西、江西等地区的农民占了60%到70%。全顺公司在大连、福州、厦门、中山、珠海均设有分公司,“上海马上也会开一家,各大军区都有了”,张全收说。

全顺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买下农村零散的劳动力,再整体出租给用工企业。

张全收对工人的要求很简单,“16岁以上,40岁以下,能干活的我都要。”而他给工人提供的也是最基本的保障:例如免费包吃包住包培训;待工期间每天补助40元;工伤事故、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公司实行全包;员工工作后包年薪、包月薪,计时工每月工资1500-1800元,计件工每月工资1800-2500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保障工人务工权益的条款。

张全收的公司瞄准的只是那些最简单的劳动力,在张全收看来,那些有技术的工人很容易挑肥拣瘦,眼高手低。他宁可只要那些纯粹的劳力。

现在,张全收的公司已经发展到2万人左右,分公司遍布全国多个城市。

“全顺模式”有一套成功的管理经验,最鲜明的是建立农民工“准”军事化管理机制,让农民工尽快融入新的就业环境。

而张全顺所面临的挑战是,在和用人企业谈判的时候能否为员工拿到合适的工资,那也意味着全顺能从中收取多少按人头计算的管理费,以及各个地区、行业、企业用工情况的不确定性,例如“用工荒”的出现是中西部地区崛起和目前劳动力价格不合理的注脚。中西部曾长期是农民工的输出地,但目前回流的迹象明显。

收入托底

与一般的劳务中介公司不同,全顺提供的是一种被称为“收入托底”的服务模式,即先与工人签下劳务合约,然后再将其租赁给招工工厂,从企业处收取一定的管理和培训费用,通常收费标准是每人200元。

全顺公司不搞零星输送,最少是以50名农民工配一个领班负责,自成体系组织完成生产任务。全顺公司则从事实上成为这些工人的雇主,承担劳动法律责任。

“这种模式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成长性,主要原因是新《劳动法》颁布后,很多用人企业不想承担法律责任,纷纷选择劳务租赁的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农民工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李明华认为,现在中国的劳务市场已经是个巨大的经济领域,全顺公司的发展空间很大。

正是这样,相比于正式员工,企业通过劳务租赁来的员工有时和正式员工干一样的工作,但却享受较低的工资待遇。并且,企业可以免去员工保险、津贴等一系列支出。

当然,这个买卖人力的生意也有风险:由于错误估计2009年的经济形势,2009年3月到4月间,张全收手下的8000多人,两三千人没找到工作,被安顿在各个基地,不但包吃包住,而且每日给予40多元的补贴,因此公司这两个月就亏损了800万元。

“在人力资源领域,这样的劳务派遣公司的毛利是最高的,但这不代表利润最高,因为公司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管理开支,甚至亏损。”李明华介绍,“如果它不能把劳务人员出租衔接好,长时间出现所谓的托底,他肯定会破产,除非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

因此,往年全顺劳务派遣公司将工人送到工厂,一般合同一签就是一年,但在2009年初,所有的合同都只签到4月30日。此外,曾发生多起用工单位老板携款逃走的情况,那些工人的工资就必须由全顺公司来支付。

但在李明华看来,随着全顺的经验的日益增加,它日臻实现招工和劳务派遣之间的无缝衔接的可能性就越大,“他(全顺)会越来越聪明,关键是有没有一批有能力的管理者加入,适不适应现代管理”。

“未来一二十年内,中国劳动力只会有一定程度的稀缺,不会大量的过剩”,李明华分析,这将是全顺实现长期发展的外部保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