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乡的最高“礼遇”
导语:地方政府对汽车下乡活动的“支持”力度之大,让我颇为开眼。

经济观察网 杨小林/文 五挂三米多长的炮仗被依次捆在一根铁棍上,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全部被点燃,然后被吊车高高吊起至五层楼的空中。几十秒钟过后,在一团青烟和隆隆巨响声中,这些红色的爆炸物随即化为乌有,吊车下面是满地的红纸屑。

这不是婚庆典礼现场,也不是重大项目奠基仪式,而是吉林省榆树市政府为迎接汽车下乡而搞的一个签约仪式。作为为数不多的被邀请媒体的代表,我和几家中央级媒体的记者一起参加了此次签约仪式。其中,地方政府对汽车下乡活动的“支持”力度之大,让我颇为开眼。

榆树市是吉林省长春市下属的一个二级地市,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市,据说榆树每年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80,作为一个地级市来说,这样的比例可以说全国也无出其右者。榆树市政府的官员告诉我,全市130万人口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有102万。

掐指一算,这里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可够惊人的,不愧为“天下粮仓”所在地。在这里,占当地人口最大比例的农民对于集生产生活功能于一身的微车产品需求很旺盛,或许正因为如此,这次由某企业牵头、以政府提供车价10%补贴基础上再向农民折扣8%的汽车下乡活动,才选择榆树作为第一站。

在正在参加此次活动的签约仪式之前,我和其他几位媒体朋友都以为,此次汽车下乡活动肯定是要深入农村基层,甚至是农民伯伯的田间地头,因此心里不止一次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人群簇拥的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一个拿着扩音器的主持人在向台下高喊,XX品牌微车8折促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但是实际情况却让我们眼镜大跌。

由于前几天当地临降大雪,从长春走高速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疾驰,我们终于赶到了到榆树市,在当地警车(由微面改装)的一路保驾护航下,我们所乘的媒体大巴一路绿灯。到签约仪式现场下车时我们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田间地头,分明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广场嘛。

市政府为了保障此次签约活动顺利举行,出动了五辆警车(如果那辆开道的警车也算上的话)到现场维持秩序,其中四辆都是微面(不知道是出于追求低碳高效还仅仅是因为预算有限)改装而来的。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占据半条商业街的那台巨大吊车,不过它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吊起那五挂威力惊人的炮仗。

在炮仗被点燃并由吊车升至高空的那一瞬间,吊车下聚拢的人群的反应只能用“抱头鼠窜”来形容。很快,炮仗在阵阵巨响中灰飞烟灭。这时,轮到等候在吊车旁边的五六名身着橙色马甲的环卫工人出场了,他们几乎是在最后一个鞭炮碎屑尚未落地时,就拿着簸箕和扫把冲到了满是纸屑的街道中央。

这一切像是精心安排过的,整个签约仪式虽然只有短短半个小时,但是从警车开道到签约仪式的剪彩,其中的几乎每一道“工序”都衔接得令人惊叹地流畅和紧凑。我想,这应该算得上是地方政府为迎接汽车下乡活动而所能提供的最高“礼遇”吧。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