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导语:

上投摩根观察家高校论坛——后世博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10年11月27日
地点:同济大学

主持人:我是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文钊,很高兴今天来到同济大学,这是我们上投摩根观察家高校论坛今年的最后一场,我们可以在同济大学这个百年名校做这样的活动也是非常荣幸的。感谢同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包括上投摩根和经济观察报整个活动团队对于这个活动的付出。

文钊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今天的活动聚焦于区域经济,主题是后世博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在这个时候做这个论坛是非常有意思的,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10年,中国刚刚从金融危机当中复苏过来,现在是处于持续向好的阶段。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真正享受这样的喜悦,马上又看到了通货膨胀的到来,似乎正要经受通货膨胀的煎熬。
    在国际上我们时时感受到货币战争的威胁,或者我们一直游走在这边缘,似乎听到的都不是很让人高兴的消息。不过我们作为这个活动来讲,希望能够尽可能发现在中国经济当中更有活力,更能够发现财富机会的东西,今天我们发现的就是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今年中国出台了各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最多的一年,这些规划代表了中国最有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另外这些区域的整合可能带来更多的财富机会,我们怎么理解、观察和发现。今天我们邀请了这方面非常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观点。
    下面我介绍一下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先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博士
    张江高科董事长刘小龙先生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监王炫先生
    下面,有请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戈宇先生致词。

朱戈宇:尊敬的文总、朱主任、连老师,刘董事长和来自同济大学EMBA的朋友,包括来自券商营业部的投资者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这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这么一个百年高校装修一新的现代化教室里面和大家分享这个主题。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后世博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题目是我们上海市世博会结束一个月,我们每个在上海的市民都经历了长达半年
的世博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感受,有一些好的,也有给生活带来不便。不管怎么样,这对于提升上海市在国际的影响力和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朱戈宇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

   今天嘉宾的阵容非常强大,有来自于市政府的智囊团的高参,也有银行界的首席经济学家,还有来自于实业界的大佬,包括基金公司一线的研究人员。我们来自于不同领域和行业,这四位专家和领导的碰撞是非常值得让人期待的。
    我是来自上投摩根基金,和同济大学有点渊源的,我的研究生导师师从于同济大学的泰斗李国豪教授,我自己读本科的时候经常跑到同济“蹭饭”,当时我在财经大学,对于这边非常有感情。现在的学校和我们当时那会儿变化很大。
    最后我花一点时间介绍一下上投摩根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是上海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管理公司,我们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为全国600万个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目前我们正在全国发行一个大盘蓝筹股票型基金,这个基金是通过各大银行销售,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个产品是基于两点。第一、基于对于明后年,甚至长期中国宏观经济向上趋势的看好。另外,在座各位非常了解蓝筹股,蓝筹股从估值来看是历史最低估的时期,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候推出这么一个产品对于投资者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且上投摩根所有旗下的A股基金,都是给投资者带来了非常好的回报。
    下面把宝贵时间交给今天的各位专家。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先生!我们请每位嘉宾做30分钟的演讲,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示意,再做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第一位嘉宾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先生。刚才我和周主任简单做了一个交流,从中国的这几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区域来讲,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您认为最有潜力的是哪个区域?周主任毫不犹豫的告诉我们是长三角。比如今年江苏的GDP总量是超过了广东,而广东在过去多少年一直是老大,从城市来讲,苏州今年是超过了深圳,我刚才和周主任讲了这几个数字,他说这些数据不代表什么。作为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于长三角有比较深研究的周主任,他怎么理解未来长三角的发展,尤其在世博以后有一个什么样的轨迹和机会。下面请周主任!

周振华: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就有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做一个交流。其实后世博也不是一个时代,世博会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国际展示展览交流的事件而已,只不过正好处在“十一五”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二五”。从这个意义来讲有一些时间的划分意义。
    不管怎么样,区域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亮点。因为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很长时间内都是非均衡的发展,沿海发达城市、东部和对外开放也是率先,经济的腾飞也是率先。
    但是今后这种大格局可能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动,今天论坛把重点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我觉得非常的切题,也抓住了今后中国发展非常重要的基本点。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三角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比较GDP规模谁大,哪个省增长速度最快,投资增长最快,好像已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特别是对于长三角来说,今后的发展去和其他的中西部,包括东北地区、珠三角、环渤海相比GDP的大小,去比增长速度的高低,我个人感觉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长三角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转型发展的大格局转变当中,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你还是按照原来的总量扩张方式,用这种指标比较的话没有可比性,或者比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周振华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转型发展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呢,不得不研究当前的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大背景。因为长三角是一个非常高度开放的区域,我是给长三角界定为一个全球城市区域。现在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这种情况下,长三角为什么要转,怎么转,转向什么方面都和世界经济大走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和我们国内经济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长三角本身就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中国和世界两个经济融合的一个平台,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关注国内和国际大走势。
    我和大家先交流关于世界经济的问题。总的判断,现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当中很复杂,也很艰难,世界经济的复苏不确定性是在增大,这不仅像现在媒体上面比较简单的讲因为美国、欧美等发达国家迫使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也不仅仅是美国采取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于经济复苏一定再平衡当中实现的,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从近一个阶段来看还不具备。为什么这次会发生全球金融危机,这个平衡会被打破掉,是不是外界简单讲因为美国消费多了、储蓄少了,中国消费少了,储蓄多了,中国出口太大,美国负债太高,形成了这种循环被打破。要恢复这个平衡,包括有一些专家和媒体讲得很简单,包括美国现在有一些政策主张也是这种反应,中国增加消费需求,美国增加个人储蓄,中国减少出口,美国再工业化增加出口。这样一来,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就可以出现了。其实根本没有找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性问题,根源在什么地方?一个是大家现在讲得比较多的,因为世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以后走向普及化和产业化,美国没有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加以支撑。还有一个原因被大家忽视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不可避免要产生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很难解决的,经济全球化所有的资源要素都可以在全球流动,包括你的大宗商品、资金、技术、管理都可以流动,唯独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力。有的同志会讲这个事情不是现在发现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就讲过,以前为什么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析以前在劳动力不能全球流动,其他要素流动情况下面怎么进行交易的?那时候传统的国际交易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是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能源原材料进行交易的,所以它并没有冲击全球化过程当中劳动力可以有两个价格。斯密特讲的很清楚,只要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一定是达到一个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它一定是单一价格。但是劳动力难以流动必定会形成不同的价格,在促成产品交易过程当中,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高,但是生产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生产初级产品,所以也可以均衡,保持一定的贸易条件。
    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制成品也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靠什么进行交易?无非就是靠手头掌握的技术和现金,另外靠他的金融。但是当技术革命出现断代的情况下就没法儿支撑,只能靠金融,金融造成的就是泡沫,所以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再平衡,劳动力不能全球流动是不能改变的,这意味着世界上很多的自然资源、资本都会去找劳动力,而这个劳动力只能是在发展中国家新型经济体里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际产业转移到中国,而且通过这次危机以后还是有不少的产业要向中国转移,现在不仅制造业,服务业也在向中国转移,为什么转到中国?因为美国服务人员的价格太高,中国服务人员的价格偏低,所以把服务拿到中国来做。你到中国进行资源配置必定会有大量的产品出口,中国有这么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有这么多的产品一定是需要出口的,对于中国来讲,不是简单说我们外需不好就扩大内需,不是你随便扩大内需就扩大内需的,本身经济基础,发展轨迹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包括“十二五”期间只是讲判断,新的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还没有讲可以产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这种状态下,再平衡是怎么做的呢?发达国家拼命的寻找突围,但是是左突右突,更多向某种方面进行成本的转嫁,包括大量的流动性对外释放。但是我估计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解决自身经济复苏的问题,美国其他指标都不错,但是失业率就是居高不下,劳动力的问题难以解决。他讲所谓的再工业化,怎么可能再工业化,同样生产一个制成品,在美国是什么样的劳动成本,在中国是什么样的劳动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的选择仍然在是中国。
    也有人讲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的提高,是不是也会转移?现在转移向另外印度尼西亚这类的国家转移,现在看来这个转移的速度不是太明显。原因在于中国的基地太大,中国有规模经济,中国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这些跨国公司他项目转到越南,劳动力成本可能比我们国内要低,但是形不成规模,没有相应的产业配套。我们估计在最近五年里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仍然会向中国聚焦,而且不仅是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的转移,这是一个大的判断。
    从我们中国经济来看怎么一个情况呢?现在是树大招风,因为经济总量已经是第二位了。也有的同志会讲人均GDP的收入水平还很低,是的,但是不要小看经济总量所产生的影响,你的容量大,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的效应,这是不可忽视的。恰恰正因为我们人均GDP还低,所以树是很大,根不能浅,我叫“树大根浅”,还难以随风招展。我们的内需难以替换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也有的同志会问,我们往下把根扎的深一点。问题在于往下扎根也需要土壤和气候,目前来看,这个土壤、气侯也不是非常适合。转换发展方式,外需转内需,但是我们分析一下条件是不是具备。中国现在仍然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的投资规模还相当大。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大规模兴起,投资的需求,外延扩张的需求在今后五年仍然是很强烈的。尽管说不要追求GDP,要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各个地方政府扩张的冲动、造城的冲动、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的冲动不会减弱,因为本身的阶段就处于这个阶段。
    我刚才讲了未来五年国际产业还会向中国转移,是转移过来的仍然还是中低档的,主要还是加工制造,因为更高端的转移过来,我们的人力资本并不占优,技术基础也不配套。现在国内经济当中,工业化是大规模推进,但是是粗放型的,城市化也是大规模推进,但是这个城市化是浅度城市化。大学农民工进城,但是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没有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市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是多重两难问题,既有内外夹击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的负利率很长时间了,负利率的空间很大,这种情况下加息很正常,应对物价上涨,而且按照现在物价增长的势头可能会进入一个加息周期,但是加息以后国际的游资会大量进来套利,进一步增大了国内流动性。加息以后也意味着企业的成本迅速上升,据我们了解前一段时间第一次加息,有一些中小企业就开始准备裁员,准备开始收缩生产规模。这种情况下通胀、通缩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中国经济实际上是游走在通胀、通缩的边缘。通胀和通缩的转换可能会极快,并不是说通胀要走很长时间才进入到通缩,互相之间的转换可能会很快。因为现在的通胀问题很复杂,我们判断这次的物价上涨通胀压力有一些特点。
    第一、长期因素多于短期因素。不要看食品价格上涨的很快,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并不快。这次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前两年猪肉产品上涨和个别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不一样,那是因为农产品生产的特点表现出来的。这次是某种程度带有相对价格体系调整的含义。张五常讲农产品涨价涨得好,当然他讲得有点儿极端,没有考虑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我理解他讲的是相对价格调整的意思。另外长期因素大于短期因素,这么多年的货币炒法客观上造成了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不是房价涨就是股市涨,不是股市涨就是菜市涨,因为这个流动性总要找一个东西进行释放。
    第二、它的结构性因素很强。明显的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势头迅猛,非食品类,甚至还有不少是产能过剩的。在一个经济体里面出现了有一些产品产业产能过剩,有一些是价格迅速上涨。
    第三、这次物价上涨是综合性的,既有输入性的,是因为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猛升,我们又是大量进口大宗商品。也有成本性的通胀,各种成本的上升助推价格上涨,另外还有结构性的。现在又多出了一种类型叫做炒作性的,把一些具有大宗商品意义的或者可投资保值的金融产品化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调控管理通货膨胀就不是一般的宏观政策讲得采取收紧、从紧货币政策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讲游走在通胀和通缩之间并不排除明年可能在通胀的压力下会出现经济的下滑,也就是我们讲的滞胀压力。更准确的提法不是单纯的通胀压力,应该是滞胀压力。从现在的增量方面来看已经出现了滞胀,总体没有出现,但是增量部分已经有滞胀的迹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结构性矛盾的累积,我们长期结构性矛盾的累积一定是造成通缩和通胀和之间游走或者互相交替。再加上随着网络的推进预期扩大,助推了这种状态。
    这种情况下长三角要转型发展,它的外部环境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对于长三角来说也到了一定要转型发展的时候。东部发达地区先发优势基本上消失了,我讲的先发优势首先对外开放,包括一些改革的优惠政策,包括让你先行先试,可以有所突破。这些先发优势现在基本上没了。长三角的比较优势基本上也没了,原来的工业基础比较好、劳动力的素质比较高等等,包括你的区位。现在也是逐步和中西部缩小。这种情况下,对于长三角来讲不能靠先发优势,也不能靠比较优势,要看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什么?是科技、知识、人才,长三角必须转到这个层面,在一般的加和制造加工这些方面越来越竞争不过中西部的。你的土地成本、劳务成本、生活成本、环境制约,发展的空间都在收缩。
    长三角从原来被动的参与国际分工逐步转向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中国发展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战略性要求。中国之所以可以在国际上有所崛起,就在于你的容量大。所以,中国需求变动对于国际大宗商品的影响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长三角来讲怎么主动参与。
    第三、长三角同城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意味着必须在长三角范围里面进行经济布局重新调整。长三角内部的人员流动、要素流动会加大加快。但是外部的环境也不是太理想,在刚才分析的国际国内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受外部影响冲击比较大,上海和长三角地区都有明显的感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力度比较大的就是长三角、上海。第二、国内格局的调整,包括国内宏观调控对于长三角也有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当中,国家四万亿的投入以及近8万亿、10万亿的新增贷款,这么大的盘子里面,上海所占的份额是在不断的缩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投了这么多钱,大部分是被中西部所分到了,特别是长三角、上海分到的新增贷款的份额,因为你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而中西部现在正是大发展的时候。 
    另外环境不理想是指长三角,包括上海转型发展率先就碰到了一些其他地区所没有碰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靠地方政府所能解决的,而是要和整个先行体制框架和先行的政策框架发生碰撞。比如上海转型很明显,往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走的方向没错,但是发展服务经济,现有的税制、市场准入、监管和信用体系严重的不适应。先行的税制有利于促进工业化,但是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是有障碍的,因为对于服务业是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是没有抵扣的。而且它更不利于服务业分工细化,因为越分工细化,层层分解就层层征收,都是全额的,也不利于很多制造企业服务业独立出来、外部化、市场化。因为外部化、市场化出来以后,所缴的税负比制造业企业高。这个税制是国家大法,尽管营业税留地方的,但是地方政府不能随便减免。发达地区走在别人的前面,要率先转型会有体制的碰撞,并不是说要转就转,我们很多金融服务都要上一行三汇有关部门批的,不是随便开发一个金融衍生产品。所以这个环境现在是不理想。好在上海、长三角这些地区呼吁一下,中央“十二五”建议里面已经把增值税扩围写进去,这种改革将会对现代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推动。
    对于长三角转型发展来讲哪几个点。一个是产业往高端化、节约化、服务化方向进行调整。一般加工制造,特别是高耗能、高成本、高危险尽快的淘汰,而且这个淘汰也是势在必行。
    第二、更多地和世博会有关,更多超前的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上一轮世界新技术革命,也就是说我们讲的第二代信息技术,怎么通过网络化、智能化,对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提高一个等级。所以上海这次“十二五”期间把建设智慧城市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个就是大规模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上海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再是造桥、造了、造轻轨,而是首先把信息技术设施,大宽带、高速率,大出口普及到家家户户。这可以极大的改善今后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服务经济的投资环境,包括从事国际经济交往、交易。另外就是像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大量的应用项目,包括云计算的技术、传感技术都有相应比较大的发展。
    第三就是区域的整合。今后长三角的区域整合不仅在经济上做调整,也会向社会事业领域拓展。交通这么便利的时候,很多人会住在嘉兴、昆山,而在上海市区工作,甚至住在杭州都可以到上海工作。现在最大障碍是什么?是我们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不通,这块随着今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在社会事业等方面也会越来越融合。
    第四是整个长三角转型必须高度外向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有长三角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在全球建立起相应的网络,这是转型发展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如果长三角,包括上海走不出去的话,始终就是被动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而不是主动的参与国际竞争。因为只有走出去了,建立起全球的网络,包括国内的网络,进行全球的资源配置在这当中才可以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谈这些观点,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谢谢周主任!这次机会难得,我们今天请到的周主任,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和周主任讨论的可以提出来。

提问:周主任你好!今年前三季度浦东的GDP被天津的滨海新区超越了,你提到了GDP是一个表象,但是今年长三角和全国的龙头区域,浦东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有人说浦东进入了危机。09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研究浦东长期发展的问题小组,大家叫做六人的冷班子。我也知道您也是六人冷班子其中之一,对于这个情况比较了解。我想请教今后几年浦东可能需要关注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重要的突破点?

周振华:我们在研究浦东,特别是南汇并入浦东的过程当中,我一直持这个观点,上海不缺浦东这块GDP。上海更需要浦东的是打造功能,在某个时间点可能和GDP的增长有些矛盾。比如现在迪斯尼的项目或者是三个保税区进行整合,这些主要是为了建功能。而且这种功能不仅对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非常重要,对于整个中国也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这次“十二五”当中对于浦东的定位是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市委市政府领导是高度重视浦东怎么打造功能,如果开发的话浦东也可以,特别是南汇并进来以后发展空间大,南汇有很多地方可以开发项目,但是我们并不急于搞,主要是注重功能方面,有一些项目可以往后推迟一点。
   第二、浦东现在有一个大致的设想,7+1生产力的大布局。另外,在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现在重点在四个中心方面突破有关政策的瓶颈。比如外高桥有一些搞贸易的企业,但是他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搞贸易企业,是搞供应链管理,而且是整个国际性的。这个订单流、货流、资金流可以分离进行操作,有可能订单流是在这个地方,货流在另外一个地方,资金流结算在其他的地方。现在是想把高附加值放在我们这里,如果浦东、上海、长三角仅仅搞物流,附加值太低了。如果能够把资金流引到我们这里附加值就高多了。但是这里面碰到了问题,这些企业要有专门的外汇账户,没有专门的外汇账户资金流怎么结算和清算呢。所以就要和外汇管理局研究怎么突破,最近批了几家。类似于这些东西有时候外界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浦东,包括上海市里面都是在这些功能方面怎么下工夫,包括研究服务经济的税制问题,市场准入问题、信用体系怎么建,这些都是打造功能。因为不打造这些功能,所谓的转型是一句空头口号,搞到最后还是要新的投资、新的开发和外延的扩张。
    对于上海来讲所谓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它是一个全球了网络结点,这个网络结点里面一个是大平台,一个是大流量在这里流动、配置,不是流到上海以后就沉淀下来,而是在这里流过当中有高附加值的配置再扩散。我们想象上海今后的发展目标是这样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提问:上海提倡建立四个中心,特别是上海要建立服务中心。上海的工业产业在全国人脉比较发达,现在准备调整。一个老问题,如果服务没有这些实业和工业,在这些方面上海怎么样进行综合化?我们上海要建立一些跨国中心是不是有一些什么初步想法和具体动作?

周振华: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而且也是上海经常讨论的问题,就是二产和三产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认识的,上海作为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你的服务半径并不是上海,是长三角、全国,甚至是全球。服务半径是这样,就意味着服务对象是这样一个对象,并不一定需要局限在为本地制造业服务和企业服务,但是肯定也要服务。最关键的倒不是我的服务对象问题,而是上海这个结构调整当中,制造业的北调整是一个快变量,像服务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是一个慢变量。我们担心快变量和慢变量之间产生矛盾。不光上海愿不愿意,现在环境制约、土地制约、劳动力成本制约,比较优势肯定没有的,和江西、湖南、重庆比肯定不行,这些肯定会被大量的转换出去。包括像台湾在松江最大的计算机生产,据说现在考虑也要转出去,而且明年1月份最低工资还得往上调,上海的最低工资现在在全国是最高的,其他的一些社会保障,包括四金等费用,上海的水平肯定比其他地方要高。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制造业被调整的速度会加快,是一个快变量。但是我们担心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培育起来是一个慢变量。这样就出现了结构转换的真空期,增长速度明显的下滑,财政收入也会随着下滑。现在我们公共服务的需求,政府对于战略产业扶持的需求不断上升,这是上海未来五年可能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至于上海走出去,政府只能创造一些条件,真正走出去的主体还是企业。这是我们担心的,上海没有真正大的、有实力的,可以成为跨国公司的企业,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这样的企业就走不出去。包括我们的国有企业,如果竞争能力不强,就是上海这个市场,甚至长三角走不出去,国内走不出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仅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民企或者其他混合型的企业。但是它的根是扎在上海,总部在上海,然后出去投资。

主持人:非常感谢周主任!大家的掌声可以说明问题,我感觉周主任演讲和回答问题特别的精彩,而且特别坦率,我之前没有想到周主任这么坦率上海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几年遇到的困难。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既然考虑到这些问题了,我想应该还是会有对策的。希望有机会我们请周主任讲怎么应对和解决问题。另外,我表扬一下刚才的听众,实际上刚才这两个我听了是非常精彩,也是我希望了解的,周主任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下面演讲嘉宾是张江高科董事长刘小龙先生,刘董是上海市的人大代表,和几个人大代表一块做了关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怎么样创造更好环境的议案。那个议案我们可以深切的理解到,做企业的人来说,他们对于一个好的环境是怎样的渴求。大家对于他们议案也有一个评价,想到了过去最早张江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张江十九条,那十九条奠定了过去张江的发展,未来的张江怎么样?我们请刘小龙先生做演讲。

刘小龙:非常感谢上投摩根、经济观察和同济大学举办这样的论坛,给我一个机会向大家表达自己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看法。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后世博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主题非常好,我们怎么样看待世博会呢?我认为世博会本身只用了上海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资源,但是集聚了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在这个小的舞台上做了一次理念、文化、科技和产品的PK。PK的结果事实上是一次巨大的价值体现,它辐射的范围是全世界,而吸引了7300多万人的眼球,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这当中体现的价值,现实的价值是3000-4000亿,而长远的价值要乘以10倍以上。
    今天我们讨论中国转型问题的时候,世博会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者是拐点。实际上世博会恐怕也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所说未来的价值建立在平台之上,世博会就是最好的平台。
    今天我谈的是后世博以后,在转型过程当中,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展,以上海这个地区为例。中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是什么?首先,中国引领了全世界最贫困的20亿人参加到了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一下子把格局打破了。这个格局是什么呢?原来西方国家的富裕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构造的海平面,和第三世界国家,新兴市场贫困的海平面有一个巨大的落差。由于20亿人的参与,整个海平面发生了迁移,这两个海平面开始接近。接近造成了一系列今天的问题。
    第二、中国的县与县之间,省与省之间的区域化竞争,实际上是构成中国经济制度的一个核心动力。政府官员的升迁重要的考核是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而这个动力始终在推动着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发展。
    第三、中国的经济制度导致的主要优势是什么。11月15号日本政府公布了第三季度的GDP1300亿美金,中国政府是1400亿美金,中国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毫无疑问总量上我们是第二。从目前来讲,所谓人均收入进入到了小康,人均4000美金左右的水平,进入了中等以下国家的行列,这已经是基本成定论了。
    同时,我们的综合国力也确实走到了前面。但是问题是什么?中国的制度经济导致的主要问题是整个产业价值链仍然是低端的,比如说现在大家比较喜欢用的ipad,这个价值链里面,富士康10万人创造的价值链,在ipad只占了5%,14连跳的惨痛代价回来的,还是15%是其他产业提供的,像触摸屏、软件,包括日本的供应商、韩国的供应商,中国大陆和美国本土的供应商。而苹果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占了整个产业链的80%。标准是他制定的,款式是他制定的,核心软件是他编程的,苹果黑白两色的颜色,挖掘了人类深出渴求安静和安全的内心世界,所以让大家爱不释手,从人类工程学的角度做研究的。就整个产业链来讲,中国仍然处在最底端。这构成了什么循环呢?企业没有大量的资金去做研发,这样一来形成了循环使我们长期在产业链的底端徘徊,这是我们在制度经济学方面遇到的问题。

刘小龙 张江高科董事长

刚才周主任和连老师都谈到了,由于海平面的接近,西方国家的挤压,心态问题,因为西方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中产阶级失业了,过去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候政治家出来说话了,都是中国闯的祸。因此,西方国家现在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看到:第一、最典型的法国延长劳动时间,像过去那样干是不行了。第二、逼人民币升值。第三、制造业高端回归。11月18号,美国通用汽车重新复牌上市,紧接着克莱斯勒也将上市,回归制造业。还是要有制造业,因为它能解决大量的就业。美国最近向中国出口C130运输机,可以解决19万个就业机会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第四、跨国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下面把它的一部分低端产业向更便宜的地区转移,比如说越南、印度等等。
    当然,从产业链的价值链来说,西方国家也正在追求更高端的价值空间。所有的这一切我们可以从ICT行业里面的表现,在生物技术行业里面的表现,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现看出,事实上美国、欧洲和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大量的风险投资,PE和专利的研究,标准的制定,在新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保持垄断地位。
    所以后世博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在于我们也必须选择中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究竟怎么做呢?今天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世博会实际上展示了10个领域的技术,它基本覆盖了上海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方向。上海要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方向是什么?我们可以看一下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国的“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这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决议当中可以看到,核心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变?我们简单来讲,中国未来向全球提供廉价低端产品的路子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是这个模式不可持续,在未来的十年当中,对于中国是一个窗口期。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一个重要市场,中国本身拿什么吸引别人?中国市场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需要开发起来的话,除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到中国投资,全世界产品到中国推销以外,中国自己的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能够在技术上有突破,就像能够在商业模式上取得领先地位,就是要在这个市场里面自己能够站住脚。同时,中国的企业必须要能够解决中国中产阶级的发育问题,中国本身的消费问题。
    我们仔细看一下在世博会所展示的十个领域技术,基本上都在这个方面有所表现。比如高端的太空技术,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类似于美国曼哈顿工程,集国家之力完成的。比如4D技术,未来的消费,特别是在影像方面的消费可能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我们未来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图像是悬浮在空间的,而不是在平面上的,张江已经有这类的裸眼立体电视,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是那样的话,它将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现在的整个影院模式和家庭影院的消费模式。
    再比如说机器人,中国有的是劳动力,为什么需要机器人?需要的,因为危险的行业,在人们不可及的地区还要靠机器人完成。再比如说照明方面,我们需要大量的终端节能技术的支持。在智能家居方面、智慧城市方面、电子医疗方面、交通工具的新理念方面、资源的循环技术方面以及在新型农业和城市绿化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世博会所展示的10个领域,可以代表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我想谈谈对于这十个领域上海应该怎么做?第一、上海首先要做大做强ICT的大平台,主要是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方面,上海现在已经做得怎么样呢?在张江有150多家的设计公司,设计公司的数量应该说在全国是最集中的,主要是集成电路和软件方面的系统集成公司。在未来的上海ICT大平台的打造方面,我们主要做到鼓励上海在移动智能终端的企业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苹果这样的模式,Face Book这样的模式,这种模式最核心是什么理念?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开发了两个扇面,一个扇面是很多的软件开发上开发源代码的情况下自由的在这个平台编程。在另外一个扇面提供给所有的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这两个扇面的整合,使得苹果的价值相当于中国所有ICT企业销售额的总和。这是一个基本的数字。这样的一种平台所创造的价值就在于苹果的平台上,这个价值并不是苹果本身创造的,而是由无数的供应商和消费者创造的。这个平台的基础条件是什么?智能终端。我们不要小看智能终端,目前在中国智能终端的水平完全可以超越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国内下单,全球待工,包括台积电的待工,系统整合,最后形成具有中国品牌的智能终端。
    第二、做大做强上海的生物医药大平台。我们现在吃的药95%是西药,而且是我们国家的仿制药,真正中国自己的原创药几乎没有。张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开发了50个国家一类新药,在几千个药的比例仍然是很小的,但是非常不容易了。问题在于中国有很多大药厂,比如讲广东恒瑞、江苏扬子江、天津的天士力,这些公司产出很高,但是利润不高。原因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有的公司整个销售利润率不到5%,在这种情况之下,张江提供了300多个企业的创新成果,而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和这些大药厂之间进行合作,最后形成中国自己的,拥有原创产权的新药。
    第三、新建智能能源网的产业平台。在国家“十二五”计划当中中国将开发智能电网。实际上除了电网以外,我们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进行智能能源网的综合利用,包括燃气、水资源利用、海水淡化、新能源汽车、电力本身,也包括地缘热泵,风能、核能等所有新兴能源的接入。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裂变器、智能电表和各种智能终端把整个能源网络连接,通过这样的整合,我们计划在未来的5年当中可以在局部地区实现减炭20%。这样的目标如果能够长期实现,并且一个个复制,中国在2050年哥本哈根目标的实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第四、试点物联网的全产业平台。上海的物联网起步比较早,我们已经在集装箱运输、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将会把世博会的这类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平台上,包括危险品管理、汽车惯性导航,因为汽车导航在物联网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个信息孤岛就是汽车,在家里可以上网,在办公室可以上网,只有在汽车里面最不方便,因为你在开车,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联系。开车的时候眼睛不能乱看,但是你耳朵可以听,嘴巴可以讲,我们最简单的用电话讲,实际上汽车当中有大量的信息源可以利用。因此在物联网方面用汽车和外界的互联沟通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在汽车方面,利用汽车刹车的能量提升节能效果,所有这些东西很多大厂商已经开发了,如何把这个系统和你周围的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这个工作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第五、开发后世博的新概念产业平台方面还有很多方面做。
    我们的核心策略是抓高端技术,打低端市场。张江的ICT设计公司的高端技术产品正在大举进入中国本土市场、印度市场和俄罗斯市场,来自全国的大型医药公司的研发、投入、销售、结算总部集聚在张江,产品通过销售网络进入到了全国上千个县的医疗单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设计、中国制造所谓低端产品,这个低端产品并不是低技术的,实际上是高技术、低价格的产品,价格低得出奇,已经在金字塔的消费架构当中逐渐上升,站稳脚跟,从底部做起,蚕食跨国公司的市场。英特尔有一个工厂从外高桥搬走了,为什么搬走?实际上被中国企业赶走了。很简单,我们现在所说的山寨版手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实际上山寨版没有知识产权问题,山寨版是利用了中国合法资源做出了最有效率的产品。比如讲我这个摩托罗拉的手机刚刚出来的时候是4000块钱,半年以后中国本土手机做得比它漂亮,功能比它多,400块钱,我们的农民兄弟可以用,民工可以用,一年一换都没有问题。这个产品怎么做得这么便宜呢?还有利润呢。我们有技术,比如说这个摄像头,这个摄像头的芯片在8英寸的晶源上美国人只能开发1600个,而我们张江的企业可以做到4000个。在流通环节里面现金交易,省去了很多银行的费用。物流也是,没有中间环节,在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时候没有中间环节,直接销售,没有代理。所有的这些环节上的运用是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式的打法。所以,打败了许许多多的跨国公司。我们在这类的产品上占有先机,因此抓高端技术,打低端市场是中国式制造业向高端前进的必由之路。
    第二、抓投资环境,破政策瓶颈。刚才几位领导都讲到了,中国现在的创新创业,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转型是有很大的难度,为什么?因为国家现在的很多政策体制无法适应新业态的发展,中国目前不是一个创新国家,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创新国家,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很多体制机制是落后的。比如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之间有增值税,台湾没有,美国没有,我们在竞争方面就弱化了。比如说药品的研发过程的审批时间很长,美国30天,中国需要两年。第三、民间资本进入新闻媒体有很多的障碍。居家注册企业是一个问题,美国大量硅谷的公司都是从车库里面发展起来的,居家注册企业是最便宜的,既可以把家庭的书房做成办公室,又可以发挥它的家庭齐心协力的作用。海量的公司就容易产生伟大的公司。这是我们创业的基础。再比如说户籍问题使得我们的人才流动出现问题,双重国籍,我们国家没有恢复,美国每年从全世界引入几十万的技术移民。再比如说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银行现在对于小企业的融资还是另眼看待的,必须要有抵押,按照我们国家的贷款通则要有抵押物,专利他不认,房产可以,固定资产可以。但是高科技的小企业,尤其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智慧型的企业,多数是没有固定资产的,只有专利可以抵押。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国有企业的员工是没有股权的,没有股权的公司不可能把你的职业和事业完全捆绑在一起,不是这条船上的人。当然还有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美国一个教授,波士顿大学的周教授说一个专利发明以后在大学是三七分成,但是学校有一个规定,如果这个专利半年之内转让不掉都归教授,于是把这个专利带到中国开办企业,他强调专利的流动性。美国硅谷鼓励大学教授到硅谷办企业,办企业赚钱再回来当教授也可以,可以不以过多的要求你的论文,而是要求你能不能在硅谷真正兴办起企业,你的研究生在硅谷能不能成功,它的评价教师方面的价值理念和我们有很大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在我们国家教育界争论的一塌糊涂,教授怎么可以不上课呢。
    抓重点投资,解体制之困。国有资本怎么办?国有资本应该进入到早期的项目当中,因为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国有资本的支持。在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并且获得足够的民间资本进入的时候,国有资本可以退出,当然也可以不退。长期持有,高抛低吸,平衡产业周期,延续产业生命,维护国家利益。台湾的某企业支持了从工研院孵化出来的台积电等,当时没有人愿意买他的股票,中华开发支持,中华开发前总经理跟我讲,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PE,也不是一个VC,为什么?VC一般7-10年,PE也是这个时间。而我们是30年,50年的持有,代表政府。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一个大产业的形成需要有长期的战略资本介入,所以,中华开发在台积电股票跌得很厉害的时候去托盘,而台积电股票很好的时候他抛掉一部分,始终调节这个产业,通过产业资本的介入调节产业的发展,因此才有今天台积电100亿的销售额和30%的利润,使得台湾在半导体这一级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中国的国有资本应该在战略上发挥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倒逼国有资本做出重大改变。第一、改变理念。第二、改变评价方式。第三、改变决策模式。第四、改变动力机制。团队要持股,经营团队一定要持股,多元投资,资产证券化。上海的资产证券化极低,如果能够达到80%的资产证券化,交给市场管,国资才有希望。抓立法,造海量企业。
    通过希望政府的支持,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美国政府在7800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当中有600亿美金支持小企业,1%的违约率政府拿出来补贴,当然中国的违约率可能高一点,大概5%左右。浦东和上海银行合作,浦东政府拿出3.5%,上海银行拿2.5%,加起来6%覆盖违约的可能性,这样在银监会、银行和政府之间总要有人先走出一步。现在政府先走一步是对的,用财政的杠杆解决一个担保的问题,违约率的问题,这是非常有效率的。同时,通过立法降低企业的税负,我们的建议是五年内对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财政奖励返还全部地方税,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通过立法鼓励科技人员  跨区域的流动,通过立法解放国有企业,加大证券化的比例,股权多元化的比例和职业经理人的比例,推动国资大规模的进入新兴行业。
    抓领军人物,造航空母舰。上海不缺人才,但是缺伯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不一定是技术人员的背景,但是一定要懂技术、懂管理、懂政治、懂得和客户的沟通,懂得和资本市场的沟通,懂得在公司内部进行持续的团队激励。
    谢谢大家!

提问:刘总你好!我刚才听到您提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和政府与银行合作有一个风险准备金。能不能在这方面多讲一些如何操作,比如说您作为一个创业企业的话,如何能够获取到银行和政府这样一些金融方面的帮助,帮助自己的企业发展。

刘小龙:在张江有几种形式支持小企业的融资。第一种是小额贷款,小额贷款现在是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往往由两个原因组成的。第一个原因是发工资,工资发不出来,这是随时可能产生的情况。这个问题上银行不给贷款。第二、流动资金的断裂,它的货款收不回来,客户说今天手头紧,下个月给你钱,这样把他逼死。我们解决的就是应急,我们的贷款额度是在500万额度以下,三天到一周可以放款,我们下借后还,和银行相反。我们做的完全和小企业匹配起来,解决他的资金链问题。这个贷款可以接受知识产权质押,没有资产可以,把知识产权拿来。也可以接受股权质押,可以债转股,我们的基金可以要他的股权,这样企业融资的方式非常的灵活。
    第二种,银行的小企业事业部和政府合作,政府给一点钱,这个钱是准备金,一旦出现违约,政府先解决补偿问题,这样银行就心定了。所以上海银行先跨了一步,和浦东新区政府建立了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部,就在张江,你就可以提出申请。当然,这个条件可能会比我们现在讲的小额贷款条件稍微高一点,但是它的贷款便利程度比以前提高了,获取贷款的便利性比以前提高了,抵押条件降低了,原来的抵押只能打六、七折,现在是百分之百的抵押。前提是你在张江注册,还是有一个范围在试点,毕竟有很多和目前的贷款通则、银行法不能违背,或者我们要做突破可以,在局部地区做一个创新。所以高新区体现了一个实验平台,浦东综合改革配套就是在局部地区做突破,然后再推向全国。还有一种方式易贷通,大家小企业你拿50万,我拿50万,紧急的时候从这个池子里面拿5倍于你投入的钱使用,这是银行组织,我们安排的,这是第三种形式,一种互助的金融形式。

主持人:我替大家问一个问题。您年初的时候在上海人大开会提到了这样一个议案,你当时提到的建议在今天的演讲提到了政策建议,关于立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这些建议到现在为止,有哪些已经得到了解决,还有哪些是您觉得没有解决,特别希望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的举出一两个例子来。

刘小龙:我在年初人大提的一号议案,希望人大能够通过一个地方立法,关于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市人民政府在2000年的时候对张江发了十九条,关于张江的管理条例。这个管理条例给张江管委会一个授权,作为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有更大的权利实行扁平化的管理,让政府的效率可以提升,比如他可以批项目、批规划、批建设。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由于产业的变化,过去的业态是集成电路、软件,现在我们又增加了新能源,又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新产业的产生使原有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使得这些政策跟不上了,需要调整。
    第二、由于新业态的产生,很多的规划问题需要调整,或者是建设业态需要调整,针对不同的客户的需求的服务内容需要调整,这也要求我们的上层建筑——立法要改变。我们出于这种考虑,希望把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整个管理层面上升到人大的层面,加强立法,增加透明度,提高效率。这是我们的初衷。
    提出这个方案以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已经把我们这个议案正式列入到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计划当中去了,也就是说在2012年本届人大结束以前,这个立法目标是要完成的。立法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体制机制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说我们今年成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在目前上海一区六园的基础上有一个管委会,这个管委会覆盖了张江核心区,金桥一部分,漕河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嘉定的民营企业区,还有青浦的高科技园区,将来可能把紫竹、杨浦这些地方,包括上海大学也是一个高科技园区,作为一个大张江,做一个产业协调规划发展和统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申办,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动作,相信和未来的立法过程可以很好的吻合在一起的。

主持人:刘总从国际的视野观察中国的问题、上海的问题和张江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也给出了解决的答案。我为什么问后面的问题,也是希望了解这些问题具体解决到什么程度。我想在未来一两年当中,随着体制问题的解决,张江的发展会更快一点,我们祝愿张江有更美好的未来。

刘小龙:如果在座的研究生、本科生想要毕业以后创业或者是加盟张江的企业请随时跟我们联系,可以通过上投摩根和经济观察报找到我。大家可以记一下我的手机,随时可以找到我,电话是13501625111。欢迎大家到张江创业。

主持人:进行到现在,宏观问题也看了,企业层面也了解了,到底怎么看这个市场,市场下一段的机会在哪,怎么认识和分析市场,怎么发现好的投资机会。有请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研究部副总监王炫先生。

王炫:感谢大家这么晚了留下来听我的演讲,前面几位专家谈了宏观和政策方面的问题,下面我谈一下政策市场的看法。简单介绍一下宏观经济形势,我非常同意前面连老师的观点,我们的预测非常相近,我这里简单过一下,基本的观点总结了业内外大多数专家的观点,结合了我们自下而上,对于很多企业调研的感受。这是一个从投资的角度理解宏观经济形势,供大家参考。
   从宏观面,中长期来看中国进行着结构转型,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潜在增长空间也会下移。我们觉得2011年经济进一步走向常态化,现在我们预测有9.5%这么一个增速,我们认为这个增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不错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趋稳,很多的政策在慢慢的退出和收紧。今年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政策,前面几位老师谈到了很多,市场已经普遍预期年内会有一次加息,明年有2-3次的加息。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把货币政策的收缩反应在内了,年内真出台这样的政策对于市场的冲击不是很大。需要担心的是明年会不会有超预期的更紧的收缩政策。我们觉得关键变量要看通胀,通胀是现在投资者最关注的一个变量,明年的通胀超出预期,超预期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市场震荡。我非常赞同连老师的观点,目前我们觉得通胀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原因很多。目前的整个通胀应该说还是以农产品的上涨所推动的,从农产品的价格历史走势来看,一般来说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很难超过一年。而且另外从季节性来看,明年一季度以后,春节过后基本上农产品价格都有回调。右边的图是我们对于明年CPI预测的走势,短期来看,11月份公布的CPI就是未来一个季度最高点,下一个高点可能是明年1-2季度之交,就是3、4、5月份需要重点观察的。

王炫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监

我们觉得目前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意味着单月明年CPI的增幅就是在5%,全年可以控制在4%以内。在这样通胀背景下,我们觉得超预期或者非常严厉的紧缩性政策可能性非常小。大家对于通胀始终非常担心,我们如果进行国际比较的话,其实中国的通胀问题在新兴市场当中仍然是属于比较低的。左边的图是新兴市场的物价走势,中国在这个区域还是偏低的。右边的图是发达国家的CPI走势,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完全面临不同的担忧,发达市场至今还在担忧他们的通缩,欧元区还是一个负的物价水平,美国也是处于历史很低的水平。这反应了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完全不同的增长环境。
    总结下来,我们可以这么概括。明年的经济应该是一个较快增长,较高物价,同时货币政策进一步常态化的一年。这很大程度和今年有一定的类似性。但是,很多投资者还会担忧,觉得中国经济有这种那种的问题,比如说通胀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热钱的问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叫做成长的烦恼。也就是说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带来了一些后遗症,这些问题和目前来说的欧美日经济所担心的问题截然不同的。欧美日这些发达经济体担心的是通缩,担心他们的社保体系难以支付,维持这么高的福利,担心他们的政府支出,他们的赤字无法获得国际市场进一步支持,担心他们的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都是反应了成熟社会的老年病。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一个是成长的烦恼,一个是老年病,这反应了两者不同趋势。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对经济感到更乐观一些,因为这些只是成长的烦恼。
    说完经济的大背景自然要看一下证券市场。今年以来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目前投资者对于今年以来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市场仍然存在争议,也就是说市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有的投资者说今年是牛市,有的说是熊市,有的人说是“猴市”,也就是震荡式。这和08年底A股市场见底反转以后,股市出现了结构性分化的特征相关。我们做了两个指数,上面的黑线是我们把所有的A股公司等权重的加总以后计算的指数,下面一条指数是大家熟悉的上证综指。我们看到上面黑线等权重指数从08年4季度以后见底反转,一直在震荡上行,在去年10月份创出了历史新高,超过了07年6000点的水平。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上证综指,08年见底以后,09年下半年处于区间震荡的格局,一直在3000点徘徊,涨幅明显落后于平均加权指数,这意味着A股里面有一半的上市公司,其实已经超过了6000点历史新高的股价。我们统计,1481家到最近已经有780家,也就是说一半以上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从实际的投资感受来说,我认为上面这条线更反应了A股市场的真实面目,A股市场实际上从08年底以后处于一个反转上行的牛市当中,选股准确的投资者来说,他的收益可能超过了06、07年的超级牛市。经过了这么多的上涨以后,我们对于后面的市场怎么展望?还是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方面看看市场的整体估值怎么样,我们的整体估值水平是偏低的,处于历史低位。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原因,权重股属于低值位置。我们看看目前的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怎么样,利润增速高于平均,今年市场预测全年上市公司利润增速30%左右,明年还要接近20%,应该在20%的水平。过去的10年,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平均水平大概在20%我们左右。今明两年这样的增速高于历史平均。我们相信整体的市场趋势没有扭转,还是在上行的通道当中。
    我们觉得证券市场的结构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是08年以后出现的很特别的现象。我们所说的结构分化主要是指大盘股和小盘股之间收益的差异和估值的差异。一般来说大盘股和小盘股之间的收益会有一个轮动的现象,一段时间大盘股跑的好一点,一段时间小盘股跑的小一点。上个周期小盘股超越大盘股是2000年到2001年的上半年,这段时间小盘股持续超越大盘股,超越的时间是一年半左右的时间。09年下半年以后再次面临格局,小盘股持续超越了大盘股,这个超越的幅度已经是创了历史新高,高于前面一波的高点,目前为止持续的时间点过了一年半。
    右面的图说明了这个现象,现在的A股固执分化程度创造了历史新高,A股不同群体的估值水平已经严重的分化了。这张图具体反应了这些估值的差异,我们看到估值低端的行业,银行、石化、交通运输、石油,他们的PE在10-15倍之间,但是右边的像医疗、电子元器件、软件服务、消费品行业和医疗卫生行业,他们的估值高于历史平均,很多静态估值都是50倍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高端和低端的差距在3倍以上,这是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的分化程度。
    但是这种现象正常不正常呢?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概括为追逐小盘股的非理性心态,觉得小就是好的,就是高成长的。其实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的成长性依然是不弱的,最典型的是银行业,银行业过去五年利润都是20%-30%的增长,明年预期有17%-18%的增长,但是他们的PE只有10倍左右。我们拿国际市场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的A股和H股息的银行业盈利能力高于全球同业水平,但是估值水平低于全球同业水平。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从发行A、H股的一类公司来看,这类公司以传统产业的大型公司为主,现在也出现了明显的H股高于A股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仅仅在08年和05年市场A股市场处于低迷状况的时候出现的,现在又重新出现了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现象也反应了国内的投资者对于部分的大盘蓝筹股已经过分的低估,相比之下,国外的投资者对于这些产业和公司更为看好。
    资本市场有一个俗语,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同样,目前资本市场过分追逐小盘股而冷落大盘股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是否存在一个反转的机会。历史大小盘分化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来看,我们觉得这样的时间点离我们比较近了。
    所以,下面的逻辑很自然的过渡到为何现在发行大盘蓝筹基金和投资者投资大盘蓝筹基金有什么样的机会。先说一下正在发行大盘蓝筹基金的概况。这是一个股票型的基金,股票仓位在80%-95%,把握适度风险和追求稳健收益的原则。它的风险和收益比在我们上投摩根的产品处于中间水平的。
    本基金以投资大企业为主,我们所说的大不仅是指绝对规模的大,也包括相对规模的大,在各个行业内相对规模领先的公司也是我们选择的范围,因此从全市场来看,一些作为行业龙头的中小市值企业也可以在我们选择的范围之内。大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希望通过公司的规模选出强的公司,规模是公司实力的重要体现,在规模的要求上有进一步筛选的标准,从基本面到估值。通过这些选择标准,最终目标是选择出估值合理的各行业优质企业。也就是说蓝筹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我们重点是放在蓝筹,而不是表面的“大”字。这是根据我们的标准筛选出历史比较典型的中国蓝筹企业,这些蓝筹公司在过去几年当中给投资者带来了相当丰厚的回报。不仅是股价的回报,从当前蓝筹股的股息收益率也是十分吸引人了。另外,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一些大盘蓝筹股不仅具有估值的优势,相当一部分还可以找到很多亮丽的成长线索。我们总结下来,这些大盘蓝筹有别于大家理解的成长故事有三个方面,它不一定是传统意义的成长,但是这些成长性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首先,我们觉得蓝筹的成长性可能来自于产业的整合,会成就一批优势企业。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传统性行业,整个行业面临单位数的增长,但是通过行业的整合和市场份额的集中,这些优势企业可以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随着这些传统行业竞争秩序的改善,很多优势企业在这个行业的定价能力提高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利润率过去几年逐步上升的。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利润增长更快于规模的增长,像水泥行业的发展,煤炭行业最近几年的形式也有类似性。这是几个传统产业未来整合的规划,可以看到未来几年这些传统产业整合的速度相当快,这提示了这些行业龙头企业获得超越市场平均的增长机会。
    另外,我们认为蓝筹的成长性来源于经济转型。因为根据我的观察,转型也好、产业升级也好,大家把这个前景想的比较美好,觉得会给很多的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我觉得可能现实并不是如此,其实我觉得转型某种意义加速了企业的汰弱淘强。转型是很多的社会资本完成了原始的积累和集聚的过程,大资本和大企业在社会经济的主要领域各就各位了,留给很多小资本和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而不是更多。这是我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现象。
    另外,我们仔细分析国家推动转型的产业政策,不光是产业整合也好,节能减排也好是推动产业升级也好,实际效果向行业内的大企业倾斜。我们认为蓝筹股的成长性,明年的出口,特别是面向新兴市场的出口是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机会,或者是未来中国出口转型的一个趋势性机会。现在国家政策大力鼓励一些产业,特别是像施工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从而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带动推动我们国家的技术、设备和施工,乃至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输出。这一方面缓解了国内市场投资饱和,资本过剩的压力,也是获取很多新兴市场一些资源,发展南南合作,扩展我们政治空间,以及缓冲和欧美国家这种传统贸易摩擦的战略性举措。所以,我觉得鼓励走出去,特别是走向新兴市场其实是目前全球环境下面,我们的出口战略值得关注的变化趋势。在这个趋势下面,我觉得可以分享这种机会的可能是不同于传统外贸通常的低成本、低附加值和中小企业主导的局面,而是将更多了集中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通过这些龙头企业、这些实力雄厚,具有比较丰富的国际经验的企业,从而带动国内整个产业的输出,推动谌业的升级。我们觉得走出去的大战略也会为很多蓝筹企业腾出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总结下来的话,目前确实是一个投资大盘蓝筹不错的时机。当前投资者不是很那么理性的评估企业价值的时候,使我们有机会在一个较低的估值水平,挖掘一些有良好成长性的行业优质企业,分享未来市场的成长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应该说是风险相对比较可控的,因为很多的大盘优势企业估值水平仍然是处于历史平均水平的。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大盘蓝筹股不是受到市场的追逐,大家往往追求中小市值和中小盘公司的基金,一个投资品种被所有投资者追逐的时候,也是这个投资品种到了尾声的时候。A股市场反转的投资策略是比较有用的,在大部分投资者对于某一个板块或者某一个行业持续冷落的时候,是这些行业和公司产生机会的时候。这是我向大家介绍大盘蓝筹基金的出发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大家坚持了这么长的时间,我相信今天的几位嘉宾演讲没有让大家失望。结束的时候我简单做一个小结。我们讨论的是后世博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我们都看到了后世博时代有很多的机会,中国经济不错,区域经济的整合发展也有很多的机会,在金融市场也有很多的机会。机会的前提是我们要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事实上我觉得还有一块今天没有提到,这个场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提到,我们讲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我们在世博会的时候主题叫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事实上我们在报纸上曾经有一篇评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城市,让谁的生活更美好。我们讲后世博时代是中国经济更加稳健发展的新起点,我们相信这是一个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新起点,是一个更加关注公众的福祉。
    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