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顿的“校园公益”情结
导语:金士顿的“校园公益”情结源自何处?郭美芬提到了金士顿创始人杜纪川,也提到了那部颇具传奇意味的电影《街头日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昊和往常知性、干练的职业形象不同,出现在“金士顿关爱校园公益活动”中的金士顿大中国区业务总经理郭美芬摇身变成了“郭阿姨”,而她丝毫没有不适应,“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心情轻松了不少,但责任也多了许多。”

金士顿又一次把公益放在了校园,但不同的是,在北京,他们资助了五所学校,而这些学校全是农民工子弟学校。而在此之前,汶川、舟曲的几百万元灾后应急资金都投向了灾区小学重建。

这不仅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金士顿的“校园公益”情结源自何处?

郭美芬提到了金士顿创始人杜纪川,也提到了那部颇具传奇意味的电影《街头日记》。

这部由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旺克主演的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老师,她发现她的许多学生身处下层社会,被街头暴力所困扰,于是她让她的学生们利用日记记录下点点滴滴的遭遇,而这些文字竟成了拯救他们的唯一方法。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人物叫John Tu,他给师生们赞助了几十台电脑用于将各自的日记编辑成书,从而有了《街头日记》,而John的原型就是杜纪川。据他回忆,他当时被师生们的孜孜不倦,以及面对艰困环境坚强成长的毅力所打动。随即慷慨解囊,不仅给师生们添购了计算机和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外,而且资助学生们实地游览曾在书中出现过的场景,例如位于波兰奥斯比次的纳粹集中营,以及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波斯尼亚。

在杜纪川的感染下,金士顿员工对于公益和校园都有着特殊的认识。郭美芬透露,金士顿内部会组织各种募捐,而员工的热情度往往很高,但对外他们总是很低调。

这正如杜继川的为人,他会在上班的路上停下车子,与一些街头流浪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情况,也会在一些场合做一名普通的义工。他并不完全认同盖茨巴菲特中国慈善之行的高调,因为在他看来,乐善好施、投桃报李是华人传统美德中的一部分。而公益也绝不是“富人的游戏”,它需要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参与。

郭美芬告诉我,小孩子是未来社会的砥柱,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拥有更好的坏境,更好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这些农民工子女,公益会给予他们很多能力之外的东西,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命运。于是,在12月北京的一个下午,她重新安排了日程表,转换了一种角色,站在了一堆小孩子面前。

破落的校园似乎成了一个品牌展览会,篮球架上贴着“匹克”的标志、教师走廊上则是西门子的宣传画,还有形形色色的企业提供的书、桌椅……起初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本该与商业绝缘的场所却成了商业的宣讲会。但转念一想,与其让这么多孩子受苦,不如让品牌标志填满整个校园。于是我很释然地转移开了视线,而此时,郭美芬正坐在教室一角旁听孩子们的班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