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对全球影响将继续发酵
2011-03-21 18:2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张茉楠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大地震对全球产业格局、能源格局与供给、全球金融市场与流动性走向等的后续影响还将在未来一两年内持续发酵。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核辐射危机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短期内在各国联合救助以及日本央行大规模市场注资稳定了市场情绪,然而大地震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其对全球产业格局、能源格局与供给、全球金融市场与流动性走向等的后续影响还将在未来一两年内持续发酵。 

产业链发生局部断裂 对全球产业冲击逐步显现

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地位,由于此次天灾导致的钢铁、汽车、芯片等暂时停止生产,将严重影响分布在全球的相关产业的生产。这次地震震级5级以上的就有青森、岩手、宫城、秋田、山形、福岛、茨城、枥木、群马、埼玉、千叶、东京都、神奈川和山梨等地,几乎占到了日本本州岛面积的四分之一。而这次地震直接袭击了东京周围的两大工业地区:以千叶县的千叶市为中心面临东京湾的“京叶工业地域”和从东京到横滨的所谓“京滨工业地带”延伸出来的包括埼玉县、群马县、枥木县和茨城县的“北关东工业地域”,这些地区是日本的钢铁、化工、石化、汽车和半导体产业集中的地带,而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一部分。

大地震之所以会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影响主要是以日本产业经济特征为依托。上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东南亚,构建了“雁行”产业链战略,高端制造领域掌握最先进技术和产品,是产业链龙头,这部分生产制造主要在日本国内进行;韩国、台湾地区经济发达,高端人力资源丰富,主要为日本技术做配套,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做“雁尾”、搞组装,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以本次日本大地震主要影响到宫城、岩手,福岛等县为例,统计上述三县各产业在全国比重,三县信息和通信设备产业占比8.6%,电子元器件产业占比7.6%,两者相加占比为15.4%,排名第三的是木材和木材加工业,占比7.5%。这三类行业占比使得三县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特征”。因此,三县产业毁损对日本国内产业,乃至世界相关产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距离震中较近的岩手县聚集着许多大型半导体制造厂家,其中包括东芝电子半导体生产厂、富士通半导体厂及摩托罗拉在日本的半导体工厂等。而东芝生产信息产业高端产品的NAND和CMOS传感器的工厂都位于岩手县和宫城县(东芝是全球NAND第二大生产厂家)。目前受地震影响,这部分工厂均已停产。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等产业具有高度的“龙头”特征,因为,本次大地震对日本国内乃至亚洲和全世界信息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高端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日本与其它发达国家的产业联系十分紧密,许多国家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如精密仪器、仪表、芯片等都是从日本采购,日本生产的中断直接影响到各国相关企业的正常运转,可能发生产业链的局部断裂。

对全球能源需求冲击较小 会对结构发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日本能消耗持续负增长,到2009年其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5.4%下滑到了4.2%,日本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日益下降,因此对全球的能源消费需求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核泄漏导致的核危机将会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是其四大支柱。由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短缺,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2009年核能利用量274.6TWh,占全球核能利用量的10%。据日本电力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日本共有17座核电站,55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4.79亿千瓦。受“3.11”强地震影响,日本境内55台核电机组全部关闭,日本电力损失超过1/3,并造成某些水电和煤炭发电站故障,导致短期内的电力短缺。


供电缺口目前是日本企业面临的巨大难题。日本眼下核电供应量减少约9700兆瓦,占总供电量约1/5。据相关机构预测,日本将进口更多液化天然气和低硫燃料,用于发电,以弥补供电缺口。法国兴业银行估算,日本今年液化天然气需求将额外增加50亿立方米,今后每年需求可能维持在900亿立方米左右,而震前的年均需求为880亿立方米。鉴于短期内维修核电站的难度,煤炭的需求将有可能上升以产生额外的电源供应。

核泄漏将让日本在未来重新审视对核能的安全利用,因此很可能在未来加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其它替代能源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日本灾后重建的推进,必将大幅提高能源需求,由于其庞大的基数,其边际效应不容忽视。

金融冲击下的全球资本流动性流向变化

全球金融市场由于日本大地震及其核泄漏态势发展的极度不确定性而出现“集体性恐慌”,日元回流与日元飙升成为最突出的特征。一方面,汇率市场上,日元比重大幅飙升8%,创23年来的新高。这与阪神地震时的情形极为相似。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后,在三个月时间之内,美元兑日元跌至二战以后最低水平79.75,在1995年1月23日到4月19日期间日元成为表现最为强劲的主要货币,但随后两年间出于刺激经济以及提振出口的需要日元持续大幅贬值。

而另一方面,伴随着日元升值的还有日本海外金融资产的回流。事实上过去10年中,日本成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国际游资从日本借入大量低息货币,投入收益更高的国际资产,如英镑、美元等等,从事日元套息交易,日元成为全球主要的融资货币。这次地震后海外日元资产回流一度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

不过,从中长期看,日元套息资本回流影响偏向短期。首先,套息资本是借贷资金跨期、跨区域套利,故很难忍受产业资本的长期回报模式;其次,高息国家的资产价格将受部分资金回撤压力;最后,在日元升值和套息资本回流下,美国国债可能遭受一定抛售,从而引发国债收益率上升。此外,为稳定震后金融市场及满足金融机构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日本央行已经向货币市场累计注入巨额日元的额外流动性,创历史最高纪录,在日本公共债务和央行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日元很可能趋势性走弱。日元无节制的发行将进一步深化日元套息资本的地位,从而使日元的泛滥外溢更大空间的提升全球流动性,全球的通胀压力将更为巨大。

此外,地震导致日本的债务融资能力的急速下降,全球债券市场也将遭受重大挑战。由于多年来日本主要依赖国内储户给政府提供贷款,超大规模的政府债务,对民间资本而言,几近竭泽而渔,日本政府严重缺乏对内融资能力。而对外融资,也因为担心高负债水平的国际投资者必然推高日本的借款成本,进一步给日本财政造成压力,日本将更加依赖国债进行融资。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截止2010年底,日本国债余额已达到753.8万亿日元,并且连续三年出现新增国债超过财政收入的局面,灾后的巨额重建费用极有可能推高日本主权债务危机的几率。

与此同时,地震将使投资者可能调整投资策略,使海外资产回流用于支撑本国国债和本土灾后重建,日本海外资本流向的改变也将使美国债市和欧洲债市出现新的动荡。今年上半年,欧债国家进入新的集资高峰期,举新债偿旧债随时可能因市场气氛逆转而变得困难,而美国国债也将遭受抛售打压,全球正步入一个高风险的债务动荡期,发达国家的债务融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