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601
导语:个税意见 政府办公楼被强拆 儿童节 食品安全 南科大 高速路辟公交车道 博物馆展奢侈品 “收碗哥” “微博自首”

个税意见

23万余条意见都说了些什么,哪一条意见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期待,有关方面像车船税法草案那样出具个税意见征集的报告,用客观、详实的数据向民众说明情况。

                                                                  ——《新京报》

这次个税修正案的做法,应该成为今后税收立法的标杆。而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大的收获,在于向公众进行了税启蒙,唤醒了公众的税意识。
                                                                       ——《中国青年报》

立法者妥善吸纳基层民意,对完善中国民主制度有重要意义。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实行间接民主,所以最高立法机关直接倾听基层民意,民主渠道才能更通畅。另一方面,更多基层民意介入立法进程,才能有效扭转目前“部门立法”的局面,使法律更能体现公众的利益诉求,不为行政部门、利益团体所左右。

                                                                  ——《东方早报》

从个税争议之始,公众就牢牢把目光盯在起征点上,这与其说是专家所认定的“短视”,不如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结果。众所周知,效果最佳的税制改革仿佛总是遥不可及,在公众眼里,调高个税起征点就成了几乎唯一的可以马上减负的办法,这不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吗?
                                                                       ——《南方都市报》

遵从民意是执政策略的基本准则,有关方面既然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那么结果就应该公开。此外,决策者参考民意的操作规程也应公开,不能征集归征集,采纳归采纳,互不相干。
                                                                        ——《现代快报》

政府办公楼被强拆

如果说,违章建筑都具有拆除的合理性,那么我想许多政府办公楼大概都应当面临如此合理的命运。起码,那些被媒体频频曝光的所谓赛白宫、白金汉宫的地方政府办公楼,就应当被强拆。
                                                                       ——《珠江晚报》

当强拆的受害者只限于民众,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斗争;当受害者扩大到博士生家属、法官、警察等,可以理解为,这是误伤,是公权力的枪不小心走了火。然而,当工商所成了受害者,当工商所的公章、年检章成了拆迁者的战利品,我们还怎么理解呢?
                                                                       ——《东方早报》

如果说强制拆迁的市场发展中心一方有可能“选择性失明”,力图捍卫自己利益的工商局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唯一的合理解释是,他们对“新拆迁条例”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仅此一点足以看出,宣传普及新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中国青年报》

在正常的法治语境中,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公权机构之间的房屋权属乃至拆迁纠纷,都可以放置在法治轨道中得到合法解决。可强拆的推土机之所以敢于一再突破法治红线,正是缺乏一种真正强大的规训力量。
                                                                       ——《重庆时报》

儿童节

我们有责任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平衡社会资源的分配,让所有的孩子都获得“儿童利益最大化”必需的资源,这种对公平的追求,绝对应该“优先”于财富积累的效率。
                                                                       ——《齐鲁晚报》

一些孩子期盼快乐,但是却难以快乐,这令人忧心。他们的不幸福感,绝不是无病呻吟,这些“不可承受之重”是活生生的问题,值得整个社会去关注。孩子们心灵的放松,绝不该只是这一天,天天都能快乐、幸福地成长,这是谁也无权侵犯的权利。
                                                                       ——《现代快报》

当制度处于失灵,当人性遭遇灾难,儿童的尊严与权利就势必失去最重要的依存,他们自然就很难寻找到快乐与幸福的童年。
                                                                       ——《重庆时报》

们只有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坚守内心的天真、爱、感恩、正义和同情,才能最终赢得生命前行的精神力量。挽救天真,其实就是挽救我们内心的温暖、感动与幸福。
                                                                       ——《法制周报》

不少大人们以自己的幻想绑架了孩子们的心性,用自己的意志代替了孩子们的自由,他们把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当成孩子们的快乐。如此,孩子们都难免在“催长剂”和“膨大剂”的作用下,趋向畸形。
                                                                       ——《华西都市报》

食品安全

科技发展,利润竞争,科技与商业的合一,控制市场的需要,深度干预生命过程的成就感,总体上将增进人类作为生物种类的安全,还是恶化人类这一生物种类的命运,谁知道呢?
                                                                       ——《齐鲁晚报》

扪心自问,除了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外,我们难道不能来一回“弯道超车”,快步赶上?不给“毒奶瓶”留缓冲期,是政府对公众生命健康的负责,企业对社会伦理责任的践行,我们为其他国家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不行吗?
                                                                   ——《燕赵晚报》

南科大

南科大筹建之初就曾有人指出,它不能不成功,也不能太成功。如果不成功,意味着改革“此路不通”;如果太成功,则表明现有高等教育体制需要进行颠覆性改革,行政权力再无理由固守校园。
                                                                       ——《中国青年报》

民办大学在今天中国不新鲜,如果朱清时接掌的南方科大属于民办,其出生的合法性不难解决。更重要的是出生之后,因其民办性质,高等教育体制对它的掣肘也少。
                                                                       ——《凤凰网》

我从来不认为南科大学生不能获得国家承认学历是一种风险,恰恰相反,南科大改革最大的风险,在于他们蜕变成一所传统学校。在其办学过程中,应该警惕的是所有曾经发生在传统公办大学的落后做法,再一次被强加到南科大身上。
                                                                       ——《新闻晨报》

高速路辟公交车道

如果说给公交车“让道”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那么相应地给私家车“让利”,降低高速路的收费乃至免费,也应是“必须的选择”。
                                                                       ——《新京报》

博物馆展奢侈品

如果获益资金去向明了,当事方没有权力自肥,那么这样的奢侈品展览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奢侈品中也有文化,毕竟我们也不能凡事总以狭隘的“文化洁癖”去看待。
                                                                       ——《上海商报》

“收碗哥”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和出身,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收碗哥”的励志故事,除了让自己获得尊严,赢得尊重,保持希望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来自社会底层的感动和力量。
                                                                       ——《华西都市报》

“微博自首”

周文彬选择在微博上自首,其实就是在寻求一种制度外的解决途径,以“自我牺牲”的代价,试图换取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这样的诉求,曾一度现出曙光,但最终他还是无法冲破那堵无形之墙,孤独而无奈地走进现实。
                                                                       ——《华西都市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