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风波
所以需要全面深入地排查塑化剂,乃是因为全世界食品常规检验都没有这个项目,我们存在同样的监管漏洞和可供黑心厂家生存的土壤。
——《新京报》
如此之“挡”,可算是滴水不漏。但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却缺失了快速有效的“查”。唯有同时外“挡”内“查”,方才算得上周全,给公众一个彻底交代,彻底放心。
——《京华时报》
早已被一系列食品危机弄成惊弓之鸟的大陆消费者不可能不产生联想——大陆同类厂商有没有购买、囤积和使用过这类有害添加剂?甚至,在大陆市场上,有没有同类有害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上海商报》
食品加工的滚雪球速度大大快于大食品工业道德的塑造和传播速度,法律就像一只苍蝇拍,当食品违法案件多得满屋子都是时,它怎么也打不过来。
——《环球时报》
有了执法主体的底线坚守,再制订严格的标准和密不可透的安全网,逼迫食品企业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否则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被消费者“下架”的危险,如此我们才能找回食品安全感。
——《广州日报》
民众在应对食品安全的危机时,有必要重新变更我们的思路。我们必须意识到,大品牌商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等号在这个时代已经被破除了,我们可以更信任大品牌商,但那仅仅是“相对而言”。
——《南方都市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局部地区的内部问题,而往往带有明显的外部关联性,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
——《北京青年报》
暴力抗法
暴力执法无形中传播一种对立情绪与错误认知,认定暴力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唯一手段,既然暴力执法被默认,那么暴力维权也就有了对应的合理性。
——《广州日报》
从这一个案本身来看,它的象征意味更在于,以往强弱分明的拆迁纠纷,变成了强强对抗。如果司法再不能有效介入拆迁纠纷,强强对抗的日益增多就将成为必然。
——《东方早报》
权力是大神,资本是小仙,双方过招,可以搅到周天寒彻,大家看在眼里,寒在心里可也,但要为哪一方喝彩,则是不必的。
——《新闻晨报》
南科大教改
南科大是一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符合教改精神,代表新方向。教育部多次表态支持南科大教改探索,既然支持,就应当宽容南科大的探索举措,拿出实际行动。
——《华西都市报》
遗憾的是,诸多迹象表明,深圳并不打算走一条全新的改革路,还是想把南科大变为一所传统公立大学。这是近期南科大一系列变化的根源所在。
——《新京报》
他们甘愿做“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也要成为教育改革的“鲶鱼”,这种勇于担当的姿态,会令一些桎梏于行政思维里的人感到汗颜,也值得教育部门深省。
——《重庆时报》
养老院“冷血护工”
可以肯定,有什么样的管理,就会有什么样的护工服务;有什么样的养老院追求,就会有怎样的护工素质。因此,“冷血护工”只有在地狱般的养老院里,才能得以生存。
——《新京报》
究其根源,尊老敬老风气的淡漠、整个社会道德底线的沦落是一个原因,而过度强调市场化养老则是另外一个原因。
——《中国青年报》
看看不少基层养老院成为“失乐园”,频现“冷血护工”的尴尬现状,我们有资格讨论“福利过度”问题吗?曝出一起恶性虐老事件后,紧急取缔关闭,这种只是事后灭火式乃至危机公关式补救,全无制度性防预修复之策。
——《珠江晚报》
我们必须带着感情去解决养老困局,如果人人老去得毫无尊严,则这个社会再富足,也无法令人产生起码的认同。
——《东方早报》
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人老了病了,都得有人管。这个“管”,除了有能力的子女的赡养义务之外,政府公共部门的保障功能,也是责无旁贷的。人们纳税供养政府,就是为了享受这种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
——《华西都市报》
高危人群“赶”至东莞
今天的“治安高危人员”只要引导教育得法,明天就可能融入主流社会。如果政府能以最大的善意关怀他们,而不是歧视、驱赶和关押他们,他们明天就可能成为雨果笔下的冉·阿让和大卫·斯特恩第二、第三。
——《中国青年报》
每一座城市都伤不起,每一个群体的利益都不能被任意牺牲和恣意剥夺。基于此,无论是权力意志还是其他力量,都无权制造东莞“十三区”,都无权决定让一座城市成为另一座城市的牺牲品。
——《重庆时报》
要防止“以邻为壑”的治安,光靠东莞警方与深圳警方隔空对话是不行的,上级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应当认识到这种治安思维的危害性,应当坚决制止这种行为,要鼓励他们对治安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工作,而不是一劳永逸地搞驱逐“治安高危人员”。
——《西安晚报》
胶济铁路
这一全国关注的叫板事件,更是环境执法强硬起来的最好契机,只要环保部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无异于最好的环境执法宣传——环保不再是经济利益的牺牲品,那种为了GDP无视环境的理念再也要不得了。
——《现代快报》
国家博物馆展LV
如果真要进行文化碰撞,应该展览的不应是百年知名品牌,而是与中华文明相对应的其他文明,譬如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展。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