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在“知乎”
导语:当面对百度之类的机器爬虫提供的上万条搜索结果,寻找真正的答案似乎变成了难事。

经济观察报 张妍/文 当面对百度之类的“机器爬虫”所提供的上万条搜索结果,寻找真正的答案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件难事。

社会化问答网站“知乎”,显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具有优势。今年1月上线的“知乎”采用邀请制,打造用户自发性质的提问和解答平台。最初,诸如李开复、蔡文胜、程苓峰这样的一大批互联网行家及媒体人士相继加入,并由他们引发了高质量的问答内容和社区氛围。

现在,你可以随时在“知乎”上发现有趣的问题与解答。比如有人会向北大副教授、同时也是一对龙凤胎的爸爸胡泳提问说,“双胞胎要求绝对公平,因此引发争执无数,怎样给孩子们足具说服力的平息理由?”更出人意料的是,诸如李海鹏、困困这样惜字如金的知名专栏作家们,居然也会在“知乎”上对“毛姆到底算不算是二流作家?”此类的问题,发表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回复,似乎比对经营自己的博客还有热情,并且一丝不苟。

 

 

 

中国版Quora

什么样的人喜欢上“知乎”?知乎联合创始人、知乎001号员工周源的解答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关注知识,热爱思考,乐于助人且愿意分享,是‘知乎’用户的共同特征。”而另一位“知乎”联合创始人、创新工场分析师黄继新认为,“我们营造的是一个热爱分享、创建知识的社区。”

这与美国社交问答网站Quora一脉相承。2010年1月,由两名Facebook前雇员创办的Quora一上线便红极一时。在那里,你可以轻易地找到《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的资深编辑、记者,以及包括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内的那些名头极响的IT精英以及身价不菲的天使投资人和基金经理。这些“大佬”们耐心地在网上回应着陌生人提出的问题,而无论是问题与答案,实用价值都非常高。

这类问答网站的创办初衷是将人们头脑中的信息挖掘出来,积累成有价值的数据库。你见不到“今天汇率是多少”、“天气怎么样”之类的初级问题,而是大量的、人们关心的、却无法在互联网上找到真正答案的“疑难杂症”,比如,“如何组织一次上千人的公司年会”,“自己在家搭建暗房是怎样的步骤”,以及“如何评价一部电影的价值”。

怎么玩知乎

你大可以在“知乎”上围观诸位牛人。比如,李开复会就“如何克服上台演讲时的紧张情绪”这个问题,给你讲讲他是怎么修练成演讲达人。

还有一些问题的火爆程度会持续几个月。据说最早由一名80后用户抛出的问题:“假如,李开复、史玉柱、马云、马化腾、周鸿祎、李彦宏、陈天桥、丁磊、张朝阳等名人如同《Lost》情节一样坠落在荒岛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答案已经“盖了100层高楼”,其中有才网友的幻想式解答,精彩程度不亚于一部小说。

互联网评论网站apple4us流传着这样的“知乎非官方指南”:“最好的问题是那些对你和他人都有持续性价值的问题;在评论里‘盖楼’(短时间内进行密集的讨论)没有问题,但完事之后你会觉得空虚,像刚搞完一夜情;写了一个好答案则会觉得耳聪目明、精神满溢,像刚做完运动……”

“在‘知乎’上,没有类似‘顶’、‘踩’、‘mark’、‘飘过’这样没有价值的跟帖。”周源说,“大多数用户都会通过缜密长久的思考,才来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而每一位用户手中都有决定这个回答好坏的权利,点击‘感谢作者’或‘没有帮助’即可。”

知乎欢迎谁

尽管周源否认在刻意为“知乎”设置门槛,但事实上,自从公测上线以来,“知乎”邀请码一直“一票难求”。

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张亮曾在微博上呼吁网友提出好问题,有创新意义的问题作者将有机会获得“知乎”邀请码。而有更多的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加入这个新鲜的网站,比如淘宝上,一枚“知乎”邀请码最高会卖到100多块。现在,“知乎”已经悄然开始了申请服务,用户只需在注册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职业、爱好等信息,便有可能收到管理员发送的邀请函。

黄继新这样理解知乎的社区精神,“我们相信分享、去中心化和自由,通过高价值的内容来培养社区氛围。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如果他分享的内容可以得到同样经过思考的、有价值的响应,那么他就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构建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中来,这就是‘知乎’用户的动力来源。”知乎信任用户追求更优质内容的动力和能力,因此,问题和答案总结都是维基式的,所有用户都有编辑权限,以将其改得更加完美。

周源希望“知乎”能像一棵树一样地生长起来,不去对它加以太多的干涉。而面对怎样保证问答内容质量和用户数量增长的问题时,周源说,“就好像你要邀请朋友来‘知乎’做客时,系统提示的那一段话——‘当您的朋友第一次来知乎时,请记得帮助他学会如何提问和回答,就像曾经有人帮助过你一样’。”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