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亿大单背后(棕榈园林)(2)
导语:市政园林的BT模式相当考验园林公司的现金流,棕榈园林今年需垫付的资金7亿,政府的“大腿”并不好抱。

并非战略转型

棕榈园林近些年的高速发展,还要归功于赶上了房地产的好时代。

上世纪末,公司就提出了“让企业管理匹配市场发展”的战略,并在那时开始了全国战略布局。

1999年,棕榈园林开始挥师北上,开发市场空白地。他们先在上海青浦建立了苗木基地,随后,在宁波、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要城市跑马圈地。

2003年,棕榈园林开始向全国进军,先后在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五大区40多个城市,完成了近1000项大中型工程,并在北京、长沙、成都、杭州等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业务版图逐步扩大到全国。

如今,众多园林公司为了竞争,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棕榈园林已经接近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

但是,2010年开始的严厉的地产调控,也是棕榈园林必须面对的困境。

对此,赖国传回应说,即便限购令继续实施,今年到明年上半年,甚至是明年整年,对整体收入是不会有影响的。因为公司现在做的工程,多数是去年、前年销售的,房地产商必须完成交给业主,尤其是下半年要交楼或者是明年五一要交楼的项目肯定不能停下来。

但是现金回收方面,可能会放缓支付,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受影响。“好在我们的客户都是万科、保利这样的大地产公司,不会有坏账的出现。加上上市募集的资金,足以支撑未来可能面临的现金压力。” 赖国传说。

“未来15-2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肯定不会停止。有城市建设就有园林配套,包括现在城乡改造、新农村改造,这些我们都能做。”赖国传表示,近两三年内,市政园林的项目会控制在30%以内,未来,也不会超过50%,这个比例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规避风险,也来自公司对未来优质客户来源的预测。“政府客户也好,房地产项目也好,我们只选择最优质的客户。”

赖国传强调,17亿大订单的到来,并未改变棕榈园林既定的发展战略。“2010至2012年,公司处在快速发展期,这几年的工作重点是提升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棕榈园林正在从生产型企业向资源管理型企业转型。公司未来两年将通过市场覆盖、资源整合、业务组合三大整体经营策略,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