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郭志刚/文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引发人们对人口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最近关于二胎政策的话题再次被媒体广泛专注,先是广东省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而政府主管部门则表示,我国将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许多读者对此截然相反的口径感到无从适从。对此,人口学者郭志刚教授做了如下评说。
六普结果表明,我国的生育率之低和老龄化之快均超出预期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说明,以往政府主管部门对人口形势的判断和对生育率的估计有误。尽管我国人口发展早已进入了低生育率时期,但是对低生育率研究不足,对新现象、新问题认识迷茫。
2007年在人口领域有过一次戏剧化的宣传炒作,“人口形势严峻”和“生育率大幅反弹”的警示铺天盖地,其实是因为一个人口调查出现了严重偏差所引发的。一个方法有误的调查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浪,就是因为它迎合了高估生育率的预期。从六普结果看,生育率反弹这只“狼”没有来,而老龄化这只“熊”倒是提前来了。
从六普极低的少儿人口比例(16.6%)推算,以往15年来总和生育率的平均水平很有可能处于1.5以下。过去多年的绝大多数人口调查都一致地反映了我国生育水平已经很低,但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而六普结果再次向人们确认,我国妇女的生育率确实已到了一个过低的水平,需要适度提升。这是计划生育面临的新状况和新问题,然而以往由于认识迷茫而反应迟钝。
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与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现行生育政策虽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但其核心是独生子女政策。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就是坚持独生子女政策,而所说的完善则是指减少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人口比例。所以,“坚持和完善”可以理解为生育政策上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低生育水平是指每对夫妇平均生育两个子女或更少。所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一个过于笼统的要求,只规定了上限,但没有规定下限。很明显,它的针对性在于生育率不能过高,但并没有涉及生育率过低的问题。至于“切实稳定”,就是中央领导要求完善生育政策的过程不能失控。
当前所说的完善政策是指“单独开放”试点,是对现行政策的改良,也可以视为是向两孩政策过渡的一个步骤。但“单独开放”并不能自然过渡到两孩政策,原因是它只开放了新一代中部分符合要求的夫妇,而同时对其他人群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其中既包括新一代中不符合要求的夫妇,而且更多的则是以往执行了独生子女政策的育龄夫妇。因此,“单独开放”的一个要点是在新一代中部分开放,另一个要点则是所谓的“牺牲一代人”。而两孩政策则是全面开放,不仅涉及新一代人,而且还给所有仅有一个子女的育龄妇女再次生育的机会,因而能更多地减少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家庭,自然也会更显著地增加出生人口和提高生育率。
对政策变化的后果存在不同判断。有人认为,现在的低生育率是靠政策压下来的,因此担心政策一动人口可能会失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的低生育率更多反映了社会经济原因和自主意愿,因此“单独开放”政策变化未必能显著提高生育率,并不会出现所谓的失控局面。
从“单独开放”起步的确更为稳妥。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启了新的人口实践,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僵局。但是因政策变化幅度较小,不一定能切实达到摆脱生育率过低的局面。所以,还需要准备好后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