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的新闻逻辑不会因道歉改变
导语:不择手段的新闻逻辑原本就不是默多克集团的专利,而是舰队街的普遍“潜规则”。

经济观察网 陶短房/文 按照默多克自己的话来说,7月19日是他“一生中最卑微的一天”:曾是英国政界竞相讨好大人物的他,不得不自食其言出席议会听证会,在全球瞩目下接受10名各党派议员质询,向“窃听门”的受害者公开致歉,甚至要忍受一名攻击者——脱口秀演员马波斯装满剃须膏盘子的攻击,以至于要靠妻子邓文迪的保护方能保住体面。

在此之前,他已经步步后退:关闭《世界新闻报》、放弃并购天空电视台、忍痛让亲信丽贝卡.布鲁克斯辞职,尽管这三样都是他一直竭力支持的;在全英7家报纸(甚至包括竞争对手旗下的报纸)刊登整版道歉广告,还专门拜访窃听门受害者——失踪并遇害女童米莉.多尔的亲属致歉,尽管他一直用很小、但谁都可以听见的声音辩称,他并没有“大错”,也无需负主要责任,这一切不过是个“小小的公关失误”而已。

事实上即便在听证会上他仍是这样的态度:尽管自称“谦卑”,自称“歉意”,却在3小时时间里不停反问,频繁引用法律术语为自己辩护,力图证明自己不需要为一系列丑闻负责,在他看来,《世界新闻报》只占新闻集团业务量1%,作为集团负责人他不应为《世界新闻报》的错误“负全责”,而那些针对他可能涉及隐私侵犯的指责“拿不出真凭实据”。他试图证明那些他口中需要道歉的错是“冤有头、债有主”,而自己的任务则和他人一样,是“找到并惩罚这些犯错的人”。而对于一些看似责任明确的细节,如诸多证明新闻集团对一系列鼓励记者不择手段获取他人信息行为应负责任的实例,及他对莱丝.辛顿和丽贝卡.布鲁克斯两个应对丑闻负责者的力挺,他则王顾左右而言他——一言以蔽之,他根本没觉得自己哪儿错了,道歉不过是“弥补公关错误”:当初读者喜欢看揭秘,那就不择手段揭秘,如今既然喜欢看道歉,那就硬着头皮道歉好了,更何况政坛风云逆转,低头正是识时务的俊杰。

正如“窃听门”关键人物之一、私家侦探穆尔凯尔事发后所坦白的,为《世界新闻报》或默多克旗下其它媒体工作并不轻松,压力无止境,对工作成果的要求也无止境,整个默多克的新闻帝国自上而下,都只要结果,不问手段,得到所要的东西,哪怕手段再如何不堪,上级也不闻不问,甚至事发后还会竭力回护,反之则会背负沉重压力,在整个新闻帝国体系中被边缘化。正因为这种畸形的新闻逻辑,瓦利斯、库尔森、布鲁克斯,以至默多克一家,才会至今不知道自己何错之有,而仅仅把失势看作不走运,把弥补简单归纳为“形象公关”,把道歉、负责当作一种危机公关的姿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旦默多克此次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他仍会毫不犹豫地重走老路,继续不择手段地挖秘密、抢线索,编织复杂的政经关系网,也会毫不客气地重新启动一个又一个扩张计划,一如他此前在《华尔街日报》等并购案人事安排中的食言而肥。

事实上,所谓“默多克新闻逻辑”并非默多克帝国所独有,毋宁说,这是畸形竞争的舰队街报业通行的规则:只问努力,不问方向;只问结果,不问手段,《世界新闻报》、《太阳报》等小报如此,《泰晤士报》等大报也如此;默多克系的报纸是这样,默多克敌对系的《独立报》、《每日邮报》等,也并非都是纯洁无瑕的羔羊:《独立报》的专栏作家约翰.哈里在文章中明知被采访者杜撰内容,却因“思想符合要求”而采用;《卫报》在“窃听门”事发后的幸灾乐祸、穷追猛打,许多也被讥为“激情替代论据”。而对于这些行为,许多媒体人(如《独立报》前主编西蒙.凯尔纳)认为“不过是幼稚的错误,从大局上是无可厚非的”、“没什么大不了”,并本能地反感他人的曝料、揭秘,高呼“大家都这样,凭什么只盯着我们”——看看,他们的新闻逻辑,和默多克帝国又有什么分别?

默多克帝国也好,其它小报、大报也罢,它们在经营中不择手段,为曝光猛料、抢独家新闻无所不用其极,这些读者何尝不知?它们无视规则,垄断并操纵舆论,影响政治架构和走向,这些各政党、政客又何尝不晓。之所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知而不言,说到底,是觉得这些勾当于己有利:下里巴人可以借此了解大人物的秘辛,获得耳目之增广,身心之愉悦;政客们则可借助小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潮流、吸附中下层选票的能力,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平添一张得力风帆。《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的窃听丑闻,自2002-2003年已开始被披露,却直到“普通人隐私不得侵犯”这一欧洲社会不得触摸的红线被触及,才引起偌大反应,说到底,不过看客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仅是观众,也随时可能成为被围观的“裸形”;政治家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系之于市井票仓不但不再是吸附剂,反倒可能成为包袱,甚至有把自己拉下水的危险,因而不约而同作出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罢了。

尽管听证会上表现抢眼,但默多克新闻帝国的危机并未真正渡过,因为他的技巧不足以消弭市井大众的怨气,而他的“推挡术”却足以令卡梅伦等急欲“消毒”的政客担心焦点移向自己,而下决心推动立法,约束新闻垄断,这将构成对新闻集团在英国统治的致命打击。

然而即便如此,“默多克式新闻逻辑”却并不会就此绝种:一方面,市井大众仍然津津乐道于小道消息、名人秘辛、独家新闻和火辣曝料,而政治圈也仍然需要借助小报的魔力;另一方面,没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这种只问成果、不择手段的新闻逻辑原本就不是默多克集团的专利,而是舰队街的普遍“潜规则”。这不,“窃听门”硝烟未散,“邓文迪虎妈救夫”的八卦,就又被默多克系的《泰晤士报》、《太阳报》,和反默多克系的《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用十足默多克小报风格的标题、正文,在短短1天内翻炒了几轮。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