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价或解夏粮僵局
导语: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市场冷清之后,小麦收购或将因政策调整焕发生机。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市场冷清之后,小麦收购或将因政策调整焕发生机。

本报获悉,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总行、中储粮总公司等组成的夏粮收购调研组,刚刚结束在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调研,目前正在酝酿推出新的小麦收购政策,以打破小麦托市收购难以启动的僵局,而新政最为关键的内容可能是小幅提高小麦收购价。

来自中储粮的管理人士称,在当前小麦价格普遍高于国家规定最低收购价的情境下,相关决策部门或将在近期推出小麦临储收购政策,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小麦主产省执行收购。

今年国有粮企小麦收购量的大幅度缩减与粮农对小麦的超常惜售,引起了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方面的高度重视,而如果提高小麦收购价则意味着中央财政将要负担更多,甚至有可能推高市场粮价,不利于控制通胀。

据中国粮食协会人士透露,目前中央财政对粮食收储每年的资金投入约在1200亿至1300亿元。

小麦收储遭冷清

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小麦托市收购政策,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从5月20日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到现在——距离预案执行截止时间9月30日只有一个多月,小麦托市收购仍未启动。

中华粮网人士告诉本报,6月初至7月上旬,在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的市场收购价大约是1.08元/斤-1.10元/斤,高出最低收购价0.13元/斤~0.15元/斤,因此启动托市收购的条件仍不具备。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全国小麦主产省的夏粮收购市场显得异常冷清。本报了解到,在多部委组成的夏粮收购调研组行动之前,国家粮食局方面已经在7月上旬结束调研。

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的数据,截至7月5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10个小麦主产省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1038.5万吨,不及去年同期收购量2757.9万吨的一半。

小麦托市政策推出之后,由于市场价远高于最低收购价导致托市收购难以启动,只是今年夏季小麦收购市场冷清的一个原因,本报从接近调研组的人士处获知,企业慎购和粮农惜售这两个原因也在深入地影响小麦收购格局。

据了解,由于官方认定去年小麦托市政策实施初始,小麦出现大幅度上涨甚至超过最低收购价的主因是由于中储粮、中粮和华粮等政策执行主体抢购所致,因此按照今年政策规定,收购主体仅限中储粮,去年曾参与收购的中粮、华粮被排除在外。

而大多数面粉加工企业和其他市场收购主体在国家宏观调控日益紧缩的情况下,收购资金已捉襟见肘。为控制通胀稳定物价,今年以来,央行已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得绝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降低了小麦的库存量,以减缓资金占用压力。

据河南安阳粮食局一位官员透露,当地一些面粉加工企业、粮食贸易商,已经不能开秤收购小麦,已经开秤的粮食购销企业因资金短缺,不得不停止收购。

河北某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去年12月开始,国家为限制面粉涨价而实施的向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批量定向销售低价小麦,也使得国内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缺乏收购小麦的动力。

例如,五得利集团就在去年12月国家两次定向拍卖小麦中,获得277万吨政策补贴小麦,如果按照11000吨的日加工量计算,这两批小麦可以供五得利使用将近252天,8个多月。

粮农惜售

与粮食收购主体的谨慎相比,据多位接近调研组的人士透露,官方更为重视的是“粮农惜售”的问题。

今年国家规定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是国标三等白小麦每斤0.95元,红小麦和混合小麦每市斤0.93元,相比去年分别只提高了5分钱和7分钱。而在今年小麦生产受到冰冻、冬春夏连旱的情况下,农民生产小麦的成本已经明显增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小麦的种子价格比去年涨幅超过30%,碳酸氢铵、复合肥等化肥价格涨幅均在20%以上,机耕、机播、机收服务费上涨15%,平均亩均成本上涨80-90元。

另外,去年冬季以来粮农投入的抗旱救灾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以今年年初抗旱为例,农民多浇一次水、多施一遍肥,每亩需增加成本40多元,这还不包括劳动力成本。

种种政策和市场原因造成了今年夏粮收购中出现的“粮农惜售”现象,并引起了参与调研的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方面的重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官员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步入高成本时代,“粮食稳产增产的根本动力源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也表示,现阶段国家对粮食调控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本报从山东、河北等地了解到,一些地方农业、粮食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国家决策部门应在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与引导粮食价格合理上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进一步引导粮价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而对于如何看待和解决今年小麦收购陷入僵局的现状,大部分地方农业、粮食官员的建议是,适度提高今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

政策调整有先例

事实上,国家从2005年开始筹划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以来,为了应对粮食市场出现的异常情况,已经有过较短的时期内多次调整粮食收购政策的先例。

据上述中储粮的管理人士介绍,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发布稻谷、玉米、大豆等临储政策公告之后,为了应对同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掌握更多的粮食储备,同时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先后又出台了相关大豆、玉米的5次临储收购计划,收购执行期限也调整了三次,一直延推至2009年6月底。

该人士分析说,2008年国内玉米获得丰收,在同年下半年年底之前,国家发改委两次发布玉米临储计划共收购了1000万吨玉米,但由于当年玉米增产幅度较大,一些玉米加工企业普遍预测玉米临储收购执行期限内,玉米价格难以回升,因此导致玉米现货市场交易依然是疲弱不堪。

为了改变玉米收购的疲软,在2008年12月底和2009年2月中旬,政府又接连出台了两次玉米临储收购计划,共收购了玉米3000万吨,这一下就扭转了东北产区玉米的供需平衡,由供大于求发展到后来的供求紧张,产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在东北玉米主产区一度甚至出现了加工企业因采购不到原料玉米而停产。

在该人士看来,由于5月份国家已经推出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如果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方面要打破小麦收购市场“拉锯战”的“僵局”,使中储粮等国有粮企掌控足够的粮源,同时协调好企业与粮农之间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出小麦临储收购政策,合理提高小麦收购价。

据了解,由于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储备粮轮换价格可以按照市场粮价走,不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限制,因此中储粮在各地的分公司目前只能进行小麦储备轮换方面的收购,但由于新季小麦上市以来价格一直较高,即便是实施小麦储备轮换收购,中储粮方面只收购了少部分小麦粮源。

这位来自中储粮的人士同时透露,作为今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收购的惟一主体,中储粮方面也紧密关注下一步有关小麦收购政策的动向。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