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805
导语:郎咸平专访郭美美 开拓团碑 死缓翻案风

郎咸平专访郭美美

采访者有失权威,受访者多了一次重复谎言的机会,意欲平反的红会反而又多了一个弄巧成拙的笑话。而对于更多的公众,则是又一次被奚落和戏谑,如此采访不要也罢。

                                                                                         ——《南方都市报》

这世上没有谁是全才,郎咸平演讲很好,但做主持却不怎么样。这场并不精彩的专访,并没有平息人们的疑问,反而让人们生出更多的疑问。
                                                                                              ——《深圳商报》

郎咸平可说是江湖大佬,有威望、有公信力,以前郭美美说什么,大家都一概视为谎言与表演,但这次有郎咸平为郭美美背书,大家总该对郭美美平添几分信任了吧?信郭美美什么?信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确确实实没关系!
                                                                                             ——《青年时报》

在公众场合下,尤其是在公共媒体、电视台的节目中,起码的道德底线、价值标准总是要恪守的吧?郭美美和她的母亲及什么“干爹”或许有价值观混乱颠倒的问题,但大学教授和公共媒体绝不应当为了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而轻易逾越底线。
                                                                                             ——《上海商报》

郭美美到底与红十字会有没有关系,现在已经完全不重要,她只是一个符号而已,重要的是,红十字会如何修复断裂的信任。是一遍遍地强调“红十字会跟郭美美毫无关系”吗?是看着郭美美声泪俱下地撇清与自己的关系吗?还是对媒体揭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装聋作哑?
                                                                                             ——《齐鲁晚报》

郭美美有不说或说不的权利,也有撒谎的自由,更有进军娱乐圈的自由。但令人不能不备感纳闷的是,郭美美事件很复杂吗?为何真相迟迟难以完全大白于天下?此前媒体对商业红十字会、中红博爱等等穷追不舍,但由于缺乏职能部门的介入或配合,对郭美美事件的深入监督成了“烂尾楼”。
                                                                                             ——《北京青年报》

仅凭20分钟一场戏说,就打算澄清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之间的关系,至于郎咸平信不信,我反正不信!即便是郭美美在面对采访时所说的都是真相,但这或许只是众多真相中的一小部分,更多不能说的事实和真相或许还在暗处。
                                                                                             ——《华商报》

开拓团碑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砸毁这块失当的石碑,最有能力、也最应该有所作为的,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前提是他们意识到自己考虑的失当,意识到应该做些什么,去弥补自己的失误。                                                                                             ——《南方都市报》

如果方正县一定要立一座警示碑,碑文上应该有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告诉来访者,这里埋葬的都是些侵略者,他们对中国人民是有罪的,他们曾是日本侵华的工具,最终他们自己也成为日本侵略的牺牲品。
                                                                                             ——《齐鲁晚报》

我们保护文物,是为了反思历史,提升理性,而不是为了复活仇恨,这一点,我们需要形成共识。而作为守土有责的方正县委、县政府,执政之失,行为之错,则需立即反醒,立即纠正。
                                                                                             ——《新华每日电讯》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总是对历史“选择性记忆”,甚至不惜营造尊重历史的幻觉,对历史无知而酿造出的耻感深深地刺痛了国人。在消费“国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事实上这也是社会价值的沦丧,只不过“带头大哥”是当地政府而已。
                                                                                             ——《大洋网》

死缓翻案风

从情理上讲,李昌奎案再审引发的这股“死缓翻案风”,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法理上讲,这股风或许更多的是感情用事,是没有理由的攀比,非理性因素多一些。因而,许多“翻案”诉求都不可能达到目的。
                                                                                             ——《东方早报》

今日舆论对“死缓翻案风”的担忧与质疑,显然不在于“少杀慎杀”理念的真伪之辩,而在于我们是不是到了飞速冲向“少杀慎杀”原则的那个时间节点。司法中“罪罚相当”的原则,就是要求轻罪轻罚、重罪重罚、轻重适度、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不枉不纵。
                                                                                             ——《中国青年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